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字的由来
女,雌性人类。也,即“佗”的省略,第三人称。两者相加,为她字,表示第三人称的女性。
一、她的释义
[ tā ]用于女性第三人称;亦用以代称国家,山河,旗帜等,表示敬爱。
二、中国各地区使用区分
1、中国大陆在第三人称上有男为“他”、女为“她”的性别区分,而在第二人称上却男、女都用“你”,不分性别。
2、港澳台及海外部分华人地区的传统知识分子中,在第三人称上男、女都用“他”,不分性别,倒是在第二人称上有男为“你”、女为“你”的性别区分。
三、造字本义
代词,对女性称谓时专用的第三人称。
扩展资料
字形演变(如图)
组词:
她们 [ tā men ]
解释:在书面上,若干人全是女性时用“她们”;有男有女时用“他们”,不用“他(她)们”或“他们和她们”。
示例:鲁迅 《南腔北调集·上海的少女》:“这神气也传染了未成年的少女,我们有时会看见她们在店铺里购买东西,侧着头,佯嗔薄怒,如临大敌。”
“她”是现代汉语里常用的一个人称代词,专指第三者的女性。我国古代没有这个字,只是到了20世纪20年代才出现。
在古文里,作宾语的第三人称用“之”字表示。后来白话文兴起,用“他”字做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男性,也可以代女性及一切事物。
“五四运动”前后,有的文学作品也用“伊”字来指女性,如鲁迅早期作品中就是如此。1918年,我国新文化运动初期重要作家、著名诗人和语言学家刘半农在北大任教时,第一个提出用“她”指代第三人称女性。一时轰动全国。“她”字一出现,就遭到封建保守势力的攻击和反对,但却很快得到人民群众的承认、称赞,并被广泛使用,各种字典也都收录了这个字,此事在当时文化界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刘半农创造了“她”字,结束了以往书面语言中,第三人称的混乱现象,从而纯洁、丰富了祖国的语言文字。鲁迅高度评价刘半农的创造精神,说“她”字的创造是打一次“大仗”。
“她”字根本不是刘半农创造的,“她”字作为女性第三人称代词至少出现在明代。“她”字在《康熙字典》有收录:【玉篇】古文姐字;【说文】蜀谓母曰姐,淮南谓之社,亦作她,或作媎;【博雅】婵母也。在古代,“她”与“毑”、“姐”、“媎”等字的部分义项的音义相同,都是指女性。再从“她”字的结构来看,左边是“女”,代指“女性”,这是众所皆知的事,而右边的“也”是声符,还是意符,或者声符意符兼而有之,要了解这一点,就要看看“也”字的本义了,《说文解字》:“也,女阴也。”即“也”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形字,作为最具女性特征的“也”再加上“女”,构成“她”,为会意字无疑,将其作为女性代词再明白不过了。就象女旁“侄”与“侄”字一样,虽在不同历史时期通用,但 女旁“侄”字一般来说是指女姓侄子,否则就看不出区别。我收藏有明末至清末出自六人之手的手抄文稿,约80多万字,都有女性代词“她”字出现,共有60多个。只能说“她”字作为女性代词在古代与俗体字一样很少在公开的印刷刊物上出现,并多被“他”字代替,刘半农没见过就以为古代没有,刘半农甚至连《康熙字典》收录有“她”这个字形也没见过,这在刘半农与寒冰的争论中得到证实:“要是这个符号是从前没有的,就算我们造的;若是从前有的,现在却不甚习用,变作废字了,就算我们借的”。清末著名学者李元度撰写的近三十万字的手抄本遗稿《杂文摘录》中就出现三个“她”,怎能说已“变作废字”了呢?只能说刘半农的提倡起了推广作用。不过肯定会有专家说你收集的史料都是假的,这些史料是真是假只有一种可能,妄下是假结论的专家是真专家还是假专家也只有一种可能,反正他们信口开河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现在也没有那位专家对“她”字的由来作深入细致的研究,大都是人云我云、以讹传讹、拾人牙慧,而且还在继续误导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