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笔顺查询网 田字格笔顺笔画 字帖生成器
汉字笔顺查询网 » 汉字文化 » 汉字知识 » 汉字 德 不同时期的写法

汉字 德 不同时期的写法

关键词:汉字 德 不同时期的写法 来源:汉字笔顺查询 浏览:0次 时间:2015-05-20

关于德字心上为什么少写一笔此问题至今无明确的解释,也无人真正涉及这个公认的谜,不解决这个疑问,落款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就没有答案,真宣与官方及民间的仿品问题,也就会混淆。一 这种写法是谦逊的表示所有宣德、正德年间的官方器物上面款识中的款字,有[德]字样的楷书、篆书,德字心上均无一横。这种写法是谦逊的表示!不仅是宣德的首创,同时这种写法也是一种无形的规矩,所以正德会依旧尊守。宣德皇用这种方法,既表示了自己谦逊的一面,同时又利用人们的意识,来约束后人仿造他的作品,也是为了使自己作品有别于他人。这种约束力对官方来说是有顾忌的,是起作用的,而对于民间,却无济于事。约束了那些有能力仿造他作品的人------后朝历代的官方,捆绑住了官方的手脚,真宣就不会消失,也不会真假混淆,留给后人也自然是一份功德,让人们永远称赞他,这也是宣德皇有意无意中得到的最理想的结果。后朝的官方不惜工本地仿制宣炉,即使达到了形似神似的程度,最后其落款不仅不敢照抄宣德的落款,款中的德字还必须多写上一笔。又由于硬篆中的德字笔画比软篆的笔画多,固官方多采用硬篆,以表达自己对祖先的恭敬和爱戴。这楷书多写的一笔与硬篆的采用,自然从款字上就有别于真宣了。注:[炉谱中未发现由横平竖直的硬篆,也就是用方篆书写方法而落制的款] 反之民间由于利益的驱使,仿制宣炉的落款时即使是与真宣相差无几,但由于材料、做工均不及官方,自然从外观上也有别于真宣,其他无宣德字样的落款,一般情况下也就自然有别于真宣了。二 举例检验这种约束力,对后朝的君王是起作用的。古人在字的写法、用法及含义上,是非常讲究的。例如在习惯上有几个字,它笔画的多少,就会带来不同的意思或完全相反的意义,如:福、寿、喜、财、德等字。福、寿、喜、财这四个字笔画的多少,便有吉凶等意义。而德字笔画的多少,便有崇拜、恭敬,反之就有亵渎、辱骂等意义。前四个字福、寿、喜、财(当然均应为繁体字),自己给自己写或他人给自己写,都可以多写几笔,有多福、多寿、大寿、大喜、双喜、进财、多财、发财等吉祥、吉利、喜庆、欢乐的意思。反之少写几笔,他人和自己,均不会做这样不吉利的事。德字他人多写几笔,有德高、大德、颂德等敬意。而他人少写几笔,有缺德、少德、不恭不敬等亵渎、辱骂的意思。自己用或代表自己,少写则谦虚、谦逊。自己多写几笔,这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事了。古人在德这方面,看得非常重!而在佛教中信佛的人更是如此,比如:总不会把自己说的如何高深,修行的如何圆满,总会给自己留有一定的空间和余地。即便是德行好、德望高也得由他人口中说出,而自己总是谦虚、谦逊一点为上。所以说,德字代表自己而少写就有这样的含义。因德字有赞美、崇敬他人之意,信佛的人及官方为他人不可能少写,而一定要写满甚至多写上几笔。已经习惯或形成了自然的事,大家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去遵守它,因为遵守它比破坏它来得容易。何况这关系到个人名誉、德行、财源、祸福的大事,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后代的君王及官方岂能不遵守?三 简单谈一下寄托款在中国的[瓷器]上,官方落有前朝款字的称为[寄托款]。而在民间的仿品中,后朝落前朝年款的作法是非常普遍的,不仅有寄托的成分,而且也有仿制与伪造的成分。而官方在落前朝年款时,就宣德、正德这两朝,因年号特殊,也只有这两朝官方在落款的问题上依旧不会例外,也绝不会照抄的,所以有这两朝留下的器物中,自然也不会受到因后朝官方的仿制水平高,而给后人带来款字区分上的麻烦。甚至官方在落款时,直接书有带[仿]字的款,这一点,也是官方高明的地方。而官方在直接或公开地仿制老祖宗的东西时,总是要与祖辈有点差别为好,而官方这一点德行在当时也是不敢丢掉的!然而区分这两朝器物的真、仿品,对于在款、字上没有区别的,只要全面地审视其风格、质量及制作水平就可区分,而这类器物也只能是名家及高手的仿品,不是官方行为。注:(从现有的炉中观察,方篆德字带一横的,早在正德年间官方仿宣德的作品中就已经被使用了;而楷德字带一横的,早在万历年前后官方、民间在仿宣德的作品中也已经被使用了。至于古人是否这样使用[德]字,本人也希望从碑帖或历史资料中找到答案,但要注意的是,所参考的对象其内容里说叙述的是什么事,因[德]字写法的运用对己对他人是不同的。) 款字的写法是否有规律一 款识的一般现象 1款中款字的凸与不凸:热冲印款,字不凸。


——甲骨文的“德”写法

——西周《散氏盘》金文写法

——小篆的“德”

—— 汉代《曹全碑》的隶书写法

——北魏《元怀墓志》魏碑书法

——唐代柳公权《玄秘塔碑》的唐楷

——元代赵孟頫《仇锷墓志铭》行书

——宋代米芾《闻张都大宣德尺牍》行草

——宋代苏轼 《洞庭中山二赋》草书

汉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