觑觎和觊觎有什么区别?
没听说过“觑觎”,觊觎才是正确的
觊觎和觑觎在现代基本同义,觊觎比较通用。
觊觎指渴望得到不应该得到的东西。
觊:拼音:jì,形声,从见、岂声。部首:见。本义:希望;希图。1、自毁齿已上,父兄鬻卖,以觊其利。出自柳宗元《童区寄传》。2、觊乎异日,得夷平民,然后裹足西向。出自刘禹锡《上杜司徒书》。
觎:拼音 yú,部首:见。本义:非分的希望。能官人,则民无觎心。出自《左传》。
扩展资料:
相关的文献:
《左传·桓公二年》:“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杜预注:“下不冀望上位。”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宗庙乏祀,社稷无位;羣凶觊觎,分裂诸夏。”
《旧唐书·崔元略传》:“时刘栖楚自为京兆尹,有觊觎相位之意。”
清 魏源《庐山王文成公纪功碑歌》:“明季中叶患尾大,爪牙觊觎强宗盟。”
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地质略论》:“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可容外族之研究,不容外族之探捡;可容外族之赞叹,不容外族之觊觎者也。”
李二和《流浪的梦》:“他们强撑着干瘪的躯壳,在寒彻的风中半是觊觎、半是绝望地哀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觊觎
1、“觑觎”和“觊觎”的意思基本没有什么不同。不过”觊觎“在现代生活中应用的更多,两者大意均为:对不必于自己的东西抱有非分的希望或企图。
2、例句
觑觎:垂涎别人辛苦的同时又觑觎他人的清闲,以为这是为自己的不满而打抱不平,这种错误的愤世嫉俗居然主导过我那么长的时间,真想穿越到回忆里,磨好手掌,给自己最响亮的一耳光,让那张自以为是的脸长稳记性。
觊觎:你那么年轻,你就想觊觎整个世界,又不愿意付出就想收获。你还那么年轻,就想省去别人奋斗一生的过程,得到你想要的全部。最后,你没有成功,不要怪社会,不要怪出身,要怪就怪自己无能。
扩展资料:
与“觑觎”和“觊觎”意思相近词语:
觊幸:希望能侥幸得到;
觊望:非分的希望;
觊欲:非分的希求与企图;
觊夺:希图攘夺;
觊利:祈求利益。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觊觎 百度百科-觑觎
觑觎和觊觎基本没有区别,互为近义词。
觑觎:觑觎读作qù yú,释义为非分的希望,出自《履园丛话·臆论·无学》, 《履园丛话·收藏·总论》。
觊觎,渴望得到不应该得到的东西。非分的希望或企图或者希望得到(不应该得到的东西)。
扩展资料:
觑觎:出处:清钱泳 《履园丛话·臆论·无学》:“功名富贵,未到手时,望之如在天上,一得手后,亦不过尔尔。然从此便生出无数波折,无数觑觎。”
觊觎:出处:《左传·桓公二年》:“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杜预注:“下不冀望上位。”《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宗庙乏祀,社稷无位;羣凶觊觎,分裂诸夏。”
参考资料:觑觎 百度百科 觊觎 (中文词语) 百度百科
觑觎(覰觎) 与觊觎基本同义 觊觎(jì yú) 注解释义 觊:希图;希望。觊觎:非分的希望、企图。
亦作“觑觎”。非分的希望或企图。 清 钱泳
《履园丛话·臆论·无学》:“功名富贵,未到手时,望之如在天上,一得手后,亦不过尔尔。然从此便生出无数波折,无数觑觎。”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收藏·总论》:“收藏书画是雅事,原似云烟过眼,可以过而不留,若一贪恋,便生觑觎之心,变雅而为俗矣。”
觑觎和觊觎都指渴望或贪婪地想得到某物,但在使用时有些微小的区别:觑觎(qù yū):表示想得到某物的渴望或念头,但并不一定表现出行动上的追求或采取任何具体措施。例句:他一直觑觎着邻居家那辆豪车。觊觎(jī yū):除了表示对某物的强烈渴望外,还带有一种积极行动的意味,表现出追求、争夺或采取某些手段获取某物的态度。例句:他一直觊觎着公司里的高职位,终于通过努力被提拔了。
通俗点讲就是想要要某种东西或者其它,就是想但是由于其它原因得不到所以就只能想
觊觎和觑觎在现代基本同义,觊觎比较通用。
觊觎指渴望得到不应该得到的东西。
觊:拼音:jì,形声,从见、岂声。部首:见。本义:希望;希图。1、自毁齿已上,父兄鬻卖,以觊其利。出自柳宗元《童区寄传》。2、觊乎异日,得夷平民,然后裹足西向。出自刘禹锡《上杜司徒书》。
觎:拼音 yú,部首:见。本义:非分的希望。能官人,则民无觎心。出自《左传》。
觊觎和觑觎在现代基本同义,只是觊觎比较通用。
语义:非分的希望或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