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没学过繁体字却能认出来?想写却写不出来呢?
在回答之前先做个小测试:A 1、奪 2、糞 3、棄 4、專 5、壽B 1、齣 2、覈 3、籲 4、繭 5、竈C 1、鐘 2、國 3、園 4、殲 5、彊D 1、蟲 2、雧 3、麤 4、飛 5、靁E 1、對 2、嘆 3、轟 4、雞 5、鳳想知道答案?自己去查吧~~~~~~~~~~~~~~~~~~我是troll face的分割线~~~~~~~~~~~~~~~~~~~~~~~~~~~~~~~~~汉字简化分为好几种类型,详情点击这里。不想全部说,只说里面的一部分。像刚才出现的A类字,它的简化方法是省略字形的一部分,但从整体上看,这个字的形状还是大致还在的。从繁体字的形状你大概能够判断出简体字长得哪样,八九不离十了。其实像这种简化方法很多时候是从草书变过来的(我没说全是啊),我们平时写字写得比较潦草的时候也会省略掉一些部件,但别人看得懂。就这样。C类的字简化方法是同音代替,把声旁换成别的同音声旁。以前有句话说:秀才识字识半边。这类型的字确实是识半边就可以懂了,特别是在语境中,两个声旁相同或相似,你只要读出了它的声旁,自然就会联想到简体字。D类的字也是代替的方法,将重复部件删减成单一的部件。只要看到字的一个重复部分就可以联想到它的简体形式了。或者说简化的字形已经蕴含在繁体字里面。E类字是用简单的记号代替复杂的部件,简化字里面有个几乎是万能的记号“又”,很多复杂的部件都被又代替了,而且缺乏特定的规则,容易造成混乱,所以我觉得这是简化字里面做的不好的地方。大概就是这样子。还有其他的简化方法,自己去查,很容易懂的。写简识繁是一个比较基本的要求了,由于简化字的规则比较固定,而且也不至于对汉字的形体造成多大的破坏,所以还是比较容易的。至于要写繁体,第一个难点就是笔画多,结构复杂;第二点就是一个简化字中可能对应好几个繁体(简繁体之间的关系不是映射);第三点就是一个繁体字中的表音声旁往往没有简体字那么简单;第四点是,平时看的繁体字比较少,没有重复的练习。对于一般一个能够熟悉掌握简体字,熟悉掌握繁体字大概只需要一两个月,反之亦然。话说我已经好久没看过简体字的书了……~~~~~~~~~~~~~~~~~~~~~~我是伪装成理科生的分割线~~~~~~~~~~~~~~~~~~~~~~~~自己瞎编一个理论。从繁体字到认识简体字是一个熵增过程,从简体字到繁体字的转变是熵减过程。而熵增过程往往是自发反应…………理科生勿拍。
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
一、从老师的角度说。
对文字的辨认和对文字的识记,本来就是两相不同的能力。
以小学生的学习内容为例,孩子们学习到的文字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读读记记,一类是读读写写类。
读读记记类的文字,要求孩子见到它能认得,而读读写写类的文字,要求孩子能够自主默写出来。
我们现在普遍使用的是简体文字,对于繁体字大家可能就会有更多的疑问。其实不认识的繁体字,它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去辨认它靠的是分辨思考能力,而如果要求去写一个繁体字,考的就是主观的记忆学习能力。
以上是我从老师的角度进行的解答,最近我在学习书法,我还想从一个学习者的角度来做一些解答。
二、从学习者的角度说。
1、字一定是写出来的
在初学书法时,老师和我们说人的手是有记忆的,我们认识一个字是把它记在大脑里,但如果我们想写出一个字,就一定要把它记在手上,记在手上指的就是在平时要多写多练,这样你的手才能记住这个字,你才能把它写出来。
2、中国字立足一个“情”字
我们能猜出不认识的繁体字,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中国字饱含情感,其实越往前追述文字越会发现这一点,以甲骨文为例,很多甲骨文书写就是根据人的情感画出一个字,繁体字虽然笔画更多,但是也能表达出更多的情感,所以我们才能够更好的去辨认。
3、文字存在于意境
我们接触繁体字往往不会是单独的字,它存在于一个段落中,与旁边的字相结合就会形成语言文字的意境,在意境中我们能够更好更快的去理解一个字的含义,继而猜出这个字。
举例来说,一年级的孩子他可能并不理解“创造”这个词,但如果把创造这个词放到意境里面,他们就会很好的理解,比如你可以说:“刚才老师和大家一起画了一个不一样的图案,现在谁可以再创造出一个新的图案呢?”在语境中孩子们能够一下子就理解创造就是指画一个以前没有出现过的图案。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很容易就认得出繁体字,但是需要锻炼才能够写出繁体字。
践行趣味教育,打造超燃家长!教师和家长的成长顾问,公众号:琦琦举旗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