涣然冰释(huàn rán bīng shì)繁体:涣然冰釋
意思: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
来源:晋·杜预《春秋(左氏传)序》:“若江海之浸;膏泽之润;涣然冰释;怡然理顺;然后为得也。”
例句:如此,则相关文献记载的分歧与矛盾可以~。
冷若冰霜(lěng ruò bīng shuāng)繁体:冷若冰霜
意思:冷得像冰霜一样。形容待人极不热情和温和。也比喻态度严厉,使人不可接近。
来源:汉·王逸《正部论》:“谚曰:政如冰霜,奸宄消亡;威如雷霆,寇贼不生。”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俺老夫人治家严肃,凛若冰霜。”
例句:她虽有姣好的容貌,待人却~,使人对她产生不了好感。
六出冰花(liù chū bīng huā)繁体:六齣冰花
意思:指雪花。雪的结晶一般为六角形,所以说六出。
如履薄冰(rú lǚ bó bīng)繁体:如履薄冰
意思:像踩在薄冰上。比喻随时都会发生危险,做事极为小心谨慎。
来源:《诗经·小雅》:“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例句:有的人说,幸福的感觉~,太担心得到后会失去;有的人说,幸福的生活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人生凡是随缘。
冰雪聪明(bīng xuě cōng míng)繁体:冰雪聰明
意思:形容人非常聪明。
来源:唐·杜甫《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汉中判官》诗:“坐知七曜历,手画三军势。冰雪净聪明,雷霆走精锐。”
例句:她听说伯爵夫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bīng dòng sān chǐ,fēi yī rì zhī hán)繁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意思:比喻某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期的酝酿、积累的结果。
来源: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92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例句:~,大局坏到如此,也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错。
冬寒抱冰,夏热握火(dōng hán bào bīng,xià rè wò huǒ)繁体:鼕寒抱冰,夏熱握火
意思:冬天寒冷却要抱冰,夏天炎热却要握火。形容刻苦自勉。
来源:《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越王念复吴,仇非上旦也。苦身劳心,夜以继日。……冬常抱冰,夏还握火。”
走花溜冰(zǒu huā liū bīng)繁体:走花溜冰
意思:比喻吹牛,说大话。
来源: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七十四回:“你莫象才来的那个和尚,走花溜冰的胡缠。”
以狸致鼠,以冰致绳(yǐ lí zhì shǔ,yǐ bīng zhì shéng)繁体:以狸緻鼠,以冰緻繩
意思:用猫招引老鼠,用冰作绳索。比喻事情不能成功。
来源:《吕氏春秋·功名》:“以狸致鼠,以冰致绳,虽工不能。”
报冰公事(bào bīng gōng shì)繁体:報冰公事
意思:旧时官场指清苦的差使。
冰壸秋月(bīng kǔn qiū yuè)繁体:冰壼鞦月
意思:喻人品德清白廉洁。宋·苏轼《赠潘谷》诗:“布衫漆黑手如龟,未害冰壶贮秋月。”《宋史·李侗传》:“愿中如~,莹彻无瑕,非吾曹所及。”,比喻人品德清白廉洁。
涣然冰消(huàn rán bīng xiāo)意思:象冰冻遇热似的一下子消融。多比喻疑团、困难等很快消除。同“涣如冰释”。
玉骨冰肌(yù gǔ bīng jī)繁体:玉骨冰肌
意思:比喻仪容秀美或外貌品行高洁。
来源:宋·杨无咎《柳梢青》词:“玉骨冰肌,为谁偏好,特地相宜,一段风流。”
例句:她一双水月眸子微微垂着,淡眉似弯月,~,宛若仙子。
冰山易倒(bīng shān yì dǎo)繁体:冰山易倒
意思:冰山遇到太阳就消溶,容易倒塌。比喻不能长久依赖的靠山。
来源:《蝴蝶媒》第十三回:“那越公虽待我不薄,奈他年寿无多,冰山易倒,未可久留。”
冰释理顺(bīng shì lǐ shùn)意思:释:消化;顺:通顺。冰层消融,理路通顺。比喻疑问都解开了,道理也讲通了。
阴凝坚冰(yīn níng jiān bīng)繁体:陰凝堅冰
意思:阴气始凝结而为霜,渐积聚乃成坚冰。比喻小人渐渐得势,地位渐趋稳固。
来源:《易·坤》:“履霜坚冰,阴始凝也。”
冰厚三尺,非一日之寒(bīng hòu sān chǐ,fēi yī rì zhī hán)繁体:冰厚三尺,非一日之寒
意思:比喻某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酝酿、积累的结果。
来源:东汉·王充《论衡·壮留》:“故夫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例句:这中原天气十分冷,~也。 ★明·朱有炖《赛娇容》第四折
煎水作冰(jiān shuǐ zuò bīng)繁体:煎水作冰
意思:煮水成冰。比喻徒劳无功或不可能的事。
来源:《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以若所为,求若所致,犹缘木求鱼,煎水作冰,其不可得,明矣。”
冰封雪盖(bīng fēng xuě gài)繁体:冰封雪蓋
意思:被冰封冻,被雪覆盖,形容寒冷的气候。
践冰履炭(jiàn bīng lǚ tàn)繁体:踐冰履炭
意思:踩冰踏炭,比喻历经各种艰险。出自《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
来源:《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