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的笔画
叉的一共有三画。
叉【chā】,指事字,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都像在手指的缝里夹了一点什么东西。《说文解字·又部》叉:手指相错也。从又,象叉之形。
段玉裁注:谓手指与物相错也。凡布指错物闲而取之曰叉。......从又一,此字今补,象指闲有物也。“叉”的本意是以错开的手指取物。引申为凡是头部有分叉的器物,都称作叉,如头钗、渔叉。
凡是以「叉」作为偏旁的字,也都与分开、张开的意思有关。如:裤衩的衩、河道港汊的汊、树枝丫杈的杈、两手扠腰的扠。
文献选读:东汉《孔丛子·论势》:游说之士挟强秦以为资,卖其国以收利,叉手服从,曾不能制。
战国晚期,一些诸侯国纷纷畏惧秦国的强势,寄希望于那些靠游说吃饭的纵横家,希望通过他们的外交斡旋来换得自己的苟延残喘。可是这些说客无不以卖国求荣来换取自己的利益,让自己的国家对秦国“叉手服从”。
成语典故:七步八叉相传三国时的曹植走七步就能吟成诗,唐代的温庭筠也是同样的才思敏捷。唐代的科举考试,是给每个考生发三根蜡烛。当三根蜡烛烧尽时,必须作完八韵的诗赋。可是温庭筠根本不用打草稿,而是一边叉手一边构思,八次叉手就能完成八韵的诗赋,所以号称“温八叉”。
《叉》字笔顺:
横撇/横钩、捺、点
叉,汉语常用字(一级字) 。此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 ,指事字,“叉”字本义是指手指相交错,后引申为用手指卡住或撮取物品;在现代汉语中,“叉”字也指交错、相交;以上义均读作chā。“叉”又读作chá,义为挡住、卡住。“叉”又可读作chǎ,指分开成叉形。“叉”还可读作chà,义为分岔、模糊等。
关于叉的一些解释:
叉 chá 挡住,堵塞住,互相卡住:一辆车叉在路口。 叉 chǎ 分开张开:叉开两腿。
《叉》字笔顺问答:
问:叉第1笔是什么?答:横撇/横钩。问:叉第2笔是什么?答:捺。问:叉第3笔是什么?答:点。
《叉》字笔顺图解:
说文解字
手指相错也。从又,象叉之形。初牙切 [3]
说文解字注
叉,手措相错也。
谓手指与物相错也。凡布指错物闲而取之曰叉。因之凡岐头皆曰叉。是以首筓曰叉。今字作钗。鱼部鰸下云。大如叉股。谯周异物志曰。涪陵多大龟。其甲可以⺊。其缘中叉似瑇瑁。俗名曰灵叉。刘逵注蜀都赋、常璩述华阳国志、郭朴注尔雅皆用其语。缘中叉、谓缘可为钗也。今尔雅注譌作缘中文似瑇瑁、俗呼为灵龟。自贾公彦周礼疏所引巳然矣。
从又一。
此字今补。象指闲有物也。
象叉之形。
初牙切。古音在十六部。
康熙字典
《唐韵》初牙切。《集韵》《韵会》《正韵》初加切。𠀤音差。《说文》:手指相错。《玉篇》:指相交也。《增韵》:俗呼拱手曰叉手。柳宗元诗:入郡腰常折,逢人手尽叉。
又《酉阳杂俎》:蘇都识匿国有夜叉城,城旧有野叉,其窟见在。《唐书·酷吏传》:监察御史李全交酷虐,号鬼面夜叉。
又《唐韵》楚佳切。《集韵》初佳切。《正韵》初皆切。𠀤音钗。义同。
又《正韵》:妇人𡵨笄,同钗。
又《正韵》:两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