徴与徵字之间的区别?
一、笔画不同
“徴”的笔画是14画;“徵”的笔画是15画。
二、笔顺不同
“徴”字的笔画顺序:撇、撇、竖、竖、竖折/竖弯、竖、横、横 、竖、横、撇、横、撇、捺。
“徵”字的笔画顺序:撇、撇、竖、竖、竖折/竖弯、竖、横、横 、横、竖、横、撇、横、撇、捺。
扩展资料
徴与徵字之间的相同点
一、字意相同
徴与徵字都是“征”的繁体字。“徵”[ zhǐ ]古代五音之一。用来表示音调高低的词。相当於西乐音阶中的 sol(即简谱“5”)。[ zhēng ] “征”的繁体字。召集:“徵兵”。责问、询问:“徵询意见”。验证、证明。公开寻求、招请:“徵婚”、“徵文”、“诚徵女工”。 课取、收取:“徵税”。预兆、迹象:“吉徵”﹑“凶徵”。姓。如三国时吴国有徵崇。
二、部首相同
徴与徵字的部首都是“彳”。
三、用法相同
“徴”读“zhǐ”或“zhēng”,是“徵”的异体字,所谓异体字就是读音和意义都相同,用法相同的字。
徴是徵字的异体字,除了写法不同,其他全部相同。
徵拼音:zhǐ 、zhēng
释义:
一、zhǐ:
1、古代五音之一,用来表示音调高低的词。
二、zhēng:
1、“征”的繁体字。
2、召集。
3、责问、询问。
4、验证、证明。
5、公开寻求、招请。
6、课取、收取。
扩展资料
汉字笔画:
相关组词:
1、徵理[zhǐ lǐ]
召见审问。
2、徵漕[zhǐ cáo]
征收漕粮。
3、徵贲[zhǐ bì]
征聘。
4、徵徭[zhǐ yáo]
赋税和徭役。
5、徵剥[zhǐ bāo]
征收剥削。
1、两者的读音不同。
徴:读音为“zhǐ”,声母是z,韵母是hi,第三声。
徵:读音为“zhēng”声母是zh,韵母是eng,第一声。
2、意思不同。
徴:代指商品、事物名称,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之一。
徵:追究、追问的意思。
3、用法不同。
徴:用作名词,代指事物、商品,不能用作比较。
徵:用作动词,形容词,“属于征”的繁体字,意义与“征”一样。如“征召”、“征求”、“通假证”、“验证、证明”等。一般在词性作反向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徵
“徴”是表示征集、征召的意思。
2.“徵”则含行走之义。
徴”读“zhǐ”或“zhēng”,是“徵”的异体字,所谓异体字就是读音和意义都相同,但写法不同的字。所以这两个字是意义和用法是没有区别的。
2.古同“徵”。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之一。
3.是“征”的繁体字,意义与“征”一样。如“征召”、“征求”、“通假‘证’”、“先兆”、“验证、证明”等。
这两个字算是异体字,左边的“徴”是比较正确的写法,中间的下部是“壬”而非右边“徵”的“王”。
“徴”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征”的繁体字,更不能说是异体字,楼上的答案具有误导性,因为这两个字的意义和用法原本完全不同。“徴”是表示征集、征召的意思(《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召也”)或者表示五音之一,而”征“则含行走之义,所以汉字简化前”征讨“和”长征“的”征“只能写作”征“!
这两个字算是异体字,左边的“徴”是比较正确的写法,中间的下部是“壬”而非右边“徵”的“王”。 “徴”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征”的繁体字,
“徴”读“zhǐ”或“zhēng”,是“徵”的异体字,所谓异体字就是读音和意义都相同,但写法不同的字。所以这两个字是意义和用法是没有区别的。
意义:1、古同“徵”。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之一。
2、是“征”的繁体字,意义与“征”一样。如“征召”、“征求”、“通假‘证’”、“先兆”、“验证、证明”等。
希望对你有些许启发啦,假日愉快!
古字只有征、徵,徴是征。现徵的除五音之外的义均简化为征。故现征有两义。参考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不是啊,说文解字里的徵是有横的徵。我就叫徵,当年取名字的时候徵字是查过好多遍的。
名称 : 撇、 撇、 竖、 竖、 竖折/竖弯、 竖、 横、 横、 横、 竖、 横、 撇、 横、 撇、 捺、基本释义
[ zhǐ ]
古代五音之一。用來表示音調高低的詞。相當於西樂音階中的 sol(即简谱“5”)。《周禮?春官?大師》:“皆文之以五聲:宮、商、角、徵、羽。”元?關漢卿《單刀會?第四折》:“五音者,宮、商、角、徵、羽。”
[ zhēng ]
1.“征”的繁体字。
2.召集。如:“徵兵”。《史記?卷一?五帝本紀》:“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
3.責問、詢問。如:“徵詢意見”。《左傳?僖公四年》:“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九上?滇遊日記十》:“即徵其地名,據云:為鳳田總府莊。”
4.驗證、證明。《論語?八佾》:“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
5.公開尋求、招請。如:“徵婚”、“徵文”、“誠徵女工”。
6.課取、收取。如:“徵稅”。《周禮?地官?閭師》:“以歲時徵野之貢賦。”《左傳?昭公二十年》:“布常無藝,徵斂無度。”
7.預兆、跡象。如:“吉徵”﹑“凶徵”。《史記?卷四?周本紀》:“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國之徵也。”
8.姓。如三國時吳國有徵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