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笔顺查询网 田字格笔顺笔画 字帖生成器
汉字笔顺查询网 » 汉字文化 » 汉字知识 » 朋--这个字谁能给个象形意义的解释?

朋--这个字谁能给个象形意义的解释?

关键词:朋--这个字谁能给个象形意义的解释? 来源:汉字笔顺查询 浏览:52次 时间:2010-04-20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明确表示:朋,假借也,表示群鸟聚在一起的情形。朋最早见于远古时代的象形文字甲骨文,在青铜器铭文中常常可以见到“贝五朋”类的句子,表明朋就是一种货币衡量单位。

据考证,商殷时期,水陆交通不像后来那么发达,因此产于南方海洋中的贝在中原地区是人以为贵。如果谁得到王赏赐的贝,便认为获得了极大的荣誉,要铸造宝尊彝器作为纪念,由此可见贝朋的贵重。由于贝必须串在一起,贝美丽的花纹依次排列,就像鸟儿聚在一起的样子。因此,把朋作为货币单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在《诗经.小雅.菁菁者莪》中,可以看到“菁菁者莪,在彼中陵。既见君子,锡我百朋”的句子;而《周易》中把朋作为卦辞的句子不可胜数,臂如益卦里有“十朋之龟”,坤卦里有“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等等,不一而足。因此,朋必有“利”大概就是从这里开始说的?

商周以后,朋的意思发生了变化。这时候,一些知识分子纷纷开班办校,授业解惑,一方面解决生计问题,另一方面让知识世代流传。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前来上学的学生们之间如何称呼,因为在这之前是没有大家凑到一块儿学习读书的情形的。不过,这难不倒我们聪慧的先祖,他们就假借古字朋群鸟相聚的意思来作为这种学生们之间的称呼,因此许慎说同学曰朋。孔夫子在《论语》中就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把它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就是,见到同学从很远的地方来了,是件非常高兴的事情。可惜我读书时,老师讲解这句话的意思只是说是朋友从远方来了,非常高兴,并没有告诉我们朋是同学,其实孔夫子是因为看到的他的老同学来了,才高兴地发出“不亦乐乎”的感叹。

+大王讲《论语》学而一(1)

原文 :
1·1 子曰(1):

“学(2),而时习(3)之,不亦说(4)乎?

有,朋自远方来(5),不亦乐(6)乎?

人不知(7),而不愠(8),不亦君子(9)乎?”

解:

“孔子说:

学习知识并理性运用这些知识来为我们获得真实的利益,是人生成功的至正大道,走这样路来完美自己的人生不正是做人的喜悦之所在吗?

理性的判断在不同的空间里和时间上得到证实,对于智者来说不是如同欣赏优美旋律一般的快“乐”之所在吗?

不因为治者的不用和社会的不知而迁怒于外,能够理性地认识自己不能成功的真实原因,能够心平气和地面对自己生活的时代,能够不情绪化地看待自然态的人的愚昧,不正是身为智者的最起码的表现吗?”

注: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相当于今日所谓“先生、老师”。《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2)学———(学,识也。《广雅》)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就是经验和教训的系统继承。 生而知之,是讲通过生活实践取得经验教训,学而知之是讲通过文化学习取得经验教训。需要注意的是原文加了粗和下划线的部分都是我重新断句的部分。解文加了粗和下划线的部分都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我个人的新解。
(3)时,习———时:(形声。从日,寺声。从“日”与时间有关。本义:季度;季节。时,四时也《说文》),换句话说,是天变以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也要知道顺应天时这个“运动规律”来春种,夏保,秋收,冬藏。也就是说,时在这里,指的是人对自然运动规律性的认识,是理性活动的意思。习:(会意。从羽 。从羽,与鸟飞有关。本义:小鸟反复地试飞。习,数飞也。《说文》)就是指实行,要依时而习学,据理而实践。用今天的话讲,就是能够因时因地地通过实践来证明自己学到的知识的利益性。
(4)说---------音yuè,同悦,快乐、高兴的意思《墨经》讲利的定义,是“得之而喜所谓利”,所以实际上在此句中的这个悦,就是因学时习而避害得利,这是引发喜悦的本体,喜悦则是因利而来的人的感情必然。 能够依时而习,据理而用学,那么就会成功,悦,就是成功之后的必然的快乐。所以全句就是学习知识,并理性管理知识的实践,那么成功的喜悦离我们还会远吗?
(5)有,朋自远方来-------有:(宜也《说文解字》)就是理性表达方式中关健的“判断”。通过概念,进行判断,完成推理,所以“有”在指就是代指人的理性认识。朋:(象形。本义:古代货币单位。相传五贝为一朋。或说五贝为一系,两系为一朋。朋,比也,朋,类也。《广雅》),简单地说,朋的原意就是指一线所串之五贝,所以后人以此意语‘朋友”谓利益相关的不同人,“朋党”谓利益相关的集体或者集团,再类如汉语中“狐朋狗党”一类的用法,也就是取用的“朋”字的“利益相关体”的意思。那么与“有”之人类理性相关的是什么?人类理性认识的目的就是此“有”相关的东西,也就是理性的预见,在未来的时间里,在未知空间中终于得到了证实。这个“远方”,就是一个表示未知空间连带着未来时间的形象 ,也只有时间这样一个概念,才能完全抽象的使用而称之为远千里之外之远,虽然是远但是它仍然是可及之远,而且在说千里之远的时候,它也只是相对千里之内的一个远,相对于千里之外,它就是近了。如果从时间上看,则未来的时间,不论是一秒还是一分还是一天,可能都是一个人永远到不了的“真远”。
(6)乐-------(五声八音緫名《说文解字)基本意思和悦一样,有快乐,高兴的意思,但是和悦所不同的是,乐是特指人从旋律,节奏的合谐中获得的相关的“艺术”快乐。而客观规律的学习,意味的是人把握了事物运动变化的旋律,理性地进行思想,意味的是思维的节奏进入了合谐态。所以孔子在此用了一个”乐”字,是连带着“有朋”自远方来讲的另有深意的别一种人类之“乐”:智慧之乐。不能简单地按字面把这句话理解为“朋友从远方来”的亲情表述,原因是这一章节的中心不是讲亲情,而是讲学习知识,获得智慧。乐和悦的不同,和我们欣赏交响乐及小品所得到的感觉是很相似的,你能说交响乐不让人舒心吗?可是你看谁在维尔纳音乐大厅欣赏音乐时发出春节晚会欣赏小品一样放肆的笑声?
(7)人不知———人,从论语全文来看,这个字是用来专指治者的。所以这一句是讲自己有学有智,要求于德行,参与社会管理则不是学者自己能做主的事情,积极争取,要通过自己的知智实践,通过不断的德行让治者了解自己,让社会了解自己,就是把自己应该做的,能够做到的事情做好。治者不知,社会不了解我,那是他们的过,而非我之过。 也可以把人不知理解为能够正视人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无知到有知是一个后天的进步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需要条件支持的,没有条件的人可能终身都是接近于自然态的人生状态。也正是因此,孔子才会讲社会的和谐,要“富而教之”,要把教育当做国家大事。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这句话可能就更合理些:君子明了自身也是一个从无知者到有知者,从知礼者再到知时者的一个学习进步的过程的产物。所以他就能理性看待世人的无知愚昧现象。
(8)不愠———音yùn,恼怒,怨恨。所以只要自己才德能备,那么时逢明治,则必有益于国有益于已,如果时逢昏君,那么在这样的时候远离官场,也是远恶避害之道。所以以人不知我,或者因为是明治时代自己的知智不足,德行不显;或者是时代黑暗,君昏国乱不用贤能。结论是认识到这一点,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就不会有怨有恨,就会心平气和。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不愠,就是承接着上句的意思接下来的必然的感情合理:君子知道人的理性是一个学习进步的可能很艰苦的过程的产物,所以君子就能够理解大多数的无知者,愚昧者的无知和愚昧的根本原因,所以就能理性地看待人的无知和愚昧这种自然必然的现象。
(9)君子———君子的起码的条件,是有智,所以孔子总结性的说,如果一个人能够学习,能够理性运用知识来管理自己的人生和事业。那么如果世明,而自己的才学德行又够,那么就一定会有显达的时候。假使时运不济生逢乱世,那么不以富招祸于世,不以贵招害于身,不正是智慧的表现吗?怎么会表现为治者不用而我心怨?怎么会因为社会大众因为生活困苦,没有学习条件,所以必然表现一般性的无知和愚昧而反应为不正常的情绪化的非理性?

讲:

首先说明一下,就是今天开始的这个大王讲论语所以前面加了个+号,是因为它是对上一次大王讲论语的第一稿的第一次整理稿。

论语是一部伟大的思想巨著,如果说一个人一生只能读一本书,那么就我来看(一个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的人的个人观点),论语,则是首选。

关于《论语》这部书,开篇之讲我也不想多述,因为《论语》本身就是一个理性的系统,是一个逻辑表现的渐进的形神兼备可以称之为鬼斧神工之作的语言系统,所以它的内在的智慧,也必然在理解能力足够的情况下,随着我的引导一篇进而一篇地自然,规律地展现给读者,以供学习者与我共享。

在这一讲里,第一个重点要注意的是,“学,而时习之”的“时”字,“时”是人类对事物运动的有序性的认识的制度,是一种人类认识事物的尺度,离开了这个尺度,人类对事物运动的认识要达到理性,要认识事物运动的规律性,绝对是不可能的,所以要能理解它是有自然运动规律的认识内含的“理性认识”的重大意义的。知识和实践都不必然意味着人事的成功,只有理性地运用学过的知识来实践,才能保证人事获得真正的成功而非表面的成功,获得真正的利益而非一时利益,获得长远的快乐而非短暂的喜悦,简单地讲。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句话,是可以反过来理解的,也就是“学而不能习之以时,不亦悲乎”。悦,喜也,得之而喜,是《墨子-经说》中对“利”字的定义,也就是说,能够学而因时习之,则能得利之悦。学而不知时,习学不习学,都注定了要失利,失悦,江先生的名言是“与时俱进”,那么在这个思想中,知时,因时而动,就是关键,只有知时之变,因时而动,才能进。

第二个重点就是“有,朋自远方来”,是决不能字面理解的。如果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这句话,就要掉到愚昧的坑里,让智者笑谈了。亲情分远近,友情分厚薄。没有听说过远方的朋友来了就乐,近处来了朋友就不乐的道理。况且什么是远?几天的路算远?三天的路远不远?那么走两天路来的朋友就不乐了吗?一天的路远不远?那么走关天的路来的朋友就不乐了吗?所以这个“远方”绝对不能肤浅地去理解它。朋,在这一句中是不能和有分开的。也就是说此朋是“有朋”。朋这个字,也并不是只能用于形容人际关系的,比如“狐朋”,就是形容动物之间的合作和相互的各种响应和配合,所以当我们把这个有字解作理性,智慧的时候,其朋就是理性认识的实现,就是智慧于未来之见的证实。

学而是讲人的学道的,孔子的看法是人的学习重要学中取智,要能以智驭学,用理性来管理我们的知识运动,让我们的知识能够真正的为我们创造利益,而不是无智的知识运用,成了事情,最后却落了个伤害:就如善解锁的小偷和警察一样的知识,前者利用解锁的知识而得逞只意味着离法律惩罚的亲近。后者则能利用自己的解锁知识为社会服务,获得正当的社会荣誉和相应的报酬。

而所谓“远方”,应该理解成由于拥有智慧而获得的事态发展的先见之明。也就是关于“有见”的、未来的时空中的事物的必然变化。“来”则是说曾经的理性预见的现实发生。当我们的实践,当我们运动我们的知识,通过努力和奋斗,终于把心愿达成的时候,也就是验证了我们的智慧的先见的时候,这才是乐。理性运动之“旋律和节奏”给我们带来的智慧之“乐”。

关于“有”字,在本文中我并没有展开讨论和考证,原因是对这个字的科学考证,已经在我的《大王讲道德经》中完成:所以如果有朋友想要在学术上精研,那么可以通过读这本书,或者到我的博客《德学笔记》中也可以寻到相关的文章。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个句子,还有另一种读法,就是联系着论语最后一篇的最后一节来看,“不知信,无以为人,不知礼,无以立,不知天命,无以为君子”,也就是说,君子在孔子的人格阶级中,是最高的一个等级,他是智慧的拥有者,是走过了达信,达礼之路的道德生活者,是具备了为帝的内在理性条件的社会存在,所以他能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人类,因此他知道,人的知识和智慧并不是先天带来的东西,也不必然就是后天能够因学而达成的东西,因此君子是能够理解自然愚昧和社会愚昧的根本原因的人,因此根据自己的达成君子之路的艰难认识,所以理解无知,愚昧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自然态就是无知愚昧态,去无知除愚昧,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学习的后天获得的可能过程,所以君子面对无知和愚昧就必然地理性地表现出拒绝自己行为的非理性的情绪化。

期望着能有朋友和老师,给与我指教。

谢谢。

古代以贝壳为货币,五贝为一串,两串为一朋
图片是甲骨文的 朋

朋字其实就是像形字,现在字说是两个月字,月也当肉字,朋字在甲骨文中是两串钱,两个五横一竖,十币为一朋,也有说十贝为一朋。是货币单位,周代何尊就是三十朋铸的。在古代朋友可不是煲义词。

汉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