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笔顺查询网 田字格笔顺笔画 字帖生成器
汉字笔顺查询网 » 汉字文化 » 汉字知识 » 初一语文论语12章原文译文

初一语文论语12章原文译文

关键词:初一语文论语12章原文译文 来源:汉字笔顺查询 浏览:7次 时间:2019-06-15

春秋·孔子《论语十二章》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白话释义: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 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扩展资料文章赏析: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
所选十二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
写作背景:
他是以“仁的学说”,“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他后来被尊称为“圣人”。孔丘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陬邑(zōu yì)人。
孔子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排行第二“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
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而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著名的文学名人。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人是泛指)一些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会有我的老师。拿他们的优点来自己学习,拿他们的缺点来自己改过。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站在河岸上说:时间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不论白天黑夜都不停地流逝。

11、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翻译: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翻译:一个人心有远大理想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多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功利干扰,要淡薄名利,只有平静的看待这些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理想。

满意望采纳,谢谢!

[课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注释]
1、《论语》中“子曰”都是指孔子。 2、说,同“悦”。
3、人不知,即“人不我知”,别人不了解我。
4、愠,yun,怨恨。
5、曾子,孔子的学生,名参(shen)。
6、三省,“三”表示多次,“省”(xing),自我检查、反省。
7、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8、不己知,不了解自己。古汉语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 。 [译文]
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复习学过的东西,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了,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他,不也是君子吗?”
曾子说:“我每天许多次检查自己--给别人出主意却不讲忠信吗?同朋友交往却不诚实吗?老师讲授过的知识不去复习吗?”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课文]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注释]
1、 孟武伯,人名。
2、 唯其疾之忧,即“唯忧其疾”。疾,指品德行为上的毛病。全句意思是为父母的就是担心子女的品行不好,如果做子女的明白了这个道理,才就是懂得了孝道。
[译文]
孟武伯问什么是孝。孔子说:“要知道做父母的就是担心自己子女的品行不好啊。”
[课文]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颜渊季路侍。子曰:“阖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与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以上《公冶长》) [注释]
1、巧言、令色、足恭,花言巧语、为讨好别人装得和颜悦色,过分的恭恭敬敬。巧,虚,做作;令,美;足,过分。
2、左丘明,春秋鲁国人。相传为《左传》和《国语》的作者。耻,以为耻,文言词语的意动用法。
3、丘,孔子名丘,字仲尼。
4、匿(ni)怨,把怨恨藏在心里。友,同……为友,作动词用。
5、颜渊季路,都是孔子的学生。季路,又称子路。
6、盍,何不。
7、愿车马衣轻裘,“轻”字是后人加上去的,原文并无。裘,皮衣。
8、敝,用坏,穿坏。
9、伐,夸耀。善,这里指本领。
10、施,加。
11、安,使……安,文言词语的使动用法。下文的“信”、“怀”,就是“使……相信”、“使……心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为讨好别人装得和颜悦色,低三下四地过分恭敬,这种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孔丘也认为可耻。对人把怨恨藏在心里,而表面上却同他交朋友,这种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孔丘也认为可耻。”
颜渊和季路陪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同朋友们共用,就是用坏了也没啥遗憾。”颜渊说:“我愿意不在人前夸耀自己的本领,不把劳苦的事强加在别人身上。”子路说:“很希望能听听先生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对年老的人要使他们得到安适,对朋友要使他们信任我,对年轻人要让他们心向我。”
[课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注释]
弘毅,坚强有毅力。
[译文]
曾子说:“有识之士不可以不意志坚强有毅力,因为他们责任重大,征途遥远。把实行仁义作为自己的任务,这个任务还不重大吗?为此奋斗终身,死而后已,这样的路程还不遥远吗?”
[课文]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第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注释]
1、达巷,地名。
2、无所成名,没有什么名声。
3、御,驾车。
[译文]
达巷地方有个人说:“孔子真伟大啊!有那么广博的学问,可惜没什么名声。”孔子听到后,对他的学生们说:“我干什么去呢?去驾车吗?去射箭吗?我还是去驾车吧。”
[课文]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以上《宪问》) [注释]
1、 石门,地名。 2、 晨门,早晨开城门的人。
3、 奚自,即自奚。奚,何。
4、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那个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的人吗。是,代词;与,同“欤”。
[译文]
子路在石门投宿,第二天清晨进城去。开城门的人问他:“你从哪儿来?”子路说:“从孔先生那儿来。”开城门的人说:“就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的人吗?”[课文]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 以上《卫灵公》)
[注释]
1、 卫灵公,卫国的国君。陈,同“阵”,指军事。
2、 俎(zu)豆,古代祭祀用来盛肉食的器具。
3、 明日,第二天。
4、 子贡,孔子的学生。
5、 善,使……好。利,使….利。这两字都是文言词的使动用法。
6、 邦,古代诸侯的封国。
7、 事,给….办事.
[译文]
卫灵公向孔子请教军队列阵之法。孔子对他说:“祭祀等仪式方面的事,倒是听说过一些;打仗列阵的事,我没有学习过。”第二天就离开了卫国。
子贡问怎样实行仁义。孔子说:“做工的人想要把事情干好,必须先使他的工具锐利。要想实行仁政,住在一个国家,就要给那些贤能的官员做事,同那些讲仁义的士大夫们交朋友。”
[课文]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又亦何常师之有?”

(以上《子张》)
[注释]
1、 公孙朝,人名,卫国士大夫。
2、 未坠于地,意思是还没有消失。
3、 在人,在人间流传。
4、 识,同“志”,记住。
[译文]
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仲尼(孔子)的学问是从哪儿学来的?”子贡答道:“周文王、周武王的思想传统并没有失传,还在人世间。有才能的人记住了那些根本实质,没有才能的人记住了那些细枝末节。无处没有文王、武王的思想传统,我的老师什么不学呢?又哪有什么固定的老师呢?”

应为没有原文不知道是不是这个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望采纳,纯手打!!!!!!!!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就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够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孔子说:“再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 这种贫苦,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孔子说:“每天吃点饭,喝点水,头垫着弯曲的手臂睡觉,也是一种生活的乐趣。用不义手段而使自己大富大贵,这些对我来说,就如浮云般轻。”
9.多个人一起走路,之中必定有我的老师。取他们身上的优点,来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以完善自己!
10.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 日夜不停。”
11.孔子说:“两军交战,能够俘虏对方军队的首领,君主切不可强行的改变对方的志向。”
12.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已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论语》十二章
【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曾参,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译文】
1、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3、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4、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的。”
5、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6、孔子说:“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
7、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10、孔子站在河岸上说:“时间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不论白天黑夜不停地流逝。”
11、孔子说:“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12、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十二章翻译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乎?”《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的."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吃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会有我的老师。拿他们的优点来自己学习,拿他们的缺点来自己改过。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翻译:孔子站在河岸上说,过去的就像这流水,白天和夜晚都在流

11、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翻译:军队可以被夺 去主帅,男子汉 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翻译:一个人心有远大理想就要有丰富的知识,要多疑问,多多深入思考。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功利干扰,要淡薄名利,只有平静的看待这些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理想。

求采纳,谢谢!

《论语》十二章翻译
1.
子曰: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

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
间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
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
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
有修养的人吗?


2.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
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
乎?


翻译: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
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
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
是否复习了呢?


3.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孔子说:

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
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掌握了知识而不
致迷惑,
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
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
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



4.
子曰: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
:"
在温习旧知识后
,
能有新
体会
,
新发现
,
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的
."

5.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


翻译:孔子说
:"
只读书却不思考
,
就会迷
惑而无所适从
;
只是空想却不读书
,
就会
有害
.

6.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
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翻译:∶

颜回的品德多么高尚啊,!吃
的是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
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
颜回却仍然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
的品德多么高尚啊!


7.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
如乐之者。

翻译:
孔子说:

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
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
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
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
云。


翻译:孔子说:

吃粗粮,喝白水,弯着
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
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
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
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必定会
有我的老师。
拿他们的优点来自己学习,
拿他们的缺点来自己改过。

10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
夜。

孔子站在河岸上说,
过去的就像这流水,
白天和夜晚都在流

11
、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军队可以被夺

去主帅,男子汉

却不可
被夺去志气。

12
、子夏
曰: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一个人心有远大理想就要有丰富的知
识,要多多提出疑问,多多深入思考。
对于自己的志向不能有过多的功利干
扰,要淡薄名利,只有平静的看待这些
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理想。

汉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