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秉烛夜读答案
1. 炳烛夜读 阅读答案 炳烛①夜读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注释】①炳烛:点烛。
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 下面句子中的“于”和“晋平公问于师旷”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B.于厅事之东北角C.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D.游于是乎始2.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⑴恐已暮矣__________________ ⑵盲臣安敢戏君乎______________⑶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 ⑷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_______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经:指儒家经典。博士:指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可不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每处所填不超过5字)5.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答案:1.C2.①迟、晚 ②怎么 ③再次、重新 ④ 等到、到3.(1)年少而学,(就)如同初升的太阳。
(2)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博士吗?(大意相近即可)4.年纪大;事务多。(意思正确即可)5.从热爱学习、珍惜时间、善于引导、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建议等方面阐述均可。
(语意明确、句子通顺、所答内容与文段有关即可)。
2. 秉烛夜读原文及翻译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④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说苑·建本》 翻译: 晋平公向师旷问道:“我已经七十岁了,想再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说:“为什么不把蜡烛点着呢?”平公说:“怎么会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国君啊?”师旷回答:“我这个瞎子哪敢和他的国君开玩笑呀!我是听说,年少又能好学,如同刚升起的太阳,阳光渐明。年壮又能好学,如同中午的太阳,光芒四射。
年老又能好学,如同点燃的蜡烛,火光明亮。点燃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学好之后)对事物能清晰明理(炳烛之明)怎能与瞎摸瞎闯同样对待呢?”平公听了说:“说的好啊。”
扩展资料: 成语“秉烛夜读”出自《说苑·建本》,原意为黑夜里点起蜡烛,借着微弱的烛光读书。现在一般指学习做事认真刻苦,即使到了晚上,也要利用睡觉的时间努力用功。
例:明天就要考试了,但我该复习的功课还没有一半,看来今天又得秉烛夜读了。 好学,总不嫌晚。
师旷对晋平公说的一番话,对任何时期,任何年代想要学习的人都是忠言激励。如今,世界发展很快,变化很大,过去学会学精的东西,今天并不一定适用、贴合;今天出现的新事物,还需要继续学习、理解。
社会在不断进步,竞争尤其剧烈,要迎头赶上,与时俱进,除了学习,增添新知识,增进新技能,没有别的再佳的选择。少年如此,壮年如此,老年也不能例外。
古人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例如从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一些年岁较大的人,思想跟不上形势发展,往往感到不很习惯,甚至反感。
这中间,情况是复杂的,但是,对当今社会新生事物,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学习,不足重视,不去接触乃是主要原因。所以遇到问题,困惑多多,就如师旷所说的,不去取得秉烛之明,容易陷入昧行。
3. 文言文 炳烛夜读 炳烛①夜读 晋平公问于①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④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⑤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⑥乎?”平公曰:“善哉。”
——《说苑·建本》 注:①炳烛:点燃蜡烛 ①于:向,对 ②师旷,字子野,春秋晋国人,著名乐师,目盲。③炳烛,点燃火把、火炬。
先秦时期尚无蜡烛,当时称烛,即是火炬。④戏:对。
开玩笑⑤而,能够,又能。
⑥昧,昏暗。行,此作并列、行列。
昧行,有释暗中行走。 释文:晋平公向师旷问道:“我年七十岁了,很想再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师旷说:“为什么不把火炬点着呢?”平公说:“怎么会有做臣子的对他的国君开玩笑的呀?”师旷回答:“我这个瞎子哪有胆量同他的国君开玩笑呀!我是听说,年少又能好学,如同升起的太阳,阳光渐明。年壮又能好学,如同中午的太阳,光芒四射。
年老又能好学,如同点燃的火炬,火光明亮。点燃火炬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学好之后)对事物能清晰明理(炳烛之明)怎能与瞎摸瞎闯同样对待呢?】”平公听了说:“你讲得很对。”
戏:戏谑,开玩笑。善:好,对。
4. 文言文《王冕僧寺夜读》解析 王冕僧寺夜读,中国古代文人的勤学故事,出自明代“文臣之首”宋濂的《王冕传》,讲述的是元朝的文学家、书画家王冕少年时一心读书求学,终成通儒的故事.王冕的成功,诠释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内涵,启迪我们学习要好学不倦,专心致志.原文 王冕者,诸暨⑴人.七八岁时,父命牧⑵牛陇⑶上,窃⑷入学舍⑸,听诸生⑹诵书;听已⑺,辄⑻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⑼,父怒挞⑽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⑾如此,曷不听⑿其所为?”冕因⒀去,依⒁僧寺以居.夜潜⒂出坐佛膝上,执策⒃映长明灯⒄读之,琅琅达旦⒅.佛像多土偶⒆,狞恶可怖⒇,冕小儿,恬(21)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27),录(22)为弟子(23),学遂(24)为通儒(25).性卒,门人事冕如信事性.时冕父已卒(26),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架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注释 (1)诸暨:县名,今属浙江省,现诸暨市. (2)牧:牧牛. (3)陇:通“垄”,田埂. (4)窃:偷偷地. (5)学舍:学堂. (6)诸生:学生们. (7)已:毕. (8)辄:就. (9)蹊田:践踏田地,指踩坏了庄稼. (10)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 (11)痴:此指一心一意.入迷,痴迷. (12)听:听凭. (13)去:离开. (14)依:投靠. (15)潜:暗暗地、悄悄地走. (16)执策:策通“册”,书本.执策:拿着书. (17)长明灯:佛像前昼夜不熄的灯. (18)达旦:到早晨,到天亮.旦:早上. (19)偶:偶像. (20)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狞,凶恶. (21)恬: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 (22)录:收. (23)弟子:学生 (24)遂:成. (25)通儒:博学多通的儒生. (26)卒:死去;死亡. (27)词类活用: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异,意动用法,对……感到惊讶.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的时候,父亲让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进入学校听学生们读书.听完以后,就默默地记在脑子里.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王冕家的牛,来王冕家,责怪无人看管的牛践踏了他家的田地,王冕的父亲大怒,用鞭子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然像以前一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对读书如此入迷,为什么不让他去做呢?”王冕因此离开家,到一座寺庙来居住.夜里他偷偷地走出住处,坐在庙内佛像的膝盖上,拿着书映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都是土质的偶像,狰狞凶恶.王冕是小孩子,却满不在乎像不知道一样. 安阳的韩性听说后,感到十分惊讶,将他收作学生,学成了博学多通的儒生.(后增…)韩性死了以后,韩性的门人对待王冕像对待韩性一样.当时王冕的父亲已经去世了,于是王冕把自己的母亲迎接到越城赡养.时间长了,母亲想要归还老家,王冕就买牛来架母亲的车,自己亲自穿着古代的衣服跟在车后.乡里的孩子都聚集在道两旁笑,王冕自己也笑 . 文章告诉我们: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我们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启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5. 古文答案六)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原文】王冕者,诸暨人 一)王冕僧寺夜读 【原文】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1)牛陇上,窃(2)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3)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4)之。
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5)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6)出坐佛膝上,执策(7)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8)。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9),冕小儿,恬(10)若不知。
(《宋学士文集》) 【注释】(1)牧:放牧牲畜。(2)窃:偷偷地,暗中。
(3)辄:总是(常常)、就。(4)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
(5)曷:通“何”,为什么。(6)潜:暗暗地、悄悄地步。
(7)执策:拿着书。(8)达旦:到早晨,到天亮。
(9)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10):恬: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地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赏析】文章告诉我们: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
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我们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启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阅读训练】 1. 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 ②辄默记 ③儿痴如此 ④恬若不见 2.翻译下列句子。
听已,辄默记。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3.与“依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必以分人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以刀劈狼首 4. 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 。
参 :1.①私下的意思;②总是(常常)、就;③入迷;④神色安然,满不在乎的样子;2.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