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字的来历故事和简介
在我国最早的象形文字甲骨文中,吴字很象一个歪着脑袋奔跑的猎人形象,上边一个圆圆的“口”,下面一个挥舞双臂奔跑的四肢健全的躯体,也很象我们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对吴字的解释为:“吴”大言也,从矢口,就是“矢”字上面加一个“口”。何谓大言,即大声也,又解释说“吴”倾头也,即歪着脑袋。《诗经·丝衣》对吴字的解释有“不吴不敖”之说,即不出声,又不傲慢。
康熙字典引用《释义》注释,吴字上“口”下“大”象鱼张着大口。到了秦汉时期,文字趋于规范,至今写成了上“口”下“天”了。在先秦时期,“吴”与“虞”不分,两个字可以通用,所谓“虞人”,也就是“吴人”,“吴人”也就是“虞人”。以“虞”为国名的只有两个,其中之一就是吴周章的弟弟仲武被周武王册封的虞国。周惠王二十二年(前655年)晋国借道伐虢,回军途中灭虞,虞国一支大部分改为吴姓。
吴,中国东部江浙地区文化的统称,位于浙北、苏南的环太湖地区及上海全境,此地区长期位于同一行政单位内(会稽郡、江南东道、两浙路),语言为吴语,到明清才分属浙江,江苏,上海三省市,文化、习俗、语言较为接近。先秦时期,吴属百越之地,被中原称为“勾吴”,生活着众古越族。[1][2]
吴语、吴文化也可说成吴越语、吴越文化。
中文名
吴
外文名
Wu或ng
拼音
wú
部首
口
结构
上下结构
造字法
会意
五笔86、98
KGDU
笔顺编号
251 113 4
词性
名词
Unicode
U+5434
繁体
吴
编辑于 2018-12-26
查看全部4个回答
小众而惊艳四座的英文名,读起来新颖灵动,清脆悦耳
适合女生的名字?立即下载拼多多APP,迅速了解适合女生的名字你想知道的,这里全都有!更多精彩内容,尽在拼多多
lp.pinduoduo.com广告
新婚三年,他从未碰她一次,直到离婚那天见到妻子时,他几近疯狂
QQ浏览器广告
更多专家
吴字的来历故事和简介
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
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
马上提问
最美的花火 咨询一个休闲娱乐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lanqiuwangzi 咨询一个休闲娱乐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garlic 咨询一个休闲娱乐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188****8493 咨询一个休闲娱乐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篮球大图 咨询一个休闲娱乐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动物乐园 咨询一个休闲娱乐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AKA 咨询一个休闲娱乐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好听的男孩名字_上[知乎]了解更多
万千知友正在「知乎」分享他们的有趣故事上「知乎」,看万千知友们火热讨论
广告2021-11-30
吴字的来历故事
以下答案即是正确答案:在我国最早的象形文字甲骨文中,吴字很象一个歪着脑袋奔跑的猎人形象,上边一个圆圆的“口”,下面一个挥舞双臂奔跑的四肢健全的躯体,也很象我们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对吴字的解释为:“吴”大言也,从矢口,就是“矢”字上面加一个“口”。何谓大言,即大声也,又解释说“吴”倾头也,即歪着脑袋。《诗经·丝衣》对吴字的解释有“不吴不敖”之说,即不出声,又不傲慢。 康熙字典引用《释义》注释,吴字上“口”下“大”象鱼张着大口。到了秦汉时期,文字趋于规范,至今写成了上“口”下“天”了。在先秦时期,“吴”与“虞”不分,两个字可以通用,所谓“虞人”,也就是“吴人”,“吴人”也就是“虞人”。以“虞”为国名的只有两个,其中之一就是吴周章的弟弟仲武被周武王册封的虞国。周惠王二十二年(前655年)晋国借道伐虢,回军途中灭虞,虞国一支大部分改为吴姓。 也可以这么说: 吴姓出于吴国,祖宗是太伯和仲雍,形成于战国时期,其中有一段故事。太伯和仲雍的父亲有三个儿子,最小的儿子叫季历聪明又很有才干,太伯和仲雍明白父亲想让弟弟季历当继承人,于是便自动让位,他们趁父亲有病时,远奔东南沿海一带,不再返回陕西。由于当时江南还很落后,太伯和仲雍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和技术,当地的人便拥护太伯为领袖,建立吴国。吴国的都城在今江苏苏州,占据今江苏、上海、安徽、浙江的大部分地区,后吴国传到了夫差时,被越国所灭,吴国的子孙四处避难,为不忘故国,以国名为姓,就是吴姓。吴国灭亡后,夫差的太子被流放到江西,在此发展繁衍,成为吴姓重要的一个分支。其他逃亡的一部分逃到山东、河南等地,一部分隐居在江浙及安徽一带。后来经过战乱、做官、迁徙等,吴姓在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发展成为名门望族。吴姓不仅在国内发展繁衍,而且早在公元前450年,就东渡日本,南迁越南等地,成为当地的大姓,如现在越南的吴姓为第六大姓。 战国时有兵法家和改革家吴起;秦末有农民起义领袖吴广;三国时有文学家吴质;南北朝时有文学家吴均;唐朝时有著名的画家吴道子,他擅长画佛、道教人物,因其高深的艺术造诣(yi)及对后代的巨大影响而被誉为“画圣”,此外唐代还有史学家吴兢(jing);五代时有名将吴峦(luan);南宋有文学家吴曾,词人吴文英;金有文学家吴激(ji);元代有戏曲作家吴昌龄。明代到现在,吴姓有名人物多数为画家和小说家,如明代画家吴伟,清代画家吴历、吴熙载、吴友如,近代画家吴昌硕,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写有著名小说《西游记》,清代小说家吴敬梓,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此外明代还有医学家吴又可,引清兵入关的吴三桂;清代还有文学家吴锡麟,诗人吴伟业、吴嘉纪,散文家吴敏树,医学家吴尚先等等;民国时期还有学者吴承仕、戏曲理论家、作家吴梅等等。吴姓在当今中国最常见的汉族姓氏中名列第十位,在南方人中所占比例较高,在一些少数民族也占有一定数量
61赞·2,470浏览2017-11-05
姓氏吴的来历?
1、以吴国号为姓,出自姬姓,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商朝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生子姬昌(周文王),姬昌出世时,有圣瑞出现,所以太王就属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儿子泰伯和二儿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传位给季历,再传位给姬昌,就决定自动让贤,便一起南下荆蛮(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太伯和仲雍给当时比较落后的江南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被当地土著推举为君长,号称句吴。泰伯死后,由仲雍继位。周武王(姬昌为文王,其子姬发为武王)灭商后,仲雍的3世孙周章为诸侯,国号改称吴,并追封太伯为吴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孙寿梦称王,建都今江苏苏州。寿梦的第四子季札本该继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为生。此后吴王寿梦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在政治上发展,出现了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等著名国君;另一支则是季札及其后裔独立发展,人丁繁衍众多,构成了当今吴姓的绝大部分。吴国被越国所灭后,其子孙便以国为姓,称吴姓。 2、上古时已有吴姓。一是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与“吴”音相近,故舜后有吴姓。一是颛顼帝时有吴权,其后亦有吴氏。一是少康帝时有神箭手吴贺,其后有吴姓。 3、出自古帝颛顼时期吴权之后裔。据有关资料所载,相传为上古颛顼帝(高阳氏)时吴权的后代。 4、夏代国王少康时有吴贺,其后为吴氏。 5、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产生吴姓。锡伯族、柯尔克孜族、朝鲜族、赫哲族等均有为吴姓者。 得姓始祖 泰伯。三千多年前,陕西岐山一带,有一周族部落,首领被称为周太王。周太王生有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儿子季历。季历的儿子昌聪明早慧,深受太王宠爱。周太王想传位于昌,但根据当时传统应传位于长子,太王因此郁郁寡欢。泰伯明白父亲的意思后,就和二弟仲雍一起逃到荒凉的江南,自创基业,建立了勾吴古国。商朝灭亡后,周朝建立,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孙周章为侯,遂改国号为吴。春秋时期,吴国被越国所灭,其王族支庶子孙不忘亡国之恨,便以国名“吴”为姓,泰伯也就成为了吴姓的得姓始祖。
7赞·1,238浏览2020-04-29
吴姓的来历
1、第一个起源,是源自炎帝姜姓。早在黄帝之前,有一个属于姜姓的部落,这个部落以驺虞为图腾。上古时,虞和吴同音,后来转为谐音,且字形相近,可以通用,到战国时期,虞、吴才开始区别。所以这支部落把图腾解释为吴,把吴作为部落的名字。 2、第二个起源,是出自黄帝姬姓。这个起源的吴姓,在历史上最有名气、对后世的影响最深远、人丁也最旺盛,是目前大多数吴姓人公认的吴姓起源。 3、第三个起源,源自吴回。颛顼的孙子老童,有两个儿子:重黎和吴回。吴回的氏族,住在姜姓吴部落的故地。当时正处于舜的时代,舜把掌管火种的光荣使命交给重黎。后来,重黎因罪被舜杀了,让吴回继任祝融氏。 吴奇隆 扩展资料: 迁徙分布 在近现代中国历史舞台上最显赫的吴姓人物当属吴佩孚。吴佩孚属登州吴氏。据说吴佩孚曾考证他是延陵吴季扎的裔孙,吴姓开氏始祖吴太伯的第121代嫡孙。 据《吴氏家谱》记载,登州吴氏来源于泰州吴氏,而泰州吴氏又源于浙江吴田吴氏。吴田吴氏是明代浙江山阴吴氏吴溶、吴渊、吴溥的后裔。据《山阴州山吴氏族谱》记载,这支吴氏的家谱因上世家中失火被烧掉,因而吴田吴氏可确认的始祖为吴回。 在历史上,吴田吴氏迁居泰州(今江苏泰州有两支,一支是吴田吴氏第十四世裔孙吴潮先迁泰州而成泰州吴氏始祖,另一支是吴田吴氏五世裔孙吴承护下传12代裔孙吴万四,也自吴田迁至泰州东的安丰。 随着泰州吴氏人丁的增多,又有吴潮裔孙吴僧儿吴佩十七世祖自泰州北迁山东蓬莱(古属登州),其后裔形成登州吴氏。登州吴氏虽然家族不甚显贵,但人丁倒还兴旺。登州吴氏自吴僧儿下传十六世孙吴可诚时,这支吴氏已没落无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吴姓
217赞·8,344浏览2019-04-27
吴字的来历故事和简介 — 找答案,就来「问一问」
4471位专家解答
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
吴姓的由来和历史
吴姓最早起源于黄帝姬姓,发源地是河南新郑,河南商丘市虞城县。古代吴姓主要分布于:陈留郡(今河南开封市陈留镇),濮阳郡(今河南濮阳市),延陵郡(今江苏常州)。 吴姓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东、福建、广西、贵州、江苏五省,大约占吴姓总人口34%,其次分布于河南、浙江、湖南、四川、湖北、山东、江西、安徽八省,又集中了41%。 吴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6位,据2018年国家相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大陆地区吴姓人口总数约为2880万人,排名第10位。 扩展资料: 吴字作为汉字: 吴,中国东部江浙地区文化的统称,位于浙北、苏南的环太湖地区及上海全境,此地区长期位于同一行政单位内(会稽郡、江南东道、两浙路),语言为吴语; 到明清才分属浙江,江苏,上海三省市,文化、习俗、语言较为接近。先秦时期,吴属百越之地,被中原称为“勾吴”,生活着众古越族。 吴语、吴文化也可说成吴越语、吴越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吴姓
吴,中国东部江浙地区文化的统称,位于浙北、苏南的环太湖地区及上海全境,此地区长期位于同一行政单位内(会稽郡、江南东道、两浙路),语言为吴语,到明清才分属浙江,江苏,上海三省市,文化、习俗、语言较为接近。先秦时期,吴属百越之地,被中原称为“勾吴”,生活着众古越族。[1][2]
吴语、吴文化也可说成吴越语、吴越文化。
中文名
吴
外文名
Wu或ng
拼音
wú
部首
口
结构
上下结构
造字法
会意
五笔86、98
KGDU
笔顺编号
251 113 4
词性
名词
Unicode
U+5434
繁体
吴
吴,本义:大声说话,喧哗。中国东部江南地区文化的统称,位于浙北、苏南和皖南的长江下游地区及上海全境,此地区长期位于同一行政单位内(会稽郡、江南东道、两浙路),语言为吴语,到明清和近现代才分属安徽、江苏、浙江和上海四省市,文化、习俗、语言较为接近。先秦时期,吴属百越之地,被中原称为“勾吴”,生活着众古越族。[1][2]
吴语、吴文化也可说成吴越语、吴越文化。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