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学文言文翻译与注释
勉学文言文翻译与注释
1.勉学文言文翻译原文:
人见邻里亲戚有佳快者,使子弟慕而学之,不知使学古人,何其蔽也哉?世人但知跨马被甲,长槊强弓,便云我能为将;不知明乎天道,辩乎地利,比量逆顺,鉴达兴亡之妙也。但知承上接下,积财聚谷,使云我能为相;不知敬鬼事神,移风易俗,调节阴阳,荐举贤圣之至也。但知私财不入,公事夙办,便云我能治民;不知诚己刑物,执辔如组,反风灭火,化鸱为风之术也。但知抱令守律,早刑晚舍,便云我能平狱;不知同辕观罪,分剑追财,假言而好露,不问而情得之察也。表及农商工贾,厮役奴隶,钓鱼屠肉,饭牛牧羊,皆有先达,可为师表,博学求之,无不利於事也。
译文:
人们看到乡邻亲戚中有称心的好榜样,叫子弟去仰慕学习,而不知道叫去学习古人,为什么这样糊涂?世人只知道骑马披甲,长矛强弓,就说我能为将,却不知道要有明察天道,辨识地利,考虑是否顺乎时势人心、审察通晓兴亡的能耐。只知道承上接下,积财聚谷,就说我能为相,却不知道要有敬神事鬼,移风易俗,调节阴阳,推荐选举贤圣之人的水平。只知道不谋私财,早办公事,就说我能治理百姓,却不知道要有诚己正人,治理有条理,救灾灭祸,教化百姓的本领。只知道执行律令,早判晚赦,就说我能平狱,却不知道侦察、取证、审讯、推断等种种技巧。在古代,不管是务农的、做工的、经商的、当仆人的、做奴隶的,还是钓鱼的、杀猪的、喂牛牧羊的人们中,都有显达贤明的先辈,可以作为学习的榜样,博学寻求,没有不利於成就事业啊!
2.勉学解释和全文翻译,勉学原文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
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
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学之兴废,随世轻重。汉时贤俊,皆以一经弘圣人之道,上明天时,下该人事,用此致卿相者多矣。
末俗已来不复尔,空守章句,但诵师言,施之世务,殆无一可。故士大夫子弟,皆以博涉为贵,不肯专儒。
梁朝皇孙以下,总丱之年,必先入学,观其志尚,出身已后,便从文史,略无卒业者。冠冕为此者,则有何胤、刘瓛、明山宾、周舍、朱异、周弘正、贺琛、贺革、萧子政、刘绦等,兼通文史,不徒讲说也。
洛阳亦闻崔浩、张伟、刘芳,邺下又见邢子才:此四儒者,虽好经术,亦以才博擅名。如此诸贤,故为上品,以外率多田野闲人,音辞鄙陋,风操蚩拙,相与专固,无所堪能,问一言辄酬数百,责其指归,或无要会。
邺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使汝以此为师,令人气塞。
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今勤无益之事,恐非业也。
夫圣人之书,所以设教,但明练 ,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亦足为人;何必“仲尼居”即须两纸疏义,燕寝讲堂,亦复何在?以此得胜,宁有益乎?光阴可惜,譬诸逝水。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必能兼美,吾无间焉。
1.说之:取悦他人,向他人炫耀。说:同“悦”,赞扬。
2.利世:造福社会3.进:进仕,做官。4.玩:赏玩。
5.华:同“花”。6.登:同“得”摘取。
7.专利:专一而敏锐。8.《赋》:东汉文学家的儿子所作。
西汉所建。9.坎壈(lǎn):困顿,坎坷。
10.秉烛:拿着火把照明。烛,火把。
11.所以:用来。
的。12.经:。
13.注:注解的文字。14.“仲尼居”:《·》第一章开头的文字。
15.疏:疏通原文意义并对旧注加以说明和发挥。16.“燕寝”“”:那些解经之家对“居”字,有的解释为“燕寝”(闲居之处),有的解释为“”(讲习之所),各执一端。
17.宁:难道。18.机要:指书中的精要之处。
19.济:成就,完成。20.吾无间:我没有什么可批评的。
间,间隙,空子,可乘之机。21.十年一理理:温习22.然:但是23.益:好处,益处24.为人:做人25.明练:读懂26.光阴:时间27.学者:求学的人28.行道:推行主张29.利世:造福社会30.固:所以31.然:然而勉学翻译古代求学的人的是了充实自己,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取悦他人,向他人炫耀;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他人,推行自己的主张以造福社会,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自身需要,涵养德性以求做官。
学习就像种果树一样,春天可以赏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实。讲论文章,就好比赏玩春花;修身利行,就好比摘取秋果。
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注敏锐,长大成人以后,思想容易分散,因此,对孩子要及早教育,不可错失良机。我七岁的时候,背诵《灵光殿赋》,直到今天,隔十年温习一次,还没有遗忘。
二十岁以后,所背诵的经书,搁置在那里一个月,便到了荒废的地步。当然。
人总有困厄的时候,壮年时失去了求学的机会,更应当在晚年时抓紧时间学习,不可自暴自弃。孔子说:“五十岁时样习《易》,就可以不犯大错了。”
魏武帝、袁遗,到老时学习的更加专心,这些都是从小到老勤学不辍的例子。曾子十七岁时才开始学习,最后名闻天下;荀子五十岁才开始到齐国游学,仍然成为大学者;公孙弘四十多岁才开始读《春秋》,后来终于当了丞相;朱云也是四十岁才开始学《易经》、《论语》的,皇甫谧二十岁才开始学习《孝经》、《论语》,他们最后都成了大学者。
这些都是早年沉迷而晚年醒悟的例子。一般人到成年后还未开始学习,就说太晚了,就这样一天天混下去就好象面壁而立,什么也看不见,也够愚蠢了。
从小就学习的人,就好像日出的光芒;到老年才开始学习的人,就好像拿着火把在夜间行走,但总比闭着眼睛什么都看不见的人强。学习风气的兴盛或衰败,随社会风气变化而变化。
汉朝的贤士俊才们,都靠精通一部经书来弘扬圣人之道,上知晓天命,下贯通人事,他们中凭着这个特长而得做高官的人可多了。汉末风气改变以后就不复如此,读书人都空守章句之学,只知背诵老师讲过的话,如果靠这些东西来处理实际事务,大概不会有任何用处。
因此,后来的士大夫子弟都以广泛涉猎为贵,不肯专攻一经。梁朝从皇孙以下,在儿童时就一定先让他们入。
3.勉学的注释译文1.学者:求学的人。
学:求学。2.以:用来。
3.但:只是。4.说之:向他人炫耀夸说(shuō)自己的才学。
5.行道:实行主张。6.利世:造福社会。
利:有利于。世:世间,此指社会。
7.修身:陶冶身心,涵养德性。8.进:进仕,做官。
9.者······也:表判断(夫学者犹种树也)。犹:好比,好像。
10.玩:赏玩。11.华:同“花”花朵。
12.登:同“得”摘取。13.其实:它的果实。
其,它的,代树的。实:果实。
14.行:实行主张。15.专利:专一而敏锐。
16.已:同“以”,以后。17.思虑:思想。
18.散逸:分散。19.固:通“故”,所以。
20.早:尽早。21.机:时机。
22.诵:背诵。23.《灵光殿赋》:东汉文学家王逸的儿子王延寿所作。
灵光殿,西汉宗室鲁恭王所建。24.至于:到。
25.理:梳理,整理,此指温习。26.犹:仍然,还。
27.废置:搁置。28.荒芜:荒废。
29.然:然而。30.坎壈(lǎn):困顿,坎坷。
31.晚:在晚年。32.不可:不能。
33.自弃:自暴自弃。34.幼:在幼年时。
35.如:像。36.老:在老年时。
37.秉烛:拿着火把照明。烛,火把。
秉,持。38.夜:在晚上。
39.行:行走。40.贤:胜过。
41.乎:于,比。42.瞑目:闭上眼睛。
43.所以:用来。
的。44.设教:实施教育。
45.明练:通晓,熟悉。46.经:儒家经典。
47.粗通:略知。48.注:注解经书的文字。
49.使:让。50.有得:有所帮助。
51.为人:做人。52.“仲尼居”:《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章开头的文字。
53.疏:疏通原文意义并对旧注加以说明和发挥。54.“燕寝”“讲堂”:那些解经之家对“居”字,有的解释为“燕寝”(闲居之处),有的解释为“讲堂”(讲习之所),各执一端。
55.以此得胜:因此取得胜利。以:因为。
得胜:取得胜利。56.宁:难道。
宁……乎:难道……吗。57.益:好处,益处。
58.光阴:时间。59.可惜:值得珍惜。
可:值得。60.譬诸:好像。
61.博览:广泛阅览。62.机要:指书中的精要之处。
63.济:成就,完成。64.功业:功名事业。
功:功名。业:事业。
65.必:如果。66.兼美:同时完善。
67.吾无间:我没有什么可批评的。间,间隙,空子,可乘之机。
从古以来的贤王圣帝,还需要勤奋学习,何况是普通百姓之人呢!这类事情遍见於经籍史书,我也不能一一列举,只举近代切要的,来启发提醒你们。士大夫的子弟,几岁以上,没有不受教育的,多的读到《礼记》、《左传》,少的也起码读了《毛诗》和《论语》。
到了加冠成婚年纪,体质性情稍稍定型,凭著这天赋的机灵,应该加倍教训诱导。有志向的,就能因此磨炼,成就士族的事业;没有成就功业志向的,从此怠惰,就成为庸人。
人生在世,应当有所专业,农民则商议耕稼,商人则讨论货财,工匠则精造器用,懂技艺的人则考虑方法技术,武夫则练习骑马射箭,文士则研究议论经书。然而常看到士大夫耻于涉足农商,羞於从事工技,射箭则不能穿铠甲,握笔则才记起姓名,饱食醉酒,恍惚空虚,以此来打法日子,以此来终尽夭年。
有的凭家世馀荫,弄到一官半职,就自感满足,全忘学习,遇到婚丧大事,议论得失,就昏昏然张口结舌,像坐在云雾之中。公家或私人集会宴欢,谈古赋诗,又是沉默低头,只会打呵欠神懒腰。
有见识的人在旁看到,真替他羞得无处容身。为什么不愿用几年时间勤学,以致一辈子长时间受愧辱呢?梁朝全盛时期,士族子弟,多数没有学问,以至有俗读说:“上车不落就可当著作郎,体中无货也可做秘书官。”
没有人不讲究熏衣剃面,涂脂抹粉,驾著长檐车,踏著高齿屐,坐著有棋盘图案的方块褥子,靠著用染色丝织成的软囊,左右摆满了器用玩物,从容地出入,看上去真好似神仙一般,到明经义求取及第时,那就雇人回答考试问题;要出席朝廷显贵的宴会,就请人帮助作文赋诗。在这种时候,也算得上是个“才子佳士”。
等到发生战乱流离后,朝廷变迁,执掌选拔人才的职位,不再是从前的亲属,当道执政掌权,不再见当年的私党,求之自身一无所得,施之世事一无所用,外边披上粗麻短衣,而内里没有真正本领,外边失去虎皮外表,而里边肉里露出羊质,呆然像段枯木,泊然像条乾涸的水流,落拓兵马之间,辗转死亡沟壑之际,在这种时候,真成了驽才。只有有学问才艺的人,才能随处可以安身。
从战乱以来,所见被俘虏的,即使世代寒士,懂得读《论语》、《孝经》的,还能给人家当老师;虽是历代做大官,不懂得书牍的,没有不是去耕田养马,从这点来看,怎能不自勉呢?如能经常保有几百卷的书,过上千年也不会成为小人。有位客人追问我说:“我看见有的人只凭藉强弓长戟,就去讨伐叛逆,安抚民众,以取得公侯的爵位;有的人只凭藉精通文史,就去救助时代,使国家富强,以取得卿相的官职。
而学贯古今,文武双全的人,却没有官禄爵位,妻子儿女饥寒交迫,类似这样的事数不胜数,学习又怎么值得崇尚呢?”我回答说:“人的命运坎坷或者通达,就好像金玉木石;钻研学问,掌握本领,就好像琢磨与雕刻的手艺。琢磨过的金玉之所以光亮好看,是因为金玉本身是美物;一截木头,一块石头之所以难看,是因为尚未经过雕刻。
但我们怎么能说雕刻过的木石胜过。
4.勉学(译文)治民平狱之道
.颜之推
但知私财不入,公事夙办,便云我能治民;不知诚己刑物,执辔如组,反风灭火,化鸱为凤之术也。但知抱令守律,早刑晚舍,便云我能平狱;不知同辕观罪,分剑追财,假言而奸露,不问而情得之察也。
——引自《颜氏家训勉学》
[译文]世上的人只知道不谋私财,公事早办,就说自己能治理民众;却不知道治理民众还要心地诚实,以身作则,要有善于驾驭群民的本领,以及除害消灾,以德化民的德才啊。世上的人只知道固守命令和法律,早上判刑,晚上赦免,就说自己能处理案件;却不知道断案还要勘察现场,根据证物明辨是非,要有善于分辨案情的洞察力,善于识破假相而使罪行显露出来的机智,以及不通过讯问就能明察实情的才能啊。
颜之推(531-590以后),北齐文学家.字介,祖籍琅琊临沂,生于湖北江陵.家世好儒,受家学影响,博览群书,喜好词章.
本文是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中“养生篇”节录。文中对养生与从政进行论述,教诲子孙必须懂得;只有先保全自己的性命,免除了祸殃,然后才谈得上养生。但是在国家危难之际,应当“泯躯而济国”舍身取义,杀身成仁切不苛且求生而自受其辱。养生是六朝人的热门话题,老庄道家的养生观在当时受到尊重崇,但颜之推基本上摒弃了统治六朝的道家养生观,注入了不少新鲜的见解,将行诚孝、履仁义、全家族、济邦国,高于独善自身,有了近乎科学的养生意识。
5.勉学的译文勉学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的是了充实自己,以弥补自身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取悦他人,向他人炫耀;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他人,推行自己的主张以造福社会,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自身需要,涵养德性以求做官。学习就像种果树一样,春天可以赏玩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取它的果实。讲论文章,就好比赏玩春花;修身利行,就好比摘取秋果。
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注敏锐,长大成人以后,思想容易分散,因此,对孩子要及早教育,不可错失良机。我七岁的时候,背诵《灵光殿赋》,直到今天,隔十年温习一次,还没有遗忘。二十岁以后,所背诵的经书,搁置在那里一个月,便到了荒废的地步。当然。人总有困厄的时候,壮年时失去了求学的机会,更应当在晚年时抓紧时间学习,不可自暴自弃。孔子说:“五十岁时样习《易》,就可以不犯大错了。”魏武帝、袁遗,到老时学习的更加专心,这些都是从小到老勤学不辍的例子。曾子十七岁时才开始学习,最后名闻天下;荀子五十岁才开始到齐国游学,仍然成为大学者;公孙弘四十多岁才开始读《春秋》,后来终于当了丞相;朱云也是四十岁才开始学《易经》、《论语》的,皇甫谧二十岁才开始学习《孝经》、《论语》,他们最后都成了大学者。这些都是早年沉迷而晚年醒悟的例子。一般人到成年后还未开始学习,就说太晚了,就这样一天天混下去就好象面壁而立,什么也看不见,也够愚蠢了。从小就学习的人,就好像日出的光芒;到老年才开始学习的人,就好像拿着火把在夜间行走,但总比闭着眼睛什么都看不见的人强。
学习风气的兴盛或衰败,随社会风气变化而变化。汉朝的贤士俊才们,都靠精通一部经书来弘扬圣人之道,上知晓天命,下贯通人事,他们中凭着这个特长而得做高官的人可多了。汉末风气改变以后就不复如此,读书人都空守章句之学,只知背诵老师讲过的话,如果靠这些东西来处理实际事务,大概不会有任何用处。因此,后来的士大夫子弟都以广泛涉猎为贵,不肯专攻一经。梁朝从皇孙以下,在儿童时就一定先让他们入学读书,观察他们的志向,到步人仕途的年龄后,就去参预文官的事务,没有一个是把学业坚待到底的。即当官又能坚持学业的,则有何胤、刘、明山宾、周舍、朱异、周弘正、贺琛、贺革、萧子政、刘等人,这些人兼通文史,在洛阳城,我听兑有崔浩、张伟、刘芳三人的大名,邺下还有位邢子才:这四位学者,虽然都喜好经木,但也以才识广博而闻名。以上的诸贤士,原本就是为官者中的上品,除此之外就大都是些山野村夫,这些人语言鄙陋,道德拙劣,互相之间固执己见,什么事也干不了,你问他一句话,他就会答出几百句,若要问他其中的意旨究竟是什么,他大概说不到点上。邺下有谚语:“博士去买驴,契约写了三大张,不见写出个驴字。”如果让你以这种人为师,岂不令人丧气。孔子说,“俸禄就在学习之中。”而今这些人却在那些毫无益处的事情上下功夫,这恐怕不是正道吧。圣人的书,是用来教育人的,只要能熟读 ,粗通注文之义,使之对自己的言行经常有所帮助,也就足以在世上为人了;何必对“仲尼居”三个字就要写两张纸的疏文来解释呢,你说“居”指闲居之处,他说“居”指讲习之所,现在又有谁能看得见?在这种问题上,争个你输我赢,难道会有什么好处吗?光阴值得珍惜,就像流水般一去不返,我们应当广泛阅读书中那些精要之处,以成就功名事业。如果你们能把博览与专精结合起来,那我就不批评了。(我没有什么可批评的了。)
6.求篇文言文《颜之推勉学》翻译梁朝全盛之时,那些贵族子弟大多不学无术,以至当时的谚语说:"登
车不跌跤,可当著作郎;会说身体好,可做秘书官."这些贵族子弟没有一
个不是以香料熏衣,修剃脸面,涂脂抹粉的;他们外出乘长檐车,走路穿高
齿履,坐在织有方格图案的丝绸坐褥上,倚靠着五彩丝线织成的靠枕,身边
摆的是各种古玩,进进出出派头十足,看上去就象神仙.到明经答问求取功
名的时候,就雇人顶替自己去应试,三公九卿列席的宴会上,他们就借别人
之手来帮自己做诗,在这种时刻,他门倒也像个人物.等到动乱来临,朝廷
变革,考察选拔官吏时,不再任用过去的亲信,在朝中执掌大权的,再不见
旧日的同党.这时候,这些贵族子弟们靠自己不中用,想在社会上发挥作用
又没有本事.他们只能身穿粗布衣服,卖掉家中的珠宝,失去华丽的外表,
露出无能的本质,呆头呆脑像段枯木,有气无力像条即将干涸的河流,在乱
军中颠沛流离,最后抛尸于荒沟野壑之中,在这种时候,这些贵族子弟就成
了实实在在的蠢材.有学问有手艺的人,走到那里都可以站稳脚跟.自从兵
荒马乱以来,我见过不少俘虏,有人虽然世代相传代都是平民百姓,但由于
懂得《孝经》,《论语》,还可以给别人当老师;有些人,虽然是世代相传
的世家大族子弟,但由于不会书写,无不去给别人耕田养马,由此看来,怎
么能不努力学习呢如果能够经常保存几百卷书籍,就是再过一千年也不会
沦为平民百姓.
7.勉学的译文人在幼小的时候,精神专注敏锐,长大成人以后,思想容易分散,因此,对孩子要及早教育,不可错失良机。
我七岁的时候,背诵《灵光殿赋》,直到今天,隔十年温习一次,还没有遗忘。二十岁以后,所背诵的经书,搁置在那里一个月,便到了荒废的地步。
当然。人总有困厄的时候,壮年时失去了求学的机会,更应当在晚年时抓紧时间学习,不可自暴自弃。
孔子说:“五十岁时样习《易》,就可以不犯大错了。”魏武帝、袁遗,到老时学习的更加专心,这些都是从小到老勤学不辍的例子。
曾子十七岁时才开始学习,最后名闻天下;荀子五十岁才开始到齐国游学,仍然成为大学者;公孙弘四十多岁才开始读《春秋》,后来终于当了丞相;朱云也是四十岁才开始学《易经》、《论语》的,皇甫谧二十岁才开始学习《孝经》、《论语》,他们最后都成了大学者。这些都是早年沉迷而晚年醒悟的例子。
一般人到成年后还未开始学习,就说太晚了,就这样一天天混下去就好象面壁而立,什么也看不见,也够愚蠢了。从小就学习的人,就好像日出的光芒;到老年才开始学习的人,就好像拿着火把在夜间行走,但总比闭着眼睛什么都看不见的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