汉字笔顺查询网 田字格笔顺笔画 字帖生成器
汉字笔顺查询网 » 汉字文化 » 汉字知识 » “筠”的读音是什么

“筠”的读音是什么

关键词:“筠”的读音是什么 来源:汉字笔顺查询 浏览:4次 时间:2023-10-09

——以地名异读音佐证人名异读音
江竹筠烈士
从小说《红岩》到电影《烈火中永生》,从歌剧《江姐》到电视剧《江姐》,江姐成为 人坚贞不屈的楷模而家喻户晓,其创作原型——1949年11月14日牺牲于重庆解放前夕的江竹筠烈士也广为人知。
然而,但凡体现江姐本名“江竹筠”的语音传播方式,都要面对“筠”在yún、jūn两读中何去何从的困惑:电视片《电影传奇·烈火中永生》读作yún,电视剧《江姐》读作jūn……不少人以《现代汉语词典》为据——“筠yún <书>①竹子的青皮。②借指竹子。”“筠jūn 筠连(jūnlián),地名,在四川。”认为江竹筠的“筠”只有读作yún,才符合比喻人品挺拔、坚韧似“竹”之义。
《辞源》亦如是说:筠,读yún(古时并无二音),本义为“坚韧的竹皮”。《礼·礼器》曰:“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另“引申为竹之别称”,唐韦应物有诗:“青苔已生路,绿筠始分箨。”不难认定,衡量人名、地名的用字与读音正误,应以“是否符合所在名称本义”为基本尺度,即据“义”定字(音)。由此,“筠”在一般涉“竹”领域读yún是理所当然的。
且看:今江西高安市于唐武德七年(624年)由米州改置筠州,《太平寰宇记》称其“以产筠篁为名”(篁,竹林,并泛指竹子),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因与理宗皇帝赵昀之“昀”(yún,日光)同音而改称瑞州;今市人民政府驻地“筠阳镇”,也以产竹(筠篁)且位于锦江北岸得名。因此,无论古之筠州、今之筠阳镇,据义读“筠yún”顺理成章,被避讳的赵昀之“昀yún”也堪为佐证。
不过,“一般”总是相对“特殊”而言,1957年确定四川筠连县的“筠”读jūn即为特例,“筠”也从此成为多音字。筠连,唐之筠州、连州,前者“多筠竹”,后者“四面皆山,一色相连”,元代合并为“筠连”州,明洪武四年(1371年)降为县。既然公认筠连之“筠”言其“多筠竹”,为何不能在普通话中读yún呢?若仅出于个别照顾边远地区的方言习惯,日后应有再商榷的余地。
古往今来,形成汉字异读的根源大致有二:或因汉字特点,如一音多字、一字多音(多音字)、一字多写(异体字)及异字通用(通假字);或因方言特点,如普通话的“异音字”在方言中往往变成“同音字”,南方方言尤甚。由此,地名中常见换“字”存“音”之举:福建厦门(市)的“厦”,早年写作“夏”(一说还用过“下”),明清时定为按闽南方言与“夏”同音的“厦”,1957年因厦门而为普通话“厦shà”增设异读音xià。
欲说人名,先谈地名——二者互为来源,读音纠葛相通,处理方式也可借鉴。江竹筠是四川人,必然按四川方言“均”“匀”不分、以“均(筠)”代“匀(筠)”的习惯用字、读音,其“筠”至今也是两读各有依据:在方言,若仿效本省地名“筠连”读jūn,正常如前车后辙、合情合理;在普通话,以“筠”涉“竹”而据义读yún,也是理直气壮、无可置疑。既然社会应用只能择取其一,就需要探讨此“筠”不同于彼“筠”的独到之处:
从存世的烈士遗物得知,“竹筠”并非江姐本名,此前写作“竹君”并用于她29岁生命的至少三分之二时间:图1——1941年(民国30年)7月,×淞中国公学附属中学“查学生江竹君,年廿岁,四川富顺人,曾在本校高中一年级修业期满”的《证明书》;图2——同年9月8日,重庆中华职业学校颁发“学生江竹君,系四川省富顺县人,现在教育部指定本校办理之会计职业训练班修业期满”的《证明书》。
竹君,兼有竹之筋骨、君子风范,作为人名已无可挑剔。江姐在成年之后由“竹君”改名“竹筠”,应视为易地从事党的秘密工作需要:改换字形,书面上判若两人;字音不变,亲友、同志间交往依旧;至于字义,当时似无一并变化的考虑——古代涉“筠”词汇筠竹(斑竹)、筠筒(竹筒)、筠管(笔管)、筠箭(箭竹)之外,用“竹”与近义(竹皮)或同义(竹)之“筠”组词,不像深思熟虑的结果。
今日“筠”的读音分歧,应为源远流长的方言使然:“君”“筠”韵母相同,在四川方言的读音难分伯仲,而普通话则要通过正音使两者明显区别。老一辈语言文字学者有话,自古换“字”容易改“音”难:江西会昌县筠jūn门岭,地处赣、粤、闽交通要冲,先以驻军得名“军门岭”,后因物产筠竹改“军”为“筠”。可是,先来的“军jūn”口口相传、根深蒂固,后到的“筠”纵有字义“筠竹”支撑也难以读yún。
既然江竹“君”——江竹“筠”一脉相承,不妨借鉴地名中的“夏”门——“厦”门、“军”门岭——“筠”门岭方式:字音从前者,字形从后者,作为人名的特例处理。即:为避免先烈江姐的本名前后读音各异,宜尊重本人生前初衷与习惯,以江竹筠之“筠”照旧读jūn告慰英灵。

图一 图二

汉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