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是什么意思
书,(Book,shū)从聿从曰,上古结细绳而治,後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许愼·说文序》黄帝之史仓颉初造书契,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後形声相益,卽谓之字。著於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
基本含义:
1、成本的著作:~籍。~刊。~稿。~香。~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生气(指读书人脱离实际的习气);
2、信:~信。~札。~简。~函;
3、文件:证~。说明~。聘~;
4、写字或写的字:~法。~写。~桌。~案。~画;
5、写文章:大~特~。罄竹难~;
6、古书名,《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
7、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说~。听~。
8、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扩展资料:
甲骨的书,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后期,当时纸尚未发明,人们就地取材,以龟甲和兽骨为材料,把内容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这就是甲骨的书。石头的书在古代,石头也用来作书写材料,甚至将整篇作品或整部著作刻于石上。
简牍的书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缣帛的书,缣帛是丝织物,轻软平滑,易于着墨,幅的长短宽窄可以根据文字的多少来剪裁,而且可随意折叠或卷起,携带方便,可以弥补简牍。
古代写本书在纸发明初期,纸书并未完全取代简牍与缣帛图书,而是三者并用。此外,还有宋至清代的印本图书到现代的电子书。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书
一、书的释义:
1、成本的著作:~籍。
2、信:~信。~札。
3、文件:证~。说明~。
4、写字或写的字:~法。~
5、写文章:大~特~。
6、字体:草~。
二、拼音:shū
三、部首:乙
四、笔画:横折、横折钩、竖、点
扩展资料:
相关组词:
1、书房
[shū fáng]
读书写字用的房间。
2、书写
[shū xiě]
写:~标语。~工具。
3、草书
[cǎo shū]
汉字字体之一。字形比隶、楷简化,笔画牵连曲折,便于迅速书写。从汉代以来,体势屡有变迁,有章草、今草、狂草、行草等。
4、书画
[shū huà]
作为艺术品供人欣赏的书法和绘画:~展览会。
5、说书
[shuō shū]
一部分曲艺的俗称。
书是人类用来纪录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也是人类交融感情,取得知识,传承经验的重要媒介,对人类文明的开展,贡献非常大
一本书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外表形式,叫做装帧;二是内文,包括文字和图片。 书的装帧包括封面、扉页、书脊、版权页。封面是书的“面孔”,印有书名、作者、出版者等。扉页是指封面或衬页后正文前的一页,同封面一样印有书名、作者、出版者和出版年月。书脊也称封脊,接连书的封面和封底,印有书名、作者、出版者,便于读者在书架上查找。版权页是书的自我介绍,除书名、作者、出版者、发行单位、印刷单位外,还标明开本大小、印张数量、字数、版次、出版年月、书号、定价等。凡没有书号的书,属于非法出版物,国家禁止出售。从1987年元旦起,我国采用国际标准书号(International Standard Book Number),简称ISBN。每本书上都标有ISBN,后面有一组数字,分别代表组号、出版号、书名号和校验号。 书的内文除正文内容和插页外,还包括内容提要、前言、后记、序、跋等。内容提要简单介绍这本书的内容,便于读者选购或借阅。除了一本书的正文之外,作者还想向读者讲述一些有关这本书的事情,专门写一篇文章,这种文章放在前面的叫“序”,或者叫“小引”、“前言”,放在后面的叫“跋”或“后记”。这类文章有一些不由作者自己写,而是请一些有名望的人来写。此外,书中还有详细的目录,便于读者查找其中的某些章节。
书是指用纸张或其他材料制成,用来记录文字、图形、数学以及其他类型的信息的一种载体。书可以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科学、历史等各种类型的内容。
书籍是阶梯,帮助人们登上理想的高峰,书籍是钥匙,打开心灵之门,书籍是乳汁,哺育人们成长,书籍是良药,能医治愚昧之症。
书本是指装订成册的著作,包括纸质书、绢、,竹简、羊皮卷等。语出《后汉书》:酷吏樊晔为 天水郡 守, 凉州为之歌曰:‘宁见乳虎穴,不入冀府寺。“ 而江南书本‘穴’皆误作‘六’。
中文名
书本
外文名
book
拼音
shūběn
注音
ㄕㄨ ㄅㄣˇ
同义词
书籍
书book伯克
书的意思就是书。哇哈哈哈哈~~~~~~~~~~~~~~
书的定义。书是以文字,图形,符号,记号,影音等方式记录和传递信息的物体。
书是人类用来纪录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也是人类交融感情,取得知识,传承经验的重要媒介,对人类文明的开展,贡献非常大。
书可以记录、分析、总结、组织、讨论及解释信息,它包含前言、介绍、目录表、索引的,可以增长知识、加深理解、提升并教育人类大脑,它需要视觉、有触碰的感官形式存在并使用。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约成书于前五世纪,传统《尚书》(又称《今文尚书》)由伏生传下来。传说为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
西汉学者伏生口述的二十八篇《尚书》为今文《尚书》,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的另一部《尚书》,为古文《尚书》。西晋永嘉年间战乱,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33篇,以及伪《古文尚书》25篇 。
《尚书》列为重要核心儒家经典之一, “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2013年1月5日,清华简最新研究成果在京发布,其中《傅说之命》三篇与东晋时期古文《尚书》中的《傅说之命》内容完全不同,由此证明东晋文人梅赜所献的孔传本古文《尚书》系伪造。
本次公布的研究成果共有八篇文献,分别是《傅说之命》三篇、《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良臣》、《祝辞》及《赤鹄之集汤之屋》。这是自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以来,清华简所出的第三批研究成果。
2018年11月,清华大学战国竹简研究成果发布,证实其中古文《尚书》系后人伪作。
作品名称
《尚书》
外文名称
Book of Documents
作品别名
《书》、《书经》
创作年代
前10世纪(周代)
作品出处
《四书五经》
释义
《尚书》的尚常见有三种解释方法:一种说法认为“上”是“上古”的意思,《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另一种说法认为“上”是“尊崇”的意思,《尚书》就是“人们所尊崇的书”;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尚”是代表“君上(即君王)”的意思,因为这部书的内容大多是臣下对“君上”言论的记载,所以叫做《尚书》。[2]
刘起釪的《尚书学史》认为《尚书》作为书名是汉代的事。
《尚书正义》说郑玄“依《书》纬,以‘尚’字是孔子所加。”马王堆帛书易《要》篇,孔子就是称《书》为《尚书》的。“《要》篇中正是孔子称《尚书》,所以《书》纬和郑玄之说不为无本。这是以前我们不知道的。”[2]
《尚书》,在作为历史典籍的同时,向来被文学史家称为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是和《诗经》并列的一个文体类别。但这些散文,用某代的标准来看,绝大部分应属于当时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准确地讲,它应是一部体例比较完备的公文总集。[3] 李学勤先生指出:“《尚书》本为古代《历书》,是我国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政治课本”和理论依据。然而,由于真正的《尚书》命运多舛,两千多年来,我国学术界一直对传世的古文《尚书》存在真伪之争。传统观点认为: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一般认为《今文尚书》中《周书》的《牧誓》到《吕刑》十六篇是西周真实史料,《文侯之命》、《费誓》和《秦誓》为春秋史料,所述内容较早的《尧典》、《皋陶谟》、《禹贡》反而是战国编写的古史资料。今本伪《古文尚书》总体认为是晋代梅赜伪造,但也存在争议。
《尚书·大禹谟》记载十六个字的中华心法,其内容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中华民族的文化核心与灵魂。
自汉初以来,有今文、古文两种不同的传本。《汉书·艺文志》说:"《尚书》原有100篇,孔子编纂并为之作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焚书令》,秦代的焚书给《尚书》的流传带来毁灭性打击,原有的《尚书》抄本几乎全部被焚毁。汉代重新重视儒学,由秦博士伏生口授、用汉代通行文字隶书写的《尚书》,共28篇,人们称之为《今文尚书》。西汉时期,相传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了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的字体书写的,人们称之为《古文尚书》。《古文尚书》经过孔子后人孔安国的整理,篇目比今文《尚书》多1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