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笔顺查询网 田字格笔顺笔画 字帖生成器
汉字笔顺查询网 » 汉字文化 » 汉字知识 » 关于传檄的檄字用法。

关于传檄的檄字用法。

关键词:关于传檄的檄字用法。 来源:汉字笔顺查询 浏览:52次 时间:2009-06-05


拼音: xí, 笔划: 17
部首: 木 五笔输入法: sryt

基本解释:檄

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的文书:“此臣之所谓传檄而千里定者也”。檄文。羽檄。檄移(文体名,“檄文”与“移文”的合称。檄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移文多用于晓喻或责备)。

笔画数:17;
部首:木;
笔顺编号:12343251141533134

详细解释:檄

【名】
(形声。本义:檄文)
同本义〖acalltoarmsinancienttimes〗
太祖得书,便命移檄。——《英烈传》
制府檄下。——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所有文檄,幕下儒生设意修词(“文檄”即檄文。古代用以征召、晓喻或声讨的文书)。——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奉檄守御。——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又如:传檄(传布檄文);羽檄(上插鸟羽的古代征兵军书)
泛指信函〖letter〗
使君子年善?来檄可求。——王安石《寄丁中允》



【动】
用檄文晓谕或声讨〖announce〗
按察司行文檄了知县去。——《儒林外史》
檄其人士,于政治宗教,皆欲有所更革,顾终不成。——鲁迅《坟·摩罗诗力说》
又如:檄调(行檄调动);檄委(用檄文晓谕、托咐)

檄文
xíwén
〖anofficialpublicdeclaration,addressedtojuniorofficersandpeople,usu.onstartingacompaign;call(summons)towar〗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特指声讨的文告
操作檄文以达诸郡。——《三国演义》

相关词语:
#
# 走檄
# 章檄
# 诏檄
# 谕檄
# 鱼檄
羽檄
#
# 羽檄交驰
# 邮檄人
# 移檄
# 巡檄
# 相如檄
宪檄
#
# 檄羽
# 檄手
# 檄定
# 檄移
# 檄笔
檄文
#
# 檄书
# 檄愈头风
# 檄牌
# 檄医头疾
# 文檄
投檄
#
# 讨檄
# 台檄
# 书檄
# 暗檄
# 版檄
草檄
#
# 策檄
# 唱檄
# 陈琳檄
# 长檄
# 承檄
驰檄
#
# 传檄
# 传檄而定
# 飞书走檄
# 飞檄
# 符檄
还檄
#
# 笺檄
# 军檄
# 蜡檄
# 露檄
# 毛子檄
木檄


a call to arms;


(1)
(形声。本义:檄文)
(2)
同本义 [a call to arms in ancient times]
太祖得书,便命移檄。――《英烈传》
制府檄下。――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所有文檄,幕下儒生设意修词(“文檄”即檄文。古代用以征召、晓喻或声讨的文书)。――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奉檄守御。――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3)
又如:传檄(传布檄文);羽檄(上插鸟羽的古代征兵军书)
(4)
泛指信函 [letter]
使君子年善?来檄可求。――王安石《寄丁中允》


(1)
用檄文晓谕或声讨 [announce]
按察司行文檄了知县去。――《儒林外史》
檄其人士,于政治宗教,皆欲有所更革,顾终不成。――鲁迅《坟·摩罗诗力说》
(2)
又如:檄调(行檄调动);檄委(用檄文晓谕、托咐)
檄文
xíwén
[an official public declaration,addressed to junior officers and people,usu. on starting a compaign;call (summons) to war] 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特指声讨的文告
操作檄文以达诸郡。――《三国演义》

xí ㄒㄧˊ
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的文书:“此臣之所谓传~而千里定者也”。~文。羽~。~移(文体名,“檄文”与“移文”的合称。檄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移文多用于晓喻或责备)。
郑码:FNSM,U:6A84,GBK:CFAD
笔画数:17,部首:木,笔顺编号:12343251141533134
a call to arms;

[ 檄 ] 拼音:xí 繁体:檄
部首:木 部首笔划:4 字意五行:木
简体笔划:17 台湾笔划:未知 康熙笔划:17
拼音输入:xi 五笔输入:SRYT 吉凶寓意:凶
笔顺:横竖撇捺撇竖折横横捺横折撇撇横撇捺
详细解释

康熙字典解释
【辰集中】【木字部】 康熙笔划:17 部外笔划:13

【唐韵】胡狄切【集韵】【韵会】【正韵】??狄切,??音薂。【说文】下尺书也。【颜师古曰】檄者,以木??为书,长尺二寸,用徵召也。【前汉·申屠嘉传】为檄召通。 又有急,则加以鸡羽揷之,示速疾也。【史记·汉高纪】以羽檄徵天下兵。 又【韵会】陈彼之恶,说此之德,晓谕百姓之书也。又曰:檄,皎也,明言此使令皎然而识也。汉《司马相如·谕巴蜀檄》、魏《陈琳·讨曹操檄》皆是。又【逸雅】檄,激也。下官所以激迎其上之书文也。 又长檄,印封长牒也。【后汉·安帝纪】民穷困道路,欲归本郡,在所为封长檄。又檄棹直上。【尔雅·释木】无枝为檄。 又檄籴,疾貌。【嵆康·琴赋】懰檄籴以奔邀。 又【唐韵】胡敎切,音效。【郭璞·蜜蜂赋】诛戮峻于鈇钺,招徵速乎羽檄。集不谋而同期,动不安而齐约。

(以上资料来自《新华字典》、《康熙词典》、《说文解字》)

檄的主要作用,还是以征(兵)召(兵)、发布声讨、(向某势力或足以表明一家之言的个人)下战书为主。

非政府的组织或个人当然也可以用----但不能用在通知(1.犹通晓。 2.把事项告诉人知道。 3.告知事项的文字或口信。)上。


a call to arms;


(1)
(形声。本义:檄文)
(2)
同本义 [a call to arms in ancient times]
太祖得书,便命移檄。――《英烈传》
制府檄下。――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所有文檄,幕下儒生设意修词(“文檄”即檄文。古代用以征召、晓喻或声讨的文书)。――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奉檄守御。――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3)
又如:传檄(传布檄文);羽檄(上插鸟羽的古代征兵军书)
(4)
泛指信函 [letter]
使君子年善?来檄可求。――王安石《寄丁中允》


(1)
用檄文晓谕或声讨 [announce]
按察司行文檄了知县去。――《儒林外史》
檄其人士,于政治宗教,皆欲有所更革,顾终不成。――鲁迅《坟·摩罗诗力说》
(2)
又如:檄调(行檄调动);檄委(用檄文晓谕、托咐)
檄文
xíwén
[an official public declaration,addressed to junior officers and people,usu. on starting a compaign;call (summons) to war] 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特指声讨的文告
操作檄文以达诸郡。――《三国演义》

xí ㄒㄧˊ
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的文书:“此臣之所谓传~而千里定者也”。~文。羽~。~移(文体名,“檄文”与“移文”的合称。檄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移文多用于晓喻或责备)。
郑码:FNSM,U:6A84,GBK:CFAD
笔画数:17,部首:木,笔顺编号:12343251141533134
a call to arms;

[ 檄 ] 拼音:xí 繁体:檄
部首:木 部首笔划:4 字意五行:木
简体笔划:17 台湾笔划:未知 康熙笔划:17
拼音输入:xi 五笔输入:SRYT 吉凶寓意:凶
笔顺:横竖撇捺撇竖折横横捺横折撇撇横撇捺
详细解释

康熙字典解释
【辰集中】【木字部】 康熙笔划:17 部外笔划:13

【唐韵】胡狄切【集韵】【韵会】【正韵】??狄切,??音薂。【说文】下尺书也。【颜师古曰】檄者,以木??为书,长尺二寸,用徵召也。【前汉·申屠嘉传】为檄召通。 又有急,则加以鸡羽揷之,示速疾也。【史记·汉高纪】以羽檄徵天下兵。 又【韵会】陈彼之恶,说此之德,晓谕百姓之书也。又曰:檄,皎也,明言此使令皎然而识也。汉《司马相如·谕巴蜀檄》、魏《陈琳·讨曹操檄》皆是。又【逸雅】檄,激也。下官所以激迎其上之书文也。 又长檄,印封长牒也。【后汉·安帝纪】民穷困道路,欲归本郡,在所为封长檄。又檄棹直上。【尔雅·释木】无枝为檄。 又檄籴,疾貌。【嵆康·琴赋】懰檄籴以奔邀。 又【唐韵】胡敎切,音效。【郭璞·蜜蜂赋】诛戮峻于鈇钺,招徵速乎羽檄。集不谋而同期,动不安而齐约。

(以上资料来自《新华字典》、《康熙词典》、《说文解字》)

檄的主要作用,还是以征(兵)召(兵)、发布声讨、(向某势力或足以表明一家之言的个人)下战书为主。

非政府的组织或个人当然也可以用----但不能用在通知(1.犹通晓。 2.把事项告诉人知道。 3.告知事项的文字或口信。)上。

参考资料: 以上资料来自《新华字典》、《康熙词典》、《说文解字

我记得当年骆宾王写檄文声讨武则天给李氏造势,当时政府是武则天的政府,那么他们的檄文就不能说是政府发布了吧。所以非政府应该也是可以的。但是注意,檄文是一种征召或者声讨性质的文书,一般人犯不上写这种东西吧,而且如今政府也不至于要写檄文的。一个红头文件就是了,没有不要做这个的。

汉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