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和“仿徨”有什么区别?
一、表达感情不同
1、彷徨:亦作“旁皇”,汉语词汇。表示徘徊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2、仿徨:因心神不安或犹豫不决而来回走动。
二、出处不同
1、彷徨:出自唐朝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下》:“属有一人,游林迷路,彷徨往来,悲号恸哭。”
2、仿徨:出自茅盾《幻灭》:“在苦闷仿徨的时候,静一定要去找她的‘慧姊姊’。
三、词性不同
1、彷徨:中性词,多用于形容人生迷茫,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2、仿徨:多用于贬义,形容人做了错事,不知道该怎么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彷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仿徨
区别一:字形、偏旁、笔画不一样。
1、“彷徨”的“彷”字为双人旁,笔画为7画,整个词语为19画。
2、“仿徨”的“仿”字为单人旁,笔画为6画,整个词语为18画。
区别二:读音(发音)不一样。
1、彷徨:【pánghuáng】,双人旁的“彷”读第二声“páng”。
2、仿徨:【fǎng huáng】,单人旁的“仿”读第三声“fǎng”。
区别三:意思及其所导致的用法不同。
1、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歧途。~失措。
例句:一想到未来,又憧憬,又茫然,又彷徨,经常自己徘徊,纠结的问自己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未来。
2、仿徨:
(1)、指心神不安或犹豫不决。
(2)、周游;流荡。
(3)、亦作“仿徨”。因心神不安或犹豫不决而来回走动。
例句:中新网7月9日电据香港中通社报道,临近2014年香港中学文凭试发榜,很多高中毕业生对成绩感到心焦的同时,亦为前路仿徨。
彷徨比喻比喻走来走去犹豫不决 表现的是一种神态 仿徨指因心神不安或犹豫不决而来回走动 表现的是一种动作
仿徨 【fánghuǎng】 1.亦作“仿偟” 2.指因心神不安或犹豫不决而来回走动读音 pánghuáng近义词 徘徊 迟疑 踌躇 犹豫反义词 坚决 坚定彷徨 释义 彷páng :〔~徨〕比喻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亦作“旁皇”。 (1) [walk back and forth]∶徘徊,走来走去,不知道往哪里走好 (2) [hesitate]∶犹豫不决 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死。——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彷徨歧途 pánghuáng-qítú [hesitate at the crossroads] 犹犹豫豫怕走上岔道 (3)没有方向 《彷徨》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写作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原来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象布不成阵的游勇那样“孤独”和“彷徨”。《彷徨》表现了他在这一时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后来在《题〈彷徨〉》一诗中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 ,荷戟独彷徨。”这便是题名《彷徨》的来由。他在《彷徨》书扉页上引用《离骚》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彷徨是2个人 仿徨只有一个人
彷徨是什么意思
徘徊不前的样子。比喻犹疑不决。造句:在大是大非面前,她没有彷徨失措。一想到未来,又憧憬,又茫然,又彷徨,经常自己徘徊,纠结的问自己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未来。母爱是一丝花香,让你的心情即使在彷徨的时刻也能感受到舒畅。现代·艾芜《对目前文艺的一点感想》:一些文艺工作者在林彪、四人帮横行的十年中,受过害,成为惊弓之鸟,一听见放松的弓弦,又要紧紧地张起,便不知所措了,拿着笔,彷徨四顾。现代·鲁迅《两地书·致许广平六四》:就只怕我一走,玉堂立刻要被攻击,因此有些彷徨。
彷徨:【pánghuáng】,双人旁的“彷”读第二声“páng”。
2、仿徨:【fǎng huáng】,单人旁的“仿”读第三声“fǎng”。
没有仿徨这个词
鲁迅的《彷徨》的大概内容: 《祝福》写祥林嫂毫无希望、就是有点希望也要被扑灭的一生; 《在酒楼上》写曾经激进的青年吕纬甫,最终回到子曰诗云的教授之中; 《幸福的家庭》其实在经济的压迫之下并不幸福; 《肥皂》则讽刺了一个或者几个貌似正人君子的中年夫子,他们看见一个行乞的十七八岁的女子,就想着如果用肥皂把她洗洗那又如何?而四铭就因着这个潜在的意识,竟也买了葵绿色的肥皂; 《长明灯》中的疯子疯疯傻傻,他就是要把庙里的长明灯打灭,被阻了,他就说:“我放火。”最后,他就被他的叔伯长辈锁在庙里的厢房之中; 《示众》依然写的是看客。中国人永远只是看客,只会当看客。看了,就散了。不问被看者为什么示众,也不问自己为什么要看。只是要看,便看了; 《高老夫子》某天终于“洋”了起来,俄国有高尔基,那么他自然就可以改名叫“高尔础”,成了高尔础后,他就自觉“高大“起来,觉得不能与往日的麻友相提并论。然而最终他发现自己没有“高尔什么”的天份,他连书也教不了,又经不住麻雀牌的诱惑,也经不住笼一把吃冤大头的诱惑,终于还是上了牌桌; 《孤独者》中的魏连殳是鲁迅特别用心地描写的一个。那是一个曾经大觉悟的人,似乎已经参透了人生的一切。他曾经潦倒不堪,似在坚持着什么,又突然摇身一阔。在咯血中大把大把地花着做参议而阔起来的钱。他了,好像了才干净,才解脱。鲁迅其实是用着一种大悲哀的笔调来写这个人的,这里面也寄托着他的大失望; 《伤逝》不仅仅是在谈论经济对于爱情的重要性,它实质上是在探讨爱情是否可以长久。而经济的窘迫困顿只是一个极现实极真实的诱因。因着这个诱因,爱情就无疑成为幻灭。伤逝了,这伤逝凄惨得令人伤感; 《兄弟》似乎是在讽刺那种貌似亲睦的兄弟情份; 《离婚》就纯属一个乡下女人的不幸了。鲁迅有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那个爱姑在“七大爷”的威严之下,竟不敢说她早已想好的话了。有什么办法呢?他们是官,且有势。而她,只是一个乡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