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笔顺查询网 田字格笔顺笔画 字帖生成器
汉字笔顺查询网 » 汉字文化 » 汉字知识 » 诛字文言文

诛字文言文

关键词:诛字文言文 来源:汉字笔顺查询 浏览:116次 时间:2022-10-08

1. “诛”这个字是什么意思 名词 (1)象形。
甲骨文字形,象叉古文形体子一类的猎具、武器,本是用于进攻的,后来用于防御。本义:盾牌 (2)同本义 盾,自关而东或谓之干。
——《方言》九 朱干玉戚以舞大武。——《礼记·祭统》。
注:“朱干,赤盾。” 司干。
——《周礼·春官·序官》 礼义以为干橹。——《礼记·儒行》。

注:“干橹,小楯大楯也。” 能执干戈以卫社稷。
——《礼记·檀弓下》 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韩非子·五蠹》 干羽(盾牌和雉羽,供乐舞之用);干革(干即盾;革即甲胄类。
泛指兵器);干橹(小盾大盾);干戎(兵戎。通称兵器、军队) (3)岸;水畔 鸿渐于干。
——《易·渐卦》。释文引郑注:“干,水傍,故停水处。”
秩秩斯干。——《诗·小雅·斯干》。
朱注:“干,水涯也。” 昔者吴干战。
——《管子·小问》。注:“干,江边地也。”
而不知干队之败。——西汉·司马迁《史记·春申君传》。
索隐:“干,水边也。”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诗·魏风·伐檀》 (4)江南把山垅之间的地段叫干。故金陵有大长干、小长干、东长干 (5天干。
如:干支(天干地支,实际上是“干枝”的一种比喻说法) (6)姓[1]动词 (1)捍卫 干害(捍护) (2)触犯;冒犯;冲犯;冲 干,犯也。——《说文》 辙恐犯忌而干讳。
——《楚辞·七谏·谬谏》 以干先王之诛。——《书·胤征》 以干天祸。
——《公羊传·宣公十二年》 若干二命以求杀予。——《国语·晋语四》 克生直臣,事我皇祖,干严谴而不悔。
――明·钱谦益《袁可立父淮加赠尚宝司少卿》 (3)又 则上下不干。 乃背晋干宋。
——《史记·管蔡世家》 赵孟使人以其乘车干行,献子执而戮之。——《国语·晋语五》 干国之纪。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君辱贶之,其敢干大礼以自取戾。——《左传·文公四年》 故吏不敢以非法遇(对待)民,民不敢犯法干法官也。
——《商君书·定分》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唐·杜甫《兵车行》 干渎(冒犯。
干:干犯;抵触;烦扰);干触(冒犯;触犯);干凌(干犯欺凌);干典(违犯法典);干命(违犯命令);干行(指冲撞军列);干戾(触犯法令而获罪) (4)立,建立 后知张顺干了功劳。——《水浒传》 (5)求,求取 皆干赏蹈利之兵也。
——《荀子·议兵》 其欲干酒肉之味邪?——《庄子·徐无鬼》 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时墨者东郭先生将北适中山以干仕。
——明·马中锡《中山狼传》 干名(求取名位);干求(求取功名);干谒(为谋求禄位而谒见当权者);干进(营谋官职地位);干索(索要;强取);干进(谋求仕进);干请(请托) (6)干预;干扰 皆妇人干政之所致也。——《后汉书·蔡邕传》 明君使事不相干。
——《韩非子·用人》 (7)关涉;牵扯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干己(关系,责任);干累(连累;牵连);干纪(关系;职责);干属(关系);干惹(牵涉,关连) (8)怠慢,慢待。
如:主人走了,把我们干起来了[1]形容词 (1)形声。从乙(表示向上),倝(gàn)声。
①本义:天。②引申义: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与“湿”相对 (2)同(1)引申义 方将被发而干。
——《庄子·田子方》 剖其中,干若败絮。——刘基《卖柑者言》 干东土。
——《吕氏春秋·爱类》 外强中干。——《左传·僖公十五年》 然而旱干水溢。
——《孟子·尽心下》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 干冬(干燥少雨的冬季);干荒(干旱);干烘茶(采摘后不经过揉制而直接烘干的茶叶);干堆(干柴堆。
比喻色迷之人) (3)枯竭 予贸得其一,剖之,如有烟扑口鼻,视其中,则干若败絮。——明·刘基《卖柑者言》 干蛋(方言。
穷光蛋);干竭(枯竭) (4)干亲。谓没有血缘或婚姻关系而结认的亲戚关系 赵氏干娘,高皇(明太祖朱元璋)义父之妻也。
——明·文林《琅琊漫抄》 干爷(义父);干大(方言。干爹,义父);干老子(干爹);干生子(干儿子);干达达(干爹,义父) (5)形容声音干涩嘶哑。
如:干哑(干涩嘶哑)[1]副词 (1)徒然,白白地 干愁漫解坐自累,与众异趣谁相亲。——唐·韩愈《感春》 干落落(白白地);干发虚(空有打算而不能兑现);干拌(白吵;白费口舌);干白(白说,白搭) (2)虚假地,表面地 晔干笑云:“罪至”而已。
——《宋书·范晔传》 干乔(装模作样)[1]编辑本段方言 干,拼音:gāngàn,注音:ㄍㄢㄍㄢˋ部首:干,部外笔画:0,总笔画:3 繁体字:同“干”“乾”“干” 释:干部=干部乾净=干净 五笔:FGGH 仓颉:MJ 郑码:AED 笔顺编号:112 四角号码:10400 UniCode:CJK[1] gān ◎粤语:gon1◎客家话:[客英字典]gon5[台湾四县腔]gon1[客语拼音字汇]gon1[陆丰腔]gon1[梅县腔]gon1[海陆丰腔]gon1[宝安腔]gon1[东莞腔]gon1gon5[沙头角腔]gon1 ◎潮州话:gang1guan1(kangkuaⁿ)[1。
2. 姜公辅文言文翻译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
居易文辞富艳,尤精于诗笔。自雠校至结绶畿甸,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
而士君子多之,而往往流闻禁中。章武皇帝纳谏思理,渴闻谠言,二年十一月,召入翰林为学士。
三年五月,拜左拾遗。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
居易与河南元稹相善,同年登制举,交情隆厚。稹自监察御史谪为江陵府士曹掾,翰林学士李绛、崔群上前面论稹无罪,居易累疏切谏。
又淄青节度使李师道进绢,为魏徵子孙赎宅。居易谏曰:徵是陛下先朝宰相,太宗尝赐殿材成其正室,尤与诸家第宅不同。
子孙典贴,其钱不多,自可官中为之收赎,而令师道掠美,事实非宜。宪宗深然之。
上又欲加河东王锷平章事,居易谏曰:宰相是陛下辅臣,非贤良不可当此位。锷诛剥民财,以市恩泽,不可使四方之人谓陛下得王锷进奉,而与之宰相,深无益于圣朝。
乃止。王承宗拒命,上令神策中尉吐突承璀为招讨使,谏官上章者十七八。
居易面论,辞情切至。既而又请罢河北用兵,凡数千百言,皆人之难言者,上多听纳。
唯谏承璀事切,上颇不悦,谓李绛曰: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绛对曰:居易所以不避死亡之诛,事无巨细必言者,盖酬陛下特力拔擢耳,非轻言也。
陛下欲开谏诤之路,不宜阻居易言。上曰:卿言是也。
由是多见听纳。五年,当改官,上谓崔群曰:居易官卑俸薄,拘于资地,不能超等,其官可听自便奏来。
居易奏曰:臣闻姜公辅为内职,求为京府判司,为奉亲也。臣有老母,家贫养薄,乞如公辅例。
于是,除京兆府户曹参军。六年四月,丁母陈夫人之丧,退居下邽。
九年冬,入朝,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论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
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掎摭居易,言浮华无行,其母因看花堕井而死,而居易作《赏花》及《新井》诗,甚伤名教,不宜置彼周行。
执政方恶其言事,奏贬为江表刺史。诏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言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追诏授江州司马。
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士君子多之 多:赞赏 B.以市恩泽 市:收买 C.凡数千百言 凡:凡是 D.会有素恶居易者 素:向来2.下列各组句子中,表现白居易仰酬恩造,耿直进谏的一组是( )(3分) ①意存讽赋,箴时之病,补政之缺②自可官中为之收赎,而令师道掠美,事实非宜③与之宰相,深无益于圣朝④请罢河北用兵,凡数千百言,皆人之难言者⑤甚伤名教,不宜置彼周行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③④ D. ③④⑤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白居易文辞丰富艳丽,尤精于做诗。从学习写作到任职京师,所著诗歌数十百篇,皆含讽谏之意,针砭时弊,弥补政务之缺漏,往往流传到宫中。
B.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献绢,为魏征子孙赎买住宅,白居易上奏皇帝,希望可由公家为魏征子孙赎买,不要让李师道占取美名。宪宗皇帝赞赏他的看法。
C.白居易在进谏吐突承璀之事时,言辞太尖锐,让皇上很不高兴。皇上认为白居易是对他无礼,难以忍受。
李绛劝说皇上,白居易事无巨细必定要说,并非说话轻佻,是为报答陛下,皇上想广开言路,就不宜阻止白居易讲话。D.盗贼诛杀宰相武元衡,白居易领头上疏论其冤屈。
正碰上有人嫉恨白居易,便挑他的毛病,说他浮华无德行。执政宰相正厌恶他多言,奏请皇上贬他为江表刺史。
诏令发出,中书舍人王涯上疏替白居易求情,于是追发诏令授任江州司马。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居易自以逢好文之主,欲以生平所贮,仰酬恩造。(3分) (2)上曰:卿言是也。
由是多见听纳。(3分) 参 1.C2.C3.D4.(1)白居易认为遇到了喜好文治的主上,决心用生平所贮积的才识,仰报圣恩。
(2)皇上说:卿所说的正确。从此(白居易的意见)多被采纳。
【解析】 试题分析:1.凡数千百言意为(奏文)总共有几百上千个字。凡:总共。
所以选C。本题难度不大。
2.①白居易年轻时所写文章的特点,还未做官进谏。⑤是中书舍人王涯的上疏内容3.中书舍人王涯上疏没有替白居易求情,反而是落井下石。
4.要注意关键点:(1)自以的以,贮;(2)是、由是、见。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参考译文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白居易文辞丰富艳丽,尤精于做诗。
从学习写作到任职京师,所著诗歌数十百篇,皆含讽谏之意,针砭时弊,弥补政务之缺漏,受到 那些有志有识之士的赞赏,并往往流传到宫中。章武皇帝纳谏思治,渴望听到正直言论,元和二年(807)十一月,白居易被召入长安任翰林学士。
元和三年 (808)五月,官拜左拾遗。白居易认为遇到了喜好文治的主上,自己被破格提升,决心竭尽生平所贮积的才识,仰报圣恩。
白居易与河南人氏元稹相友善,同年应制举之试得中,彼此交谊深厚。元稹从监察御史贬为江陵府士曹属吏,翰林学士李绛、崔群在皇上面前辩说元稹无罪,白居易也屡。
3. 200字左右的文言文 曹操:人物传记文言文阅读集萃 山东平邑兴蒙学校 273300 李传鹏 高 柔 高柔字文惠,陈留 人也。
柔从兄干,袁绍甥也,在河北呼柔,柔举家从之。太祖①平袁氏,以柔为管长。
县中素闻其名,奸吏数人,皆自引去,柔教曰:“昔邴吉临政,吏尝有非,犹尚容之。况此诸吏,于吾未有失乎!其召复之。”
咸还,皆自励,咸为佳吏。高干既降,顷之以并州叛。
柔自归太祖,太祖欲因诛之,以为刺奸令史;处法允当,狱无留滞,辟为丞相仓曹属。鼓吹②宋金等在合肥亡逃。
旧法,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太祖患犹不息,更重其型。
金有母妻及二弟皆给官,主者奏尽杀之。柔启曰:“士卒亡军,诚在可疾,然窃闻其中时有悔者。
愚谓乃宜贷其妻子,一可使贼中不信,二可使诱其还心。正如前科,固已绝其意望,而猥复重之,柔恐自今在军之士,见一人亡逃,诛将及己,亦且相随而走,不可复得杀也。
此重刑非所以止亡,乃所以益走耳。”太祖曰:“善。”
即止不杀金母、弟,蒙活者甚众。文帝③践阼,以柔为治书侍御史,赐爵关内侯。
民间数有诽谤妖言,帝疾之,有妖言辄杀,而赏告者。柔上疏曰:“今妖言者必戮,告之者辄赏。
既使过误无反善之路, 又将开凶狡之群相诬罔之渐,诚非所以息奸省讼,缉熙治道也,臣愚以为宜除妖谤赏告之法,以降天父养物之仁。”帝不即从,而相诬告得滋甚。
帝乃下诏:“敢以诽谤相告者,以所告者罪罪之。”于是遂绝。
帝以宿嫌,欲枉法诛治书执法④鲍勋,而柔固执不从诏命。帝怒甚,遂召柔诣台⑤;遣使者承指至廷尉考查勋,勋命乃遣柔还寺⑥。
注:①太祖:曹操。②鼓吹:军中鼓吹手。
③文帝:曹丕。④治书执法:官职。
⑤台:尚书台。⑥寺:廷尉官署。
管仲:史记卷六十二·管晏列传第二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
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於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於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 ***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
子孙世禄於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
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於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於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 管仲富拟於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於诸侯。
后百余年而有晏子焉。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
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於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
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
以此三世显名於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
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
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惧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於缌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
吾闻君子诎於不知己而信於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
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於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闲而闚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
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
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
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汉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