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避披麻执孝之事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
遇到穿孝的要躲着走,
最好远离,
避免发生不好的事,
还是注意点比较好,
祝你好运连连!
农村的人在丧事办理中,对于在丧事办理中的一些注意事项还是很多的,看似亲朋好友人员众多,但是懂得的人可以从中看出死者家人远近亲人的辈份关系。人们可以从亡者家属和亲友配带的孝布长短和色差上,就可分出亲缘关系。
在中国的农村或城市,无论是父亡还是母亡,首先是孝子、孝女白孝缠身,有钱的人家是孝袍拖到地,头顶孝帽用茴麻束缚于脑后,或者用麻袋片缝制个搭肩,套在脖子上,手棒哭丧棒作悲哀状侍跪棺旁。中等家庭的人家则以短孝服穿于上身,头顶孝帽束茴麻一束于脑后。普通人家庭的也就简单化了,也没孝服了,只以一块长的白布巾为孝,长度是以孝子的高度为准,宽度2O公分内外都行,在一头用针缝个折子,系上一束茴麻,也就代替了孝服类了。
孙子辈的孝服,通长以红色为主,重孙辈的孝服,多以绿色为主。至于孝服长短也是根据家庭情况而定的,孙辈的头顶上是不顶茴麻的。
至于披麻有什么讲究,这也是我国古代流传的一种孝制礼仪,在商周朝时就以见初形,也是受当时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发展的进步所演变,人们用以制作衣服的上好材料都由富人贵族掌握,但是统治政府为了麻痹人民,让人民去崇尚他们推行的礼仪。率先在贵族人死后,活人脱去华服,换上粗麻衣,让死者穿上艳装入殓。意指对死者的尊重,活人穿麻衣既是一种高贵的祭礼,也表达了活人的一种虔诚的心情。
这种风俗在民间也被演用,一直到汉朝时又得到巩固,但是真正得到推广的是儒、释、道三教的助兴,盛唐时是为鼎盛时期,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忠孝礼义在丧事的兴办中显得十分的虔诚。又有释、道文化的参与,使得丧事的节奏变的迷幻复杂。特别是贵族就是这种丧事文化的代表,他们都穿孝服披麻布,在显示自已的忠孝程度,那么平民普通人家怎能不去效仿呢!
其实在旧时的封建社会,贫穷的百姓少用白帛,而披麻更是被迫节俭,正好符合了封建王朝所宣染的那些礼教,这应该就是披麻为什么一直延续到今天的原因!
在农村的丧礼上,假若村里有人过世了,在头一天,自己儿女赶到就开始带孝,围在尸体旁边,一但了,都要下跪,同时也陪客人一同蹲在烟灰缸边,跪着烧纸钱,只要别人烧香烧纸儿女们都要陪着,披麻带孝,我们这里是这样的,家庭长子是用长两米,宽三十公分的孝帽布,用线麻悬住两头的布角,然后跟头围大小差不多的朵度,把线麻套在后脑,孝帽布从额头往后一直拖到脚后跟为止,死者的大儿子,大媳妇孝帽一样长,腰上同样的稻草搓的绳子,缠在腰上,除了长子,其余老二老三孝帽和女儿,女媳,侄子,一般都是三尺三寸,再到第三代,第四代只有三十公分长了。
到了亡人出殡的时候。所有披麻戴孝的人,都要跟在亡人的后面,子女护送老人到殡仪馆后,还是继续带孝,孝子直到把骨灰落位,才能脱掉孝帽,回来,开酒的时候,等到出园子的时,有支客的先生,受家属委托,给客人敬酒,此时披麻带孝的子女们都出来跪在门口,酒倒好了,客人们坐下来,儿女们才能爬起来,孝子和儿女从头七一直到满七上坟的时候,任然要披麻带孝,最后做周年带一次就可以丢掉孝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