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文中,禽是什么意思?
禽在文言文中的含义
1、兽;
2、鸟类的总称
引证:战国佚名《尔雅》:“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
翻译:长了两只脚并且有羽毛的叫做禽,长了四只脚并且有毛发的叫做兽。
3、捕获鸟兽
引证:两汉刘向《鹬蚌相争》:“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翻译: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4、通“擒”,捕捉
引证:南北朝范晔《张衡传》:“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翻译: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事处理得好。
扩展资料
含有“禽”字的相关成语
1、草薙禽狝
读音:cǎo tì qín xiǎn。
解释:如同割除野草,捕杀禽兽一般。比喻肆意屠戮,无所顾惜。
引证:唐代韩愈《送郑尚书序》:“至纷不可治,乃草薙而禽狝之,尽根株痛断乃止。”
翻译:等到乱得实在无法整治时,才进行武力镇压,直到彻底消灭为止。
2、禽困覆车
读音:qín kùn fù chē。
解释:禽兽被围捕急了,也会把人的车子撞翻。比喻人在走投无路时就会冒险。
3、良禽择木
读音:liáng qín zé mù。
解释:比喻贤者择主而事。
引证:先秦左丘明《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翻译:只有飞鸟选择树木做巢的,哪有树木选择飞鸟的道理?
尔雅•释鸟】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
【白虎通】禽,鸟兽总名,言为人禽制也。
【孔颖达云】王用三驱失前禽,则驱走者亦曰禽。
【于越志】临川吴澄问东隅吴正道禽兽二字,正道曰:禽卽兽也。曰:两翼为禽,四足为兽,何以言。曰:礼不云乎,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韵会】鸟兽未孕曰禽。 又战胜执获曰禽。
禽qín,在古文中有两种词性:
一是作名词,象形字,鸟兽的总称。例如:
1、禽者何?鸟兽之总名——《白虎通》
2、命主祠祭禽于四方。——《礼记·月令》。疏:“兽之通名也。”
3、傅翼戴角,分牙布爪,仰飞俯走,谓之禽兽。——《列子·黄帝》
4、六禽。——《周礼·庖人》。注:“宜为羔豚、犊、麝、雉、鴈。凡鸟兽未孕曰禽。”
5、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三国志·华陀传》
6、虎亦诸禽之雄也。——汉· 王充《论衡·遭虎》
二是作动词,指捕获鸟兽,捕捉。例如:
1、之日狩,允禽。——《甲骨文合集》
2、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战国策·燕策二》
3、外仆髡屯禽之以献。——《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4、一时收禽。——《后汉书·张衡传》
5、将军禽操。——《资治通鉴》
基本字义
1. 鸟、兽的总称:五~戏。
2. 特指鸟类:家~。飞~走兽。
3. 古通“擒”:“不~二毛。”
4. 姓。
详细字义
〈名〉
1. (象形。本义:走兽总名)
2. 同本义 [beasts]
禽,走兽总名。——《说文》
禽者何?鸟兽之总名——《白虎通》
命主祠祭禽于四方。——《礼记·月令》。疏:“兽之通名也。”
傅翼戴角,分牙布爪,仰飞俯走,谓之禽兽。——《列子·黄帝》
六禽。——《周礼·庖人》。注:“宜为羔豚、犊、麝、雉、雁。凡鸟兽未孕曰禽。”
终日而不获一禽。——《孟子·滕文公下》
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三国志·华陀传》
虎亦诸禽之雄也。——汉· 王充《论衡·遭虎》
3. 鸟类的总称 [birds]
二足而羽谓之禽。——《尔雅》
六禽。——《周礼·庖人》。司农注:“雁、鹑、鷃、雉、鸠、鸽也。”
田有禽虞。——《易·师》
执禽者左首。——《礼记·曲礼》。疏:“鸟也。”
越禽不恋 燕。—— 李白《左风五十九首》
4. 又如:鸣禽;禽言(鸟语。指鸟类啼鸣);禽语(鸟语;鸟鸣);禽卵(鸟卵);禽戏(禽鸟嬉戏);家禽
5. 鸟兽总称 [birds and beasts]。如:禽门(鸟兽的境界); 禽畜(禽兽牲畜);禽猎(当作鸟兽一样猎取);禽犊(指鸟兽疼爱幼仔,比喻父母溺爱子女)
〈动〉
1. 捕获鸟兽 [hunt]
之日狩,允禽。——《甲骨文合集》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战国策·燕策二》
2. 又如:禽色(田猎与女色);禽荒(沈迷于田猎)
3. 通“擒”。捕捉 [capture;seize]
外仆髡屯禽之以献。——《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一时收禽。——《后汉书·张衡传》
将军禽操。——《资治通鉴》
4. 又如:禽囚(被擒获的俘虏);禽夷(擒灭);禽制(捉拿制伏);禽殄(擒获歼灭);禽俘(擒获);禽疾(指需要迅速擒拿的人);禽剪(擒灭);禽虏(擒捉敌人)
5. 战胜 [defeat]
虞、 虢共守之, 晋不能禽也。——《新序》
1、兽;
2、鸟类的总称
引证:战国佚名《尔雅》:“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
翻译:长了两只脚并且有羽毛的叫做禽,长了四只脚并且有毛发的叫做兽
1.鸟兽的总称
2.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