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笔顺查询网 田字格笔顺笔画 字帖生成器
汉字笔顺查询网 » 汉字文化 » 汉字知识 » 冰字的解释

冰字的解释

关键词:冰字的解释 来源:汉字笔顺查询 浏览:148次 时间:2020-10-19

冰字的解释
基本解释
1. 水因冷凝结成的固体 :~块。~凌。~箱。~窖。~雕。~封。~球。~镇。~释(像冰一样融化,喻嫌隙、怀疑、误会等完全消除)。~淇淋。

2. 结晶成固体,呈结晶形的 :~糖。~晶石。

3. 使人感到寒冷 :~手~脚。

4. 用冰贴近东西使其变凉 :把汽水~上。

5. 洁白明彻 :~绡。~心。~清玉洁。~肌玉骨(a.形容妇女的皮肤;b.形容梅花的高洁)。

冰是由水分子有序排列形成的结晶,水分子间靠氢键连接在一起形成非常"开阔"(低密度)的刚性结构。最邻近水分子的O-O 核间距为0.276nm,O-O-O键角约为109度,十分接近理想四面体的键角109度28分。但仅是相邻而不直接结合的各水分子的O一O 间距要大的多,最远的要达0.347nm。每个水分子都能结合另外4个水分子,形成四面体结构,所以水分子的配位数为4。

冰是无色透明的固体,分子之间主要靠氢键作用,晶格结构一般为六方体,但因应不同压力可以有其他晶格结构。密度比水小。

熔点
在常压环境下,冰的熔点为0℃。0℃水冻结成冰时,体积会增大约1/9(水体积最小时为4℃)。据观测,封闭条件下水冻结时,体积增加所产生的压强可达2500大气压。

冰的熔点与压强存在着一种奇妙的关系:在2200大气压以下,冰的熔点随压力的增大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30个大气压降低1摄氏度;超过2200大气压后,冰的熔点随压力增加而升高:3530大气压下冰的熔点为-17℃,6380大气压下为 0℃,16500大气压下为 60℃,而20670大气压下冰在76℃时才熔化,称为名副其实的"热冰"。冰在0℃下密度为0.917 g/cm³,而水的密度正常为1.00g/cm³,所以冰会浮于水上。
冰是水在自然界中的固体形态,在常压环境下,温度高于零摄氏度时,冰就会开始融化,变为液态水。日本一个研究小组发现,冰开始融化的时候,是以结晶内的一个水分子开始脱离结晶为契机,相关机制有助于弄清含水的蛋白质出现结构变化的机制。

如果用电灯等的强光照射,冰的内部就会融化,浮现出称为"冰花"的类似雪结晶的形状。来自日本分子科学研究所和冈山大学的研究人员为了调查冰从内部开始融化的现象,利用计算机演算了由约1000个水分子形成的冰被加热时将发生什么变化。

冰的结晶是水分子呈六角形规则排列的结构。加热之后,首先是一个水分子从结晶脱离,开始自由运动,而这个水分子并不会回到原来的位置,从而导致结晶出现歪曲。而结晶一旦出现歪曲,就会逐渐扩大,最终整个结晶分崩离析,变为液体形态。
由于水分子间有氢键缔合这样的特殊结构所决定的。根据近代X射线的研究,证明了冰具有四面体的晶体结构。这个四面体是通过氢键形成的,是一个敞开式的松弛结构,因为五个水分子不能把全部四面体的体积占完,在冰中氢键把这些四面体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这种通过氢键形成的定向有序排列,空间利用率较小,约占34%,因此冰的密度较小,约为摄氏4度时液态水的9/10。

冰融化时拆散了大量的氢键,使整体化为四面体集团和零星的较小的"水分子集团"(即由氢键缔合形成的一些缔合分子),故液态水已经不像冰那样完全是有序排列了,而是有一定程度的无序排列,即水分子间的距离不象冰中那样固定,H₂O分子可以由一个四面体的微晶进入另一微晶中去。这样分子间的空隙减少,密度相对冰就增大了。

温度升高时,水分子的四面体集团不断被破坏,分子无序排列增多,使密度增大。但同时,分子间的热运动也增加了分子间的距离,使密度又减小。这两个矛盾的因素在4℃时达到平衡,因此,在4℃时水的密度最大。过了4℃后,分子的热运动使分子间的距离增大的因素,就占优势了,水的密度又开始减小。

冰[bīng]
基本释义:
1.水在0℃或0℃以下凝结成的固体。
2.因接触凉的东西而感到寒冷。
3.把东西和冰或凉水放在一起或放在冰箱里使凉。
4.像冰的东西。
5.姓。
常见组词:冰激凌 冰冷 冰雪 冰凉

1.水在0℃或0℃以下凝结成的固体:湖里结~了。

2.因接触凉的东西而感到寒冷:刚到中秋,河水已经有些~腿了。

3.把东西和冰或凉水放在一起或放在冰箱里使凉:把汽水~上。

4.像冰的东西:~片。~糖。干~。

5.姓。

冰的解释是什么
冰(拼音:bīng)是现代汉语常用字 ,古字写作“仌”或“冫”,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冰”则出现在春秋前后。冰的本义是水在摄氏零度或零度以下结成的固体。又用作动词,是结冰、冻结的意思。后来把东西和冰或冷水放在一起使变凉也叫“冰”。因为“冰”本身非常寒冷,所以把极冷的感觉也称为“冰”,如:这水冰手。“冰”是固体的,所以把结晶成固体、成结晶形的也称为“冰”,如:冰糖。

中文名 冰 外文名 ice 拼 音 bīng 注 音 ㄅㄧㄥˉ 部 首 冫 笔画数 6 笔 顺 丶一丨亅ノ丶 统一码 51B0 五 笔 UIY 异 体 氷*、𣲝 古 字 仌、冫 仓 颉 IME 郑 码 TDKV 四角码 32190 字 级 一级(0513) [1] 平水韵 下平十蒸
字源解说编辑

“冰”的古字写作“仌”或“冫”,最早见于甲骨文,也是“凝”的本字。甲骨文的“仌”字,像严寒之中,水凝结突起的冰块的样子(图1)。金文字形(图2)由甲骨文演变而来,无较大差别。大约到春秋时期就分化出了“冰”字(图3),由两部分组成。“冰”是个会意兼形声字。它以水作形符,“冫(仌)”兼声符。“水”,表示这个字与水有关。“冫(仌)”是“冰”的本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像冰上的纹理。二者组合在一起,意思是水受冻而结成的固体。隶楷文字整齐化,写作“冰”。 [4-5]
详细释义编辑
拼音词性释义英译例句例词
bīng名词水在零摄氏度或以下凝结成的固体。ice《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冰雹;冰川;冰消瓦解;冰天雪地
〈文言〉通“掤”。箭筒盖,可临时作饮器。或指箭筒。《左传·昭公十三年》:司铎射里怀锦奉壶饮冰,以蒲伏焉。"杜预注:“冰,箭箭盖,可以取饮。”
动词因接触到凉的东西而感到寒冷。ice over《红楼梦》第八回:袭人摘下那“通灵宝玉”来,用绢子包好,塞在褥子底下,恐怕次日带时冰了他的脖子。
把东西和冰放在一起使凉。ice把两瓶汽水冰一冰。
像冰的东西。冰片;冰糖;干冰
形容词〈文言〉洁白;晶莹。clear《汉书·地理志下》:(齐地)其俗弥侈,织作冰纨绮编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níng动词〈文言〉凝结。后作“凝”。《说文解字·仌部》:“凝,俗冰。”段玉裁注:“以冰代仌,乃别制凝字。经典凡凝字皆冰之变也。”
名词〈文言〉脂膏。《尔雅·释器》:“冰,脂也。”郭璞注:“《庄子》云:‘肌肤若冰雪。’冰雪,脂膏也。”
(释义参考资料 [6-7] )
古籍解释编辑
说文解字
水坚也。从仌从水。凝,俗冰从疑。鱼陵切(níng)
【注释】臣铉等曰:今作笔陵切,以为冰冻之冰。注:氷,俗冰字。 [8]
说文解字注
水坚也。
《易》象传:初六履霜,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古本当作“阴始冰也。至坚仌也”。《(尔雅)释器》:冰脂也。孙本冰作凝。按此可证《诗》“肤如凝脂”本作冰脂。以冰代仌,乃别制凝字。经典凡凝字皆冰之变也。
从水仌。
会意。鱼陵切。六部。
俗冰,从疑。
以双声为声。 [9]
康熙字典
〔古文〕𣲝《唐韵》笔陵切《集韵》《韵会》悲陵切,并逼平声。《说文》:本作仌。徐曰:今文作冰。《韩诗》:说冰者,穷谷隂气所聚,不洩,则结而为伏隂。《礼·月令》:孟冬水始冰,仲冬冰益壮,季冬冰方盛。水泽腹坚,命取冰,冰以入。《周礼·天官》:淩人共冰。秋刷冰室,冬藏春启,夏颁冰。
又《尔雅·释器》:冰,脂也。注:庄子云:肌肤若冰雪。冰雪,脂膏也。疏》脂膏一名冰脂。
又矢筩盖曰冰。《左传·昭二十五年》:公徒释甲执冰而踞。注:冰,椟丸盖。疏:盛弓者也。或云:椟丸是箭筩,其盖可以取饮。
又《集韵》《正韵》并鱼陵切,音凝。同凝。《正韵》:古文冰作仌,凝作冰。后人以冰代仌,以凝代冰。
又《集韵》读去声,逋孕切。《唐书·韦思谦传》:涕泗冰须。注:谓涕著须而凝也。《李商隐诗(柳枝五首)》:碧玉冰寒浆。
又《韵补》:叶笔良切,音近浜。陈琳《大荒赋》:心慇懃以伊感兮,愵永思以增伤。怅太息而揽涕,乃挥雹而泪冰。

汉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