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笔顺查询网 田字格笔顺笔画 字帖生成器
汉字笔顺查询网 » 汉字文化 » 汉字知识 » 荀子《荣辱观》翻译?

荀子《荣辱观》翻译?

关键词:荀子《荣辱观》翻译? 来源:汉字笔顺查询 浏览:5次 时间:2019-06-21

一、译文
有狗和猪的勇敢,有商人和盗贼的勇敢,有小人的勇敢,有士君子的勇敢。争喝抢吃,没有廉耻,不懂是非,不顾死伤,不怕众人的强大,眼红得只看到吃喝,这是狗和猪的勇敢。做事图利,争夺财物,没有推让,行动果断大胆而振奋,心肠凶猛、贪婪而暴戾,眼红得只看见财利,这是商人和盗贼的勇敢。
不在乎死亡而行为暴虐,是小人的勇敢。合乎道义的地方,就不屈服于权势,不顾自己的利益,把整个国家都给他他也不改变观点,虽然看重生命、但坚持正义而不屈不挠,这是士君子的勇敢。
二、原文
有狗彘之勇者,有贾盗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争饮食,无廉耻,不知是非,不辟死伤,不畏众强,恈恈然唯利饮食之见,是狗彘之勇也。为事利,争货财,无辞让,果敢而振,猛贪而戾,恈恈然唯利之见,是贾盗之勇也。
轻死而暴,是小人之勇也。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桡,是士君子之勇也。
三、出处
《荀子》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
《荀子》全书一共32篇,是他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文字,但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几篇,如《议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学生整理而成的。
二、作品赏析
荀子的思想因其批判地总结和吸收了各家思想而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人性论、天人论、社会道德观、政治观、教育观等各方面都在儒家学派中独树一帜、别具特色。
三、作者简介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汉族,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周朝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荣辱

《 荀子· 荣辱 》

原文:

  有狗彘之勇者,有贾盗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争饮食,无廉耻,不知是非,不辟死伤,不畏众强,恈恈然唯利饮食之见,是狗彘之勇也。为事利,争货财,无辞让,果敢而振,猛贪而戾,恈恈然唯利之见,是贾盗之勇也。轻死而暴,是小人之勇也。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桡,是士君子之勇也。

  译文:

  有狗和猪的勇敢,有商人和盗贼的勇敢,有小人的勇敢,有士君子的勇敢。争喝抢吃,没有廉耻,不懂是非,不顾死伤,不怕众人的强大,眼红得只看到吃喝,这是狗和猪的勇敢。做事图利,争夺财物,没有推让,行动果断大胆而振奋,心肠凶猛、贪婪而暴戾,眼红得只看见财利,这是商人和盗贼的勇敢。不在乎死亡而行为暴虐,是小人的勇敢。合乎道义的地方,就不屈服于权势,不顾自己的利益,把整个国家都给他他也不改变观点,虽然看重生命、但坚持正义而不屈不挠,这是士君子的勇敢。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如果)它把烤弯煨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惯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诗》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老是想着安逸。认真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巨大的幸福。"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的薰陶感染更大的,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的。 我曾经整天发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臂没有比原来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比原来加大,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儿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就会达高度的智慧,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因此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达不到目的地,同时事奉两个君主的人,两方都不会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听清楚。螣蛇没有脚但能飞,鼫鼠有五种本领却还是没有办法。《诗》上说:"布谷鸟筑巢在桑树上,它的幼鸟儿有七只。善良的君子们,行为要专一不偏邪。行为专一不偏邪,意志才会如磐石坚。"所以君子的意志坚定专一。

荀子《荣辱观》翻译?全文翻译如下详解

对人而言,“荣辱”显然并非一件小事;尤其在中国古典时代,它似乎更与人的“安危利害”纠缠在一起。因而荀子才总是要说“安荣”、“危辱”的问题,并且还说“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甚至他更专门著有《荣辱》一篇来论及此事(下引而不注者俱出此篇,其它则只注篇名)。

那么什么是“荣”、什么是“辱”、什么是“荣辱之大分”以及什么是“安危利害之常体”?在荀子看来,“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是荣辱之大分也”。而“材悫者常安利,荡悍者常危害;安利者常乐易,危害者常忧险;乐易者常寿长,忧险者常夭折。是安危利害之常体也”。由此可见,“荣”、“辱”原本是与“义”、“利”密切相关的一对思想理念:“先义而后利”,就是“荣”;反之,若“先利而后义”,甚至于见义忘义、唯利是图,就是“辱”。“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劝学》);也就是说,“荣辱”又必然是根源于人对“德”(得)的基本选择的。而且“善择者制人,不善择者人制之;善择之者王,不善择之者亡。夫王者之与亡者,制人之与人制之也,是其为相悬也亦远矣”(《王制》,而且同样的话还可两见诸于《王霸》)。这就是“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的道理:其中,“善择者”就是“通者”,“不善择者”也就是“穷者”。而“荣者常通”,毋宁说是通明豁达,知足常乐;至于“辱者常穷”,便不啻于为物所累,郁郁寡欢。并且在荀子看来,这种“荣辱之大分”不仅只是“制人之与人制”间的分别,而且更关乎于“王者之与亡者”,关乎于人的“安利”与“危害”、“乐易”与“忧险”以及“寿长”与“夭折”,关乎于人的生与死。这就是所谓“安危利害之常体也”。如此看来,“荣辱”之事,岂可小觑?得之失之,可无慎乎?

然而,“材悫者常安利,荡悍者常危害”。于是我们注意到,《荣辱》一开篇便谈起了“憍泄”与“恭俭”、谨言慎行,谈起了“怒”(恼怒)、“忮”(怨恨)、“訾”(诋毁)、“口”(利口)、“交”(交恶)、“争”(争夺)、“胜”(好胜)、“刿”(伤害)、“贪”(贪婪)和“好专行”(独断专行)的问题,并且认为“此小人之所务,而君子之所不为也”。而且这些“小人之所务”显然又都无不围绕着一个“利”字。为“利”而“斗”甚至为此而“忧忘其身”、“内忘其亲”、“上忘其君”,但问题是,“是人也”,“将以为智邪?则愚莫大焉;将以为利邪?则害莫大焉;将以为荣邪?则辱莫大焉;将以为安邪?则危莫大焉”;而且在荀子看来,“人之(因利、因患得患失而)有斗”,恐怕连猪狗都不如的。因而“我甚丑之”。

难道这种“斗”不是一种“勇”?在荀子看来,“勇”当分作为四种而不可一概而论:“争饮食,无廉耻,不知是非,不辟死伤,不畏众强,牟牟然惟利饮食之见,是狗彘之勇也;为事利,争货财,无辞让,果敢而振,猛贪而戾,牟牟然惟利之见,是贾盗之勇也;轻死而暴,是小人之勇也;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桡,是士君子之勇也”。其中,前三种“勇”显然都是与“利”字相关的,不过只是“狗彘之勇”、“贾盗之勇”抑或是“小人之勇”;而后一种才真正是“不倾于权,不顾其利”的“义之所在”,荣之所存,才真正是“士君子之勇”。若与此不为“权”、“利”所动之勇相较,前三者则不过是不顾廉耻,自取其辱罢了。

荣辱在己,不假外求。“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失之己,反之人,岂不迂乎哉!”“夫天生蒸民,有所以取之”。要知道,每个人的价值都是不可重复的;而且无论在“材性知能”还是在“好荣恶辱”上,君子小人本是一样的,只是此二者间注错习俗和求取方式多有不同:“小人也者,疾为诞而欲人之信己也,疾为诈而欲人之亲己也,禽兽之行而欲人之善己也;虑之难知也,行之难安也,持之难立也。成则必不得其所好,必遇其所恶焉。故君子者,信矣而亦欲人之信己也,忠矣而亦欲人之亲己也,修正治辨矣而亦欲人之善己也;虑之易知也,行之易安也,持之易立也。成则必得其所好,必不遇其所恶焉。”而且非仅君子和小人,即使对任何人而言,荣与辱就像人的“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一样,乃是其“生而有也”、“无待而然”的“人之情也”;至于其所不同,则亦同样在于注错习俗和价值取向之上。然而“以治情则利,以为名则荣,以群则和,以独则足。乐意者其是邪!”而且只有这样,只有“斩而齐,枉而顺,不同而一”;换句话说,只有“和而不同”,人们才能够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固守本位,不失本心。这一点,在荀子看来,“夫是之谓人伦”。但要做到这一点,无疑却需要“有师有法”,需要加强教育。“人无师无法,则其心正其口腹也”;“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

“荣辱”盖亦可以替换成“廉耻”。《五代史�6�1冯道传论》上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而在顾炎武看来,“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日知录》卷十三)。因此难怪荀子要作如是说,“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也”。

汉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