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与吏的区别是什么?
官和吏的区别:
1、身份上:
官:上等身份,他享受人民的服务。官是正职,即长官,有品级(一品、二品、三品等),官由中央统一任命,因此也叫“朝廷命官”,因此官都是“国家干部”。
吏:下等身份,服务于官员,虽然在衙门里做事,但还是相当于百姓。吏则“不入流”,由长官自己招聘,因此吏只能算作官府中的“服役人员“。
2、事业晋升上:
官:都是进士、翰林出身,学识好,只要是在任的时候没有什么问题,一般三年一次考核,都能得到官职的提升。
吏:无法像官那样步步高升,只能不断地加强自身技能,为官员服务,以求得到赏识。
3、工作上:
官:官管辖治理一方百姓,根据自己施政理念发号施令。对比与今日,官更像是政治家,他必须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执政理念。
吏:吏的任务则是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为自己的”官员“服务,帮助官员出谋划策,落实官员提出的政策。对比于今日,吏则是技术专家,通过自己的技术经验将上司的计划一步步实施,并取得最佳效果。
4、工作稳定性:
官:官是三年一任,清代地方官平均一任只在一年半左右。官员是外来的,等到任期已满,就要调职去另外的地方做官,这也防止了官员鱼肉百姓的情况发生。
吏:吏是本地的人,熟悉当地的风俗人情,可以为新上任官员提供帮助,只要能得到官员的认可,就可以一直做下去。
“官”就是朝廷或者国家的治理者。“吏”只是各级官员从属,既是朝廷或者国家的服务者,也是官员们的服务者,或者在本质上也就是一个“民”。
扩展资料:
小吏视官员为骡子:
胥吏在本衙门的官员面前,无不卑躬屈节,低三下四,唯唯诺诺,一副奴才的样子。然而其内心,未必都买官员的账。在背后,对官员表示不屑的,表示鄙夷的,则大有人在。
清人朱克敬在《瞑庵杂谈》一书中,谈到了胥吏背后的狂言:“江苏阳湖(今江苏常州)人恽世临,是清代道光年间进士,曾先后任长沙知府、湖南巡抚。”
中进士前,他偶尔去北京一家酒馆喝酒,听到一名胥吏对人说,官场就像一辆车子,我等吏人好比赶车的人,主官和属官好比骡子,我们鞭子一挥,叫他们向左他们就向左,叫他们向右他们就向右。恽世临听了,心中暗暗“怪叹”。
不久,恽世临考中进士,由翰林改任吏部文选司主事。文选司掌管官员的任命、调动,是“跑官”的人要跑的一个部门。
文选司的官员都是有权有势的所谓“热官”,该司的胥吏们也架子大,贪欲大。他们曲解“选法”,即选拔官员的法规,营私舞弊,敲诈勒索地方官员,因而暴富。
参考资料:人民网——吏比官贵:古代官场怪象的现代警示 (2)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官吏 (古代官员)
区别如下:
1、身份上的区别
官:官是正职,属于上等身份,即长官,有品级(一品、二品、三品等),官由中央统一任命,因此也叫“朝廷命官”。
吏:下等身份,服务于官员,虽然在衙门里做事,但还是相当于百姓。吏则“不入流”,由长官自己招聘,因此吏只能算作官府中的“服役人员“。
2、事业晋升上的区别
官:都是进士、翰林出身,学识好,只要是在任的时候没有什么问题,一般三年一次考核,都能得到官职的提升。
吏:无法像官那样步步高升,只能不断地加强自身技能,为官员服务,以求得到赏识。
3、工作上区别:
官:官管辖治理一方百姓,根据自己施政理念发号施令。对比与今日,官更像是政治家,他必须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执政理念。
吏:吏的任务则是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为自己的”官员“服务,帮助官员出谋划策,落实官员提出的政策。
4、最终归宿不同。
过去说“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官是三年一任,清代地方官平均一任只在一年半左右。
而吏则不同,阮葵生在《茶余客话·论吏道》中说“吏则土著世守”。官是外来的,吏是本地的,吏则要一辈子都在这个地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官
百度百科-吏
官与吏区别存在三点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级别不同;任期不同。
1、社会地位不同。官是上等人,是人民为他服务的;而吏则是下等人,是为官服务的。“吏”虽然在官府里承担着执法工作,却仍然是百姓,在古代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中,吏相对于官而言是明确无误的下等人。
2、级别不同。官员,经过任命的、一定等级的政府工作人员。现代官职从股级、科级、处级、厅级、部级到国家领导人只有6个大等级12个小等级,而古代的等级从品级建立时就有9品18级(9品30阶)。做级别对比时,只好以几个区域品级对齐了。如巡抚对应省级、知府对应厅级、知县对应处级。
3、任期不同。官是三年一任,清代地方官平均一任只在一年半左右,官是流动的,不可能在一个地方形成他的权力网络,进而鱼肉百姓;而吏则因为是当地的,熟悉该地风俗人情,因而也有利于政策的贯彻执行,又因为他只是一个政策执行者,没有大权,所以可以有效防止其 。
扩展资料:
在古代有官吏。
官就是正职,即长官;官是官员,有品级(比如知县正七品,县丞正八品,主簿正九品),叫“品官”。又因为自隋以后,官由中央统一任命,因此也叫“朝廷命官”。
吏即胥吏。吏则由长官自己“辟召”,不过胥吏的地位虽然低,政治影响却大,因为国家事务,尤其是地方行政,实际上是靠胥吏来处理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吏
“官”与“吏”的区分,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则,官就是官,吏就是吏。他们的区别主要在于以下这几方面:
1、从身份上讲,官是上等人,是人民为他服务的;而吏则是下等人,是为官服务的。“吏”虽然在官府里承担着执法工作,却仍然是百姓,在古代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中,吏相对于官而言是明确无误的下等人。吏的身份,从元杂剧中角色的相互称呼中也可以看出,平民百姓们遇事相求时,习惯上尊称外郎、孔目们为“外郎哥哥”,“孔目哥哥”,按例不跪,而进了衙门遇到官,必须尊称“大人”、“老爷”,必须下跪。
2、官员,经过任命的、一定等级的政府工作人员。现代官职从股级、科级、处级、厅级、部级到国家领导人只有6个大等级12个小等级,而古代的等级从品级建立时就有9品18级(9品30阶)。做级别对比时,只好以几个区域品级对齐了。如巡抚对应省级、知府对应厅级、知县对应处级。
3、过去说“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官是三年一任,清代地方官平均一任只在一年半左右,官是流动的,不可能在一个地方形成他的权力网络,进而鱼肉百姓;而吏则因为是当地的,熟悉该地风俗人情,因而也有利于政策的贯彻执行,又因为他只是一个政策执行者,没有大权,所以可以有效防止其 。
拓展资料:
官吏,即官员,亦为政府工作人员的总称。指中国封建时代九品官中的任何一种官职,较低级的官吏由通过中国经典文学考试 (科举考试)及格的人来充当。
我们一般人说到“官”“吏”,大都以为他们是一回事——顶多也就官职大小的区别。然而,事实上,这两者不仅不是一回事,而且,从他们之间的区别中,我们还可以隐略看出现代官僚制度的萌芽。
“官”与“吏”的区分,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则,官就是官,吏就是吏。他们的区别主要在于以下这几方面:
首先,从身份上讲,官是上等人,是人民为他服务的;而吏则是下等人,是为官服务的。“吏”虽然在官府里承担着执法工作,却仍然是百姓,在古代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中,吏相对于官而言是明确无误的下等人。吏的身份,从元杂剧中角色的相互称呼中也可以看出,平民百姓们遇事相求时,习惯上尊称外郎、孔目们为“外郎哥哥”,“孔目哥哥”,按例不跪,而进了衙门遇到官,必须尊称“大人”、“老爷”,必须下跪。吏见官时虽然不必每次下跪,但官是可以斥令吏跪下讲话的;自然,书吏之间一般以兄弟相称,却断断不可称县令为兄弟,“县令哥哥”这样的称呼绝对听不到。换言之,虽然同样在衙门里办事,官与吏之间实际上等同于官和民的关系。古代的官场中有“官”和“吏”的区别。官之所以为官,在于可以“管”人,掌握人的命运,包括“吏”的命运。“吏”是做事的,比如那些班头、文书先生、账簿先生、师爷等等,虽然管的事大小不同,多少不同,但都可以影响到一些事情能不能办、如何办、办得顺不顺利等。作为我们研究对象的公务员中间阶层群体,可以看做现代的“吏阶层”,是相对于"官"而言。
其次,他们的工作性质不一样。当官的职责是根据自己施政理念发号施令,治理辖区,所谓“一朝把权握,便将令来行”是也。而吏的任务则是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为自己顶头上司服务,所谓“学成文武术,售与帝王家”是也。如果我们不嫌牵强的话,也可以说:官是政治家,他必须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执政理念;而吏则是技术专家,他要做的是如何通过自己的技术经验将上司的计划一步步实施,并取得最佳效果。
最后,是他们的不同归宿。这归宿简言之就是官流吏留。过去说“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官是三年一任,清代地方官平均一任只在一年半左右。而吏则不然,用清人阮葵生的话说“吏则土著世守”(《茶余客话·论吏道》)。官是外来的,吏是本地的,官板凳没坐热即去,而吏扎根在此,老子做完儿子做。这种不同的归宿,其好处在于:因为官是流动的,不可能在一个地方形成他的权力网络,进而鱼肉百姓;而吏则因为是当地的,熟悉该地风俗人情,因而也有利于政策的贯彻执行,又因为他只是一个政策执行者,没有大权,所以可以有效防止其 。
在古代官和吏的区分是非常严格的,官就是官,吏就是吏。”官吏“指的其实是两种人。
一、官和吏的区别:
1、身份上:
官:上等身份,他享受人民的服务。官是正职,即长官,有品级(一品、二品、三品等),官由中央统一任命,因此也叫“朝廷命官”,因此官都是“国家干部”。
吏:下等身份,服务于官员,虽然在衙门里做事,但还是相当于百姓。吏则“不入流”,由长官自己招聘,因此吏只能算作官府中的“服役人员“。
2、事业晋升上:
官:都是进士、翰林出身,学识好,只要是在任的时候没有什么问题,一般三年一次考核,都能得到官职的提升。
吏:无法像官那样步步高升,只能不断地加强自身技能,为官员服务,以求得到赏识。
3、工作上:
官:官管辖治理一方百姓,根据自己施政理念发号施令。对比与今日,官更像是政治家,他必须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执政理念。
吏:吏的任务则是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为自己的”官员“服务,帮助官员出谋划策,落实官员提出的政策。对比于今日,吏则是技术专家,通过自己的技术经验将上司的计划一步步实施,并取得最佳效果。
4、工作稳定性:
官:官是三年一任,清代地方官平均一任只在一年半左右。官员是外来的,等到任期已满,就要调职去另外的地方做官,这也防止了官员鱼肉百姓的情况发生。
吏:吏是本地的人,熟悉当地的风俗人情,可以为新上任官员提供帮助,只要能得到官员的认可,就可以一直做下去。
官都是进士、翰林出身,属于上等身份,由中央统一任命,管辖治理一方百姓。吏都是当地百姓出身,属于下等身份,由官自己招聘,帮助官员出谋划策,落实官员提出的政策。
官是公务员编制,吏是事业单位编制
官签的是劳动合同,吏是劳务合同 [qq:13]
官做决策,吏做执行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官是县委书记能治理一方百姓,吏是县里各科局的局长,只是职能部门管理一项专业工作比如公安局、财政局等。
知府\知县大人是正官,他手下的捕快\捕头\县丞,县尉,还有衙役,就是吏.
换成现代,县委书记兼县长 就是官
县秘书长\公安局长\刑侦队长........都是吏.
对于官而言是他们的下人.
发号施令的是官,去执行的是吏.
官都是进士的说法不妥,举人也可以当朝廷命官,如清朝的左宗棠当上大学士,是宰相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