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分夺秒的夺怎么写
关键词:争分夺秒的夺怎么写 来源:汉字笔顺查询 浏览:160次 时间:2023-01-06
夺字共有6画,笔画顺序为: 横、撇、捺、横、竖钩、点
字义扩展
夺(拼音:duó、duì)是现代汉语常用字,最早字形见于西周金文 。“夺”是会意字,字形从“隹”“又”“小”“衣”,意为抓到的鸟从手里飞走了,指失去、丧失。鸟儿刚飞走时有时会被人立即抓住,因此有夺取、抢夺的含义。现代“夺”主要意思是强取、抢夺,如:强词夺理。引申指争取,如:夺冠。也有胜过、压倒的意思,如:巧夺天工。
会意字。最早字形见于西周金文。金文(图1、2)的“夺”字,上半部是只振翅欲飞的鸟(隹),下面是只手(又),还有“小”。表明一只小鸟从手中飞走了。大有脱手而出的意味。除了上述构件之外,还有“衣”字,因此有资料认为是像手从衣内把小鸟雀夺取过来。
小篆的“夺”字,形有所省变,如省略隹上之“小”为两点。至战国时, 《汗简》所代表的成为后来的主流结构(图4),即从又、从隹、从隶化的大(是衣与隹上之“小”综合变化的结果)。秦简或从《汗简》,只是大的下部与隹的上部作“共用”,又字上方多出一个饰笔(图5);或从西周结构,并加以微调,衣的上下两部分远远分离,又作寸(图3,属于形义皆近偏旁的更替)。《说文》(图6)依准《汗简》厘定为从又、从奞(读作xùn,把“大”与“隹”两个构件合并的一个字),这里点出了大概。许氏所谓“手持隹,失之也”,没有解释上面为什么有一个“大”,与古初造意已有离违。隶变时,主流结构从《说文》,只是“又”作“寸”(图7-12),非主流结构主要表现为构件“大”的写法不固定。楷书简化作“夺”。简化采取的是“取其轮廓”的方法,始见于明代的官府文书档案《兵科抄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