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笔顺查询网 田字格笔顺笔画 字帖生成器
汉字笔顺查询网 » 汉字文化 » 汉字知识 » 文言文中,“下”的意思,全部,谢谢

文言文中,“下”的意思,全部,谢谢

关键词:文言文中,“下”的意思,全部,谢谢 来源:汉字笔顺查询 浏览:186次 时间:2013-09-25

在文言文中,“下”主要充当实词,其语义环境不同,意思也不相同。即:

一、“下”是名词时,其主要意思如下:

1、本义:下面,位置在下。例如:《说文》:下,底也。又如:《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再如:《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2、 地。例如:《山海经·西山经》: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为帝之下都。又如:下鬼(地下之鬼;指死者);下世(阴间);下土(大地);天下(指人间);下都(神话传说中称天帝在地上所住的都邑)。

3、 臣下;百姓;群众。例如:《左传·昭公十八年》:于是乎下陵上替,能无乱乎?又如:全国上下;下民(百姓,人民);下比(属下相互勾结)

4、 方面。例如:《西游记》:忽然见林南下有一股子黑气,骨都都的冒将上来。

5、 特指湖泽。例如:《书·舜典》:帝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

6、 地表之下 。例如:《礼记》:夫子疾,莫养于下,请以殉葬。

7、 里面。例如:《三国演义》:众军心下大乱,不敢交战,各自奔走。

8、 旧时时间单位,相当于“点”。例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三下一刻了。

9、 指时间、处所、范围。例如: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及郡下。

10、 位在下的人。例如:《论语》:不耻下问。又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不忍为之下。再如:《资治通鉴》:上下齐同。

二、“下”是动词时,其主要意思如下:
1、下来。例如:《左传》: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又如:《世说新语·方正》:下车引之。再如: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下见小潭。

2、落下;降下。例如:《尔雅》:下,落也。又如: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弯屈。例如:《三国演义》:魏延平日恃功务高,人皆之下。

4、卸下。例如:沈约《和谢宣城》:宾主下尘榻。又如:《乐府诗集·陌上桑》:下担捋髭须。

5、发表、宣告。例如:《战国策·齐策》:令初下。又如: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诏既下。

6、去;到。例如: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便下襄阳。又如:《资治通鉴》:
顺江东下。再如: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买舟而下。

7、夺得、攻取、占领或攻占。例如:《史记·陈涉世家》:皆下之。又如:《三国演义》:乐毅抉持微弱之燕,下齐七十余城。

8、歇宿;收留。例如:王勃《滕王阁序》:徐孺下陈蕃之榻。又如:《西厢记》:官人要下呵,俺这里有干净店房。

9、投降。例如:《韩非子》:吾恐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国之可下?

10、居人之下;谦让。例如:《三国志》: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又如:唐·韩愈《师说》: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11、安扎。例如:诸葛亮《兵要》:各依本方下营。

12、拍。例如:《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抚尺一下。又如:清·方苞《狱中杂记》:薄暮下管键。

三、“下”是形容词时,其主要意思如下:
1、身分、地位低。例如:《史记》:吾羞,不忍为之下。

2、幼小。例如:上下(长幼;尊卑)

3、次序或时间在后。例如:《孙子·谋攻》:上下同欲。又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下道齐桓。再如:《史记·魏公子列传》:自王以下。

文言文的意思
xià
①<名>下面;位置较低的处所。《劝学》:“上食埃土,~饮黄泉。”
②<形>低。《采草药》:“此地势高~之不同也。”
③<形>下等;次序在后的。《邹忌讽齐王纳谏》:“闻寡之耳者,受~赏。”
④<名>地位低下的人;职务低的人;下级。《廉颇蔺相如列传》:“且相如素 ,吾羞,不忍为之~。”
⑤<动>从高处到低处。《游黄山记》:“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又】<动使动>使……下去。《李愬雪夜入蔡州》:“元济于城上请罪,进城梯而~之。”
⑥<动>降下;落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纷纷暮雪~辕门。”
⑦<动>下坠。《垓下之战》:“项王泣数行~。”
⑧<动>到……去。多指从上游向下游、从北向南、从大城镇去乡村等。《谭嗣同》:“君乃自湖南溯江,~上海。”
⑨<动>下达;颁布。《<指南录>后序》:“维扬帅~逐客之令。”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事下四郡,四郡推公(袁可立)秉笔。”
⑩<动>攻下;攻占。《陈涉世家》:“蕲~,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⑾<动>少于;低于。《师说》:“今之众人,其~圣人也亦矣。”
⑿<动>谦下;降低身份去交往。《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为人,仁而~士。”
⒀<量>表示动作的次数。《口技》:“忽然抚尺一~,群响毕绝。”
⒁<名>方面;方。柳宗元《驳复仇议》:“今若取此以断两~相杀,则合于礼矣。”
【下车】地方官员风到任。
【下处】临时居住的地方;寓所;客店。

1、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

2、下面,位置在下。

下,底也。——《说文》

在南山之下。——《诗·召南·殷其靁》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豳风·七月》

下声肆。——《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

君臣上下。——《礼记·曲礼》

阴山下。——《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

放之山下。——唐·柳宗元《三戒》

愬至城下。——《资治通鉴·唐纪》

又当定陵镇静,以道法宥天下。——明黄道周《节寰袁公(袁可立)传》

奔倚其下。——《聊斋志异·狼三则》

又如:下元(道教指水中或水府);下溜头(下流头。江河下游);下江先生(下路客人。对长江下游一带人的敬称);下眼相看(看不起人);下路人(居住在长江下游地区的人)。

3、地。

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为帝之下都。——《山海经·西山经》

又如:下鬼(地下之鬼;指死者);下世(阴间);下土(大地;天下;指人间);下都(神话传说中称天帝在地上所住的都邑)。

4、指下巴。如:下吧(同“下巴”);下嗑子(下巴颏)。

5、臣下;百姓;群众。

于是乎下陵上替,能无乱乎?——《左传·昭公十八年》

6、方面。

忽然见林南下有一股子黑气,骨都都的冒将上来。——《西游记》

7、下一次。如:下不为例。

8、特指湖泽。

帝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书·舜典》

9、地表之下。

夫子疾,莫养于下,请以殉葬。——《礼记》

10、里面。

众军心下大乱,不敢交战,各自奔走。——《三国演义》

11、旧时时间单位,相当于“点”。

三下一刻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12、指时间、处所、范围。

及郡下。——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13、位在下的人。

不耻下问。——《论语》

不忍为之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下齐同。——《资治通鉴》

文言文主要充实词其语义环境同意思相同即:
、名词其主要意思:
1、本义:面位置例:《说文》:底:《诗·召南·殷其靁》:南山再:《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
2、例:《山海经·西山经》:西南四百曰昆仑丘实帝都:鬼(鬼;指死者);世(阴间);土();(指间);都(神传说称帝所住都邑)
3、臣;百姓;群众例:《左传·昭公十八》:于乎陵替能乱乎:全;民(百姓民);比(属相互勾结)
4、面例:《西游记》:忽见林南股黑气骨都都冒
5、特指湖泽例:《书·舜典》:帝曰:畴若予草木鸟兽
6、表
例:《礼记》:夫疾莫养于请殉葬
7、面例:《三演义》:众军乱敢交战各自奔走
8、旧间单位相于点例:《二十目睹怪现状》:三刻
9、指间、处所、范围例: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及郡
10、位例:《论语》:耻问:《史记·廉颇蔺相列传》:忍再:《资治通鉴》:齐同
二、词其主要意思:
1、例:《左传》:视其辙;登轼望:《世说新语·》:车引再:唐·柳宗元《至丘西石潭记》:见潭
2、落;降例:《尔雅》:落: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三千尺疑银河落九
3、弯屈例:《三演义》:魏延平恃功务高皆
4、卸例:沈约《谢宣城》:宾主尘榻:《乐府诗集·陌桑》:担捋髭须
5、发表、宣告例:《战策·齐策》:令初: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诏既
6、;例: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便襄阳:《资治通鉴》:
顺江东再:清·彭端淑《首示侄》:买舟
7、夺、攻取、占领或攻占例:《史记·陈涉世家》:皆:《三演义》:乐毅抉持微弱燕齐七十余城
8、歇宿;收留例:王勃《滕王阁序》:徐孺陈蕃榻:《西厢记》:官要呵俺干净店房
9、投降例:《韩非》:吾恐能守矣欲城何
10、居;谦让例:《三志》:寇恂相义济事:唐·韩愈《师说》:其圣亦远矣
11、安扎例:诸葛亮《兵要》:各依本营
12、拍例:《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抚尺:清·苞《狱杂记》:薄暮管键
三、形容词其主要意思:
1、身、位低例:《史记》:吾羞忍
2、幼例:(幼;尊卑)
3、序或间例:《孙·谋攻》:同欲:《史记·屈原贾列传》:道齐桓再:《史记·魏公列传》:自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