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鲥的鲥怎么读
读音:shí
基本字义:
鱼类。体侧扁,长可达70厘米,上颌正中有 一缺刻,腹具棱鳞。属于海鱼,春季到中国长江、珠江等河流中产卵。肉鲜嫩,鳞下多脂肪,是名贵的食用鱼。
部首:鱼;四角码:24100;仓颉:nmadi
86五笔:qgjf;98五笔:qgjf;郑码:RKDS
统一码:9CA5;总笔画数:15;笔顺:352512112511124
扩展资料
字形演变
同音字:
1、时
表示时间,年代、时期,当前的、现在的,季节等含义;又是法定计量单位中的时间单位,一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旧时的计时单位,一昼夜的十二分之一;另外,时还是一姓氏(青岛即墨、日照读chi)。
2、石
字形本义:厓下方块,必为石头。
石 shí ,块状天然化合物;多含碳酸钙、二氧化硅。
石 shí(dàn)容量单位,10 斗等于一石(在古书中读 shí,如“两千石、万石”等)。
鲥(拼音:shí)鱼是潮江回济游性鱼类,栖于海洋,每年阴历五、六月间进入长江产卵,到九十月间再回到海中,年年准时无误,故称鲥鱼。鲥鱼性猛,游击迅速,鱼鳞锋快,以此搏击其他鱼类,所以又称它“混江龙”。但又很娇嫩,一离水面,很快死亡,因此鲥鱼难得,鲥鱼,其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但是濒临灭绝,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1988年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而今天,人们难睹鲥鱼美丽的风采。鲥鱼对水温要求较高,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0-22摄氏度,低于7摄氏度或者高于30摄氏度时就不摄食并出现死亡,在水中总是不停游动。
鲥鱼为溯河产卵的洄游性鱼类,因每年定时初夏时候入江,其他时间不出现,因此得名。产于中国长江下游,以当涂至采石一带横江鲥鱼味道最佳,素誉为江南水中珍品,古为纳贡之物,为中国珍稀名贵经济鱼类,鲥鱼与河豚、刀鱼齐名,素称“长江三鲜”。继扬子鳄、中华鲟、白鱀豚、胭脂鱼之后,长江鲥鱼也遭遇种群危机。
“江鲥”的“鲥”读“shí”。
“鲥”是左右结构,部首是“鱼”。
鲥鱼。别名: 时鱼、三来、三黎鱼、迟鱼。背黑绿色,鳞下多脂肪,鲱科鱼,体侧扁,长70厘米,银白色,分布于中国、朝鲜、菲律宾沿海,是一种名贵食用鱼。主要分布中国南海及东海,亦见于长江、珠江、钱塘江等流域的中、下游。
鲥鱼为溯河产卵的洄游性鱼类,因每年定时入江而得名。平时生活于海中,每年2月下旬至3月初,生殖群体由海洋溯河作生殖洄游,在5-7月,当水温达28℃左右时,即在江河的支流或湖泊中有洄水缓流、沙质底的江段繁殖。
组词:鲥鱼
“鲥鱼”:在封建社会里,鲥鱼是敬奉皇帝的御膳珍馐。
鲥鱼是濒危动物,我们应该保护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