盎这个字怎么解释
蛊,音同古,相传是一种人工培养而成的毒虫。传说放蛊是我国古代遗传下来的神秘巫术 在湖南湘西曾经闹得非常厉害,谈蛊色变。文人学士交相传述,笔之翰籍,也俨然以为有其事;一部分的医药家,也以其为真,记下一些治蛊之法。
古书中解释
蛊,病名。①泛指由虫毒结聚,络脉瘀滞而致胀满、积块的疾患。《赤水玄珠·虫蛊》:“蛊以三虫为首。”“彼蛊证者,中实有物,积聚已久,湿热生虫。”《证治汇补》卷六:“胀满既久,气血结聚不能释散,俗名曰蛊。”参见虫臌条。②少腹热痛,溺白浊的病证。《素问·玉机真藏论》:“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③指房事过度成疾。见《左传·昭公元年》:“晋候求医于秦,秦伯使医和视之,曰,疾不可为也,是谓近蛊。”“何谓蛊?对曰,淫溺惑乱之所生也。在《周易》,妇惑男,风落山谓之蛊。”④古代用毒虫所制的一种毒药。《诸病源候论·蛊毒候》:“多取虫蛇之类,以器皿盛贮,任其自相啖食,唯有一物独在者,即谓之为蛊,便能变惑,随逐酒食,为人患祸。”
蛊惑 gǔhuo
例:蛊惑人心[demagogic] 使人心意迷惑而滥求租税,糜费产业,蛊惑士女。--刘勰《灭惑论》蛊:古代传说可以害人的毒虫。--《新华字典》
名词
(会意。从虫,从皿。本义: 人肚子里的寄生虫)
同 本 义 [parasite]
蛊,腹中虫也。——《说文》
掌除毒蛊。——《周礼·秋官·庶氏》
又如:蛊慝(蛊虫引起的祸害);蛊证(腹内生虫的病);蛊毒(蛊虫之毒)
毒虫。传说取百虫于皿中,使互相蚕食,最后所剩的一虫为蛊 [the most poisonous insects who survive after fighting each other]。如:蛊虿(毒虫)
神智惑乱的疾病 [demagogic disease]。如:蛊疾(心志惑乱的疾病。多指被女性所迷惑而言)
传说中一种人工培育的毒虫 [cultured insect]
江南数郡有畜蛊者,主人行之以杀人,行食饮中,人不觉也。——《舆地志》
又如:蛊蛊(传说人工培育的蛊虫);蛊主(传说饲养蛊虫的人)
指与诅咒、祈祷鬼神等迷信有关的事 [superstition]。如:蛊气(施行诅咒术的邪气);蛊祝(用邪术诅咒害人);蛊师(迷信职业者。利用符咒等邪术为人安排吉凶祸福的人);蛊杀(蛊术杀害)
谷类中蛀虫所化的蛾 [grain moth]
谷之飞,亦为蛊。——《左传·昭公六年》
又如:蛊蛊(粮食中蛀虫所化的蛾)
指淫邪之事 [lascivious and depraved matter]
关其门户,用止狂蛊。——《太玄经》
一种腹部臌胀的疾病 [tympanites due to parastic infestation]。如:蛊膈(腹胀不思饮食的病);蛊胀(即臌胀病)
通“故”( gù)。故事,旧事,旧业 [story]
乃命五史以书五帝之蛊事。——《尚书大传》
〈动〉
诱惑;迷乱 [seduce;demagogic]
楚令尹子元欲蛊 文夫人。——《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孔某(指孔丘)盛容脩饰以蛊世。——《墨子·非儒下》
糜费产业,蛊惑士女。——南朝梁· 刘勰《灭惑论》
又如:蛊丧(惑乱丧失);蛊溺(惑乱沉迷);蛊伪(蛊惑诈伪);蛊诱(迷惑引诱)
用符咒之术毒害人 [injure dangerously by charms]
因诬言欲作蛊道祝诅,以菟为厌胜之术。——《后汉书·清何王庆传》
又如:蛊毒(毒害。用毒药害人,使人不自知);蛊道(指巫蛊咒诅之术)
〈形〉
通“痼”( gù)。疾病久治难愈 [chronic]
晋胥克有蛊疾,郤缺为政。——《左传·宣公八年》
古代的一种盆,腹大口小。
盛(shèng ),充盈:春意~然。诗意~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