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字的详细介绍。
天
(汉语汉字)
编辑
天,汉语名词,最初指空间,与地相对,后引申为天空、太空。详见《道德经》“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此处,天即空间;“天长”即“空间极其辽阔”。
中华关于对天的最早解释,在《简易道德经》(又称《简易经》)有所记载:“常言天,齐究何也?昊曰:无题,未知天也,空空旷旷亦天。”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天”,是一个脑袋被着重画出的小人,本义为“ 头”,后引申为“天”(因为两者都是至高无上的)。[1]
历史由来
天字骨刻文演变:
多姿多彩的天空(34张)
引自:丁再献、丁蕾《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十九章第二节,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版。由来: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天”,是一个脑袋被着重画出的小人,本义为“头”,后引申为“天”(因为两者都是至高无上的)。“头”的意思很早就消失了,但我们仍能从一个词中找到它的影子,那便是“刑天”,它的意思就是被砍掉头。
说文解字
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
【卷一】【一部】天
顚也。至高无上,从一大。他前切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顚也。此以同部曡韵为训也。凡门闻也,戸护也,尾微也,发拔也皆此例。凡言元始也,天顚也,丕大也,吏治人者也皆於六书为转注而微有差别。元始可互言之。天顚不可倒言之。葢求义则转移皆是。举物则定名难假。然其为训诂则一也。顚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偁。始者,女之初也。以为凡起之偁。然则天亦可为凡顚之偁。臣於君,子於父,妻於夫,民於食皆曰天是也。至高无上。从一大。至高无上。是其大无有二也。故从一大。於六书为意。凡意合二字以成语。如一大,人言,止戈皆是。他前切。十二部。
词典解释:
在地面以上的高空:~空。~际。~罡(北斗星)。~渊(上天和深渊,喻差别大)。~马行空(喻气势豪放,不受拘束)。
在上面:~头(书页上面的空白)。
气候:~气。~冷。
季节,时节:冬~。
日,一昼夜,或专指昼间:今~。
指神仙或他们所住的地方:~上。~宫。
自然界:~堑。~时。~籁(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鸟声、流水声)。
〔~干(gān)〕古代用来记日或年的字,有“天干”和“地支”两类,天干共十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亦称“十干”。
自然的、生成的:~然。~性。~职(应尽的职责)。~才(a.卓绝的创造力、想象力,突出的聪明智慧;b.有这种才能的人)。~伦之乐。
天空
相关记载
《丑集下》《大字部》 ·天 ·康熙笔画:4 ·部外笔画:1
〔古文〕兲《唐韵》《正韵》他前切《集韵》《韵会》他年切,腆平声。《说文》顚也。至高在上,从一大也。《白虎通》鎭也,居高理下,为物鎭也。《易·说卦》乾为天。《礼·礼运》天秉阳,垂日星。荀子曰:天无实形,地之上至虚者皆天也。邵子曰:自然之外别无天。《程子遗书》天之苍苍,岂是天之形。视下亦复如是。《张子正蒙》天左旋,处其中者顺之,少迟则反右矣。《朱子·语类》离骚有九天之说,诸家妄解云有九天。据某观之,只是九重。盖天运行有许多重数,裏面重数较软,在外则渐硬,想到第九重成硬壳相似,那裏转得愈紧矣。按天形如卵白。细察卵白,其中之絪縕融密处确有七重,第八重白膜稍硬,最後九重便成硬壳。可见朱子体象造化之妙。今西洋历说,天一层缓似一层,此七政退旋,所以有迟速也。
又星名。《尔雅·释天》天,根氐也。《周语》天根见而水涸。
又古帝号。葛天氏,见《疏仡纪》。 又神名。《山海经》形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乃以乳为目,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形一作。《陶潜诗》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或作兽名,非。
又地名。《蜀地志》蜀卭僰山後四野,无晴日,曰漏天。《杜甫诗》地近漏天终岁雨。
又山名。《九州要记》凉州古武城有天山,黄帝受金液神丹于此。一曰在伊州。《注》天山,卽祁连山。 又天,乐名。钧天广乐,见《史记·赵世家》。
又署名。《唐六典》内阁惟秘书阁,宏壮曰木天。今翰林院称木天署。
又景天,草名。《陶弘景曰》以盆盛,置屋上,辟火灾。 又髡。《易·暌》其人天且劓。
又姓。汉长社令天高。见《姓苑》。○按先韵,古与眞文通,故天字皆从铁因反。考之经史皆然,惟《易》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与庚靑通耳。《正字通》谓,至尊莫如天,天以下又莫如君父,字音必不可僭易攺叶,所论颇正大。武后所造天字,似篆文天。[2]
字义
1.是指人类生存范围(地球)以外的空间(天空),宇宙空间。
天(6张)
~空。~际。~罡(北斗星),~渊(上天和深渊,喻差别大),~马行空(喻气势豪放,不受拘束)。
2. 位置在顶部的或上面的:~头(书页上面的空白)。
3. 气候:~气。~冷。
4. 季节,时节:冬~。
5. 日,一昼夜,或专指白天:今~。
6. 指神仙或他们所住的地方:~上。~宫。~庭。
7. 自然界:~堑,~时,~籁(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鸟声、流水声)。
8. 自然的、生成的:~然。~性。~职(应尽的职责)。~才(a.卓绝的创造力、想象力,突出的聪明智慧;b.有这种才能的人),~伦之乐。[3]
9.一天的某一段时间:五更天。
10.《易经》中“乾”卦的对应物象。
11. 指传说中生活在天庭的有神力的人。
详细
〈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2. 同本义 [Top]
甲骨文
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说文解字注》
3. 又如:天灵(人或其他动物的头顶骨);天灵盖(头顶骨)。
4. 古代的墨刑。在额头上刺字的刑罚 [Tatto in front]
天,刑名。剠凿其额曰天。——《集韵》
5. 《其人天且劓。——《易·睽卦》。虞注:“黥额为天。”
6. 天空 [Sky]
天,至高无上。——东汉·许慎《说文》
天,气也。——《论衡·谈天》
形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神话四则·形天》
《金文》
天似穹庐。——《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
天苍苍。
接天莲叶无穷碧。—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仰视天。——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7. 又如:天澄澄(天色澄清的样子);天色(天空色);天宇(天空);天日(天空与太阳);天角(天之一隅);天盘(天际);天弩(天空;天空高远)。
8.天帝,上天。古人以天为万物主宰者。 [Heaven]
休祲降于天。——《战国策·魏策》
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书·商书》
天下所启。——《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天赐也。
天其或者将逮诸。
天将兴之,谁能废之。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史记·项羽本纪》
天将降大任。——《孟子·告子下》
篆体
天以卿二人赞孤也。——《资治通鉴》
9. 又如:天可怜见(上天救助,老天保佑);天庖(天帝的庖厨);天马(神马;骏马的美称);天丁(天兵);天功(天的职任;天然形成的工巧);天打雷劈;天休(天赐福佑);天佑(上天佑助)。
10. 天堂 [Palace]。
11. 如:天居(住在天上);天陛(天宫台阶)。
12. 一昼夜 [Day;Period of timt in a day]。
13. 如:天把(一两天,一天半天);夏天天长夜短;今天;明天。
14. 比人类品质更高尚和能力更强大的存在。 [God]
违天不祥。——《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此乃天也。——《资治通鉴》
15. 又如:天晓得;我的天。
16. 自然所生成的事物 [Nature]
与天不老。——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17. 又如:巧夺天工;天性如此;天衣无缝;文章天成;天演(自然进化);天巧(自然工巧);天式(自然法式);天光(自然的智慧之光);天财(自然财富)。
18. 一年里的特定时候 [Season]。
19. 如:天中节(端午节);夏天;黄梅天。
20. 气象状态 [Weather]
秋天漠漠向昏黑——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天阴雨湿声啾啾——唐· 杜甫《兵车行》
心忧炭贱愿天寒——唐·白居易《卖炭翁》
天阴黑——《资治通鉴·唐纪》。
21. 又如:天风馋(冷风袭人,易使人生病);天变了。
22. 丈夫 [Husband]。
23. 指先天不足 [Defects of male]
此天之所不足也。——《灵枢》
24. 古代指君王 [Emperor]。
公(袁可立)固谓海上去天远,臣子勿欺。——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25. 如:天颜(皇帝之面);天表(天子的仪表);天恩;天邑(帝王之都);天位(天子之位)。
[2-4]
中华文化
编辑
天,中华文化信仰体系的一个核心,狭义仅指与地相对的天;广泛意义上的天,即道、太一、大自然、天然宇宙。
天有神格化、人格化的概念,指最高之神,称为皇天、昊天、 大帝、皇天上帝、昊天上帝等,即道教和民间信仰中的玉皇上帝(玉皇大帝);又称苍天、上天、上苍、老天、老天爷等,如“天意”、“苍天在上”、“老天有眼”、“奉天承运”、“天谴”、“天生我材必有用”、“我的天啊!”、“天啦!”中的“天”。《毛诗传》:“元气昊大,则称昊天。远视苍苍,则称苍天。此则天以苍昊为体,不入星辰之列。”昊天上帝和天相比,具有一定的人格化的意味。郑玄曰:“上帝者,天之别名也”;另一方面,有时又作了区分,如《汉书》记载:“四年春,郊祀高祖以配天,宗祀孝文皇帝以配上帝”,其中又将天和上帝区分开来,上帝地位低于天。以郑玄为代表的神学体系认为上帝为天之别名,总共有六天、六上帝。六天上帝即昊天上帝与五方上帝。昊天上帝( 大帝)为全天之帝;五方天帝各为一方天帝,分别为中央土德黄帝含枢纽、东方木德青帝灵威仰、南方火德赤帝赤熛弩、西方金德白帝白招拒、北方水德玄帝汁光纪。以王肃为代表的宗教系统认为五行人帝可称为上帝,但不可称为天;昊天上帝则可称为天,祭祀昊天上帝即代表祭天。中华文化中单说上帝即指昊天上帝。六上帝中,五行人帝可称为上帝,但不可称为天;昊天上帝则可称为天,祭祀昊天上帝即代表祭天。按《隋书·礼仪》所载:“五时迎气,皆是祭五行之人帝太皞之属,非祭天也。天称皇天,亦称上帝,亦直称帝。五行人帝亦得称上帝,但不得称天。”周朝以后的儒教继承了周以前的中华宗教信仰传统,因而历代祭天延绵不绝。
春秋战国之时,思想进步,人文理性精神勃发,季梁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神为人创,民为神主,则上古神秘观念渐消,“皇天上帝”之概念渐由自然之“天”取代,天为道德民意之化身,这构成了后世中国文化信仰的一个基础,而“敬天祭祖”是中国文化中最基本的信仰要素。
封建文化典籍中关于天的描述
由先秦儒家孔孟荀,及董仲舒,到程朱,陆王,看看中国古人对天的看法与进步,不排除有疏漏、毗槽:
一,《论语》谈起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13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3.24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6.28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7.23 子曰:“天生德于予,恒 其如予何?”
8.19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9.5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9.6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9.12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11.9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12.5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14.35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16.8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17.19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19.25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20.1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 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天基本概念
编辑
中国古代哲学中“天命”说早在殷周时期已流行。从古器物发掘中所见到的甲骨卜辞,彝器铭文,“受命于天”刻辞的不只一次出现,说明早在殷周时期,天命观就已经在人们的头脑里扎根了。
这用《易经》的话来说,叫做“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一。对于这里的命,后人注释道:“命者,人所禀受,若贵贱天寿之属也。
在古人的思想观念中,人们的富贵贫贱、吉凶祸福,以及死生寿夭、穷通得失,乃至科场中举、货殖营利,无一不取决于冥冥之中非人类自身所能把握的一种力量,即命运是也。
命运的观点,在古代源远流长。由夏经商历周,至春秋时,孔子弟子子夏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可见孔门弟子是信奉命运的。孔子进一步指出:“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宋国的桓魑有一次想谋害他,孔子声称:“天生德于予,桓魑其如予何”(同上)!
总之,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生死存亡、富贵贫贱完全与高悬于天的命运有关,绝非尘世碌碌众生的力量所能改变。故孔子又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日》[2])。
儒家祖师爷孔子是位极度信命的老夫子。按理说,孔子是个知识渊博的大儒,对于人类社会有着深刻的认识,怎么就会信起命来呢?原来,他早年风尘仆仆,奔走列国,到处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很想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可是到了后来,当他碰了一鼻子灰以后,才深深地省悟到,命运之神竟是如此这般的厉害,然而这时他已是个五十左右的人了。“五十而知天命”,就是他从不知命到知命这一思想转化过程的最好说明。与此同时,他不仅“知命”,他和他弟子还不遗余力大肆宣扬“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君子属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的思想。这里他的说教是,一个人的生死贫富,都是命里早就注定了的,作为一个君子来说,非得知命不可,否则就够不上做“君子修的资格。正因为君子是“知命”的,所以他能安分守己,服从老天爷的安排,但是小人却不这样,他们不肯听从天命,往往冒险强求,希望有幸,意得个好结果。
当然,看问题也不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孔子袋语》记录孔子的话说:“古圣人君子博学深谋不遇时者众矣,岂独丘(我孔丘)哉!贤不肖者才也,为不为者人也,遇不遇者时也,死生者命也。”这里,他认为贤和不肖是根据才华来划分的,干和不干是人们自己可以把握的,至于机遇好和不好,是时间的问题(既在对的时间遇到错的人;或在错的时间遇到错的人;或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或在错的时间遇到对的人),而是死还是活,那就只得看老天的旨意了。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这种天命思想,又在后来大儒孟子身上得到了新的反映。《孟子·万章》上篇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3]意思就是,没有人叫他干,而他竞干了,这就是天意,没有人叫他来,而他竞来了,就是命运。同时他还举例说明,尧、舜的儿子都不肖,是因为舜、禹为相的时间太长.所以尧、舜的儿子不有天下;禹的儿子启贤能,而禹为相的时间义短,所以启能得到天下。以上这些,都不是人力所为而自为,不是人力所致而自至。从理来说,这属于天意,对人来说,这属于命运。天和命。实在是一致的。在《孟子·尽心上》中,孟子还说:“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又说:“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年n会善不吉亚粤健'下 尺甘;首而而芒.币会十h.坯地环老.非币等待天命,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后者是说,天底下人的吉凶祸福。无一不是命运,只要顺理而行,接着的就是正命。所以懂得命运的人不站立在有倾倒危险的墙壁下面。因此,尽力行道而死的人所受的是天的正命,犯罪而死的人所受的不是天的正命。这里,孟子虽然认为天命的力量无可抗拒,但是不管怎样,我还是应该按照我的仁义而行,不能无缘无故地白白送死。无疑,这对孔子的天命观来说,有着补充的一面。此外,先秦诸子信命的还很多,而以儒家的势力为最大。
命运观经过先秦学者的一阵鼓吹,其时从上到下。从统治者到平民百姓,信命的风气一时很盛。早在殷商时期,当时的统治者们,就已习惯于在每做一件事之前,总要先占卜一下天意如何,是凶是吉?后来,又由于人与天地相应观念的影响,更使得人们普遍认为,整个天下的命运和每个个人的命运,都和天时星象有关。《周礼·春官》记载:“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叙事,以会天位。”“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以观天下之迁,辨其吉凶。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这是说冯相氏和保章氏,是专管岁时星象,并从而窥探命运从而推测人间吉凶祸祸福的一种职官。
命数,这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概念。郭志诚等对数有一段很好的论述:“人为自然界天与地作用的产物,人在天地间生存、运动;宇宙万物都在时间与空间中运动,人、天、地及宇宙万物的运动无一不受着一种数的制约。古人认为,对这种数,人们可以通过卜筮等术数手段,得到神的指点和启示,感知和认识它。”数是宇宙本质现象在度上的规定,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它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它是点和线,也是波和场。它是数字的学问,也是哲学的学问。它是清晰的,也是模糊的。
唐代大儒刘禹锡在《天论》中认为数是事物内部的联系,凡物必有数,由数可以得理,顺乘其势。他说:“水与舟,二物也。夫物之合并,必有数存乎其问焉。数存,然后势形乎其间焉……今夫苍苍然者,一受其形于高大,而不能自还于卑小;一乘其气于动用,而不能自休于俄倾。又恶能逃乎数而越乎势邪?”又云:“吾非斯人之徒也。大凡人乎数者,由小而推大必合,由人而推天亦合。以理揆之,万物一贯也。”可见,数是考察事物的着眼点,通过数的分析,可以知道事物的发展趋势。
在孔子的学说中,还保存有“天命”的观点。孔子‘五十而知天命’中,知道了乐天知命,才被称为君子。夫子到五十岁明白这个道理,一切通达了。
[ tiān ]
释义:1.在地面以上的高空
2.在上面
3.气候
4.季节,时节
5.日,一昼夜
组词:天下 天上 每天 天气 昨天 夏天
造句:1.他手工一天做的笨活没有机器半个小时做的好。
2.学习上想一步登天是行不通的。
3.北方冬季的温度与南方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4. 王老师很喜欢这群天真无邪的孩子。
5.看见我一天天进步,爸爸妈妈都很高兴。
“天”字是汉字中的非常重要的基本字,它代表着天空、上帝、自然、宇宙等概念。下面是“天”字的详细介绍:笔画结构:天字是由4个笔画组成,结构非常简单明了,突出了它的刚正、威严和高贵的特点。字形含义:天字整体呈长方形,上方有一条横线,下方为两个竖直的撇,像是上下两个大括号包围着一条直线。这条直线代表阳性,而上方的横线代表着天空的广阔;下方的两个竖直撇象征着有所依托和根基,同时保持着平衡和稳定。整体结构稳重、刚健、端正、大方,寓意着天道自然,高高在上、殊胜无比。字义内涵:天字代表着宇宙、天空、自然的力量、神明、至高无上的存在。在古代,天字最初是指天空和天气。落霞、暴雨、雷电霹雳、圆月皎洁、星光点点,都是天生的奇观,以天化物,以天喻物,在天地大气之间,形成了宏大的自然景观。因此,“天”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更深刻地揭示了中国文化中的宇宙观念和哲学思想。字义象征:天字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词汇之一,代表了神圣、至高、自然、人类的命运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指的是君主的权限,例如“天子”就是指皇帝,“天下”则是指整个世界,“天命”代表着上天赋予的使命和任务等。同时,“天”也是中国人民对大自然的崇敬和神秘感的表现,大自然中的生命力、神秘力量被视为天的化身,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总的来说,“天”字不仅在古代,而且在现代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代表了人类对自然、宇宙、上帝的尊敬和敬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和哲学思想。
“天”是汉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含义是指上方的广袤空间,与“地”、“人”相对。下面是“天”字的详细介绍。1. 汉字结构:天字是由三个基本笔画组成的,上面是“一”字,下面是两个“日”字。2. 基本意义:天字最初的含义是指指天空、宇宙空间及其中的自然景观。其次,也可以表示神、上天、上帝、天堂等概念。3. 释义:在中国古代哲学和宗教中,天被视为自然界的最高存在,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天被看作君王的象征,有“天下”、“天子”等称号,意味着权力无限。4. 用法:“天”字应用广泛,常用于诗歌、文学、艺术、宗教、传统文化等领域。在中,也常用“天”表示气候变化、天气预报等。5. 引申义:天拓展到引申义,比如出现“形天”、“理天”等概念。此外,“天”还有“犯天妒”、“曲直如天”、“好大喜功如蚍蜉撼树”、“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等俗话成语。总之,“天”是中国汉字中的重要之一,其地位与“地”、“人”齐名。它不仅具有基本的自然意义,还充满了哲学性、超自然的神秘主义、政治性等多重特征,是具有丰富内涵的汉字。
“天”字是汉字中最为常见的字之一,它象征着天空、天气、自然、宇宙等。该字的基本构成是一条横线代表地平线,上面几条竖线表示垂直于地平线的自然物体、时间的变化和方向,下面的一点表示大地。在汉字的文化传统中,“天”字既代表着自然界的万物,又代表着宗教信仰中的至高神明,是无数文人墨客骚人雅士热衷创作的文化题材。《诗经》中有“天作之合,地助之成”的说法,意味天地之间的和谐与配合;《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则是引申出“天命自强”的文化内涵,强调了个人的自我奋斗、自强不息的重要性。此外,“天”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被赋予了一些神秘而神圣的象征含义。例如,在古代天文学中,“天”字代表着天穹、天体和天时,是人们探究宇宙性质的重要标志;在道家哲学中,“天”字是自然阴阳、五行、气息等复杂变化规律的源泉和本体,具有超然的精神境界;在佛教中,“天”字则破除了生死界限,成为超度众生的慈悲圣地。总体而言,“天”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和基石,它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和深邃哲学思想。
“天”是汉字,意为天空、自然界最高层或上帝在佛教、道教和基督教中的称呼。该字由两个部分组成:“大”和“一”,寓意自然界中的大气、云雾、太阳、星辰等天象,也象征万物之上的至高者。在中国文化中,“天”具有极高的地位,被视为人类所不能及的至高存在。在传统宗教和哲学中,天被视为宇宙最高的存在,自然规律的源头和宇宙世界的总设计师。 在古代中国文化中,人们常用“天”来形容自然现象,如日月星辰、云霞雷电、风雨雪霜等。此外,“天”也被用来描述皇权和帝王的权威,例如“天子”、“天命”等。在现代汉语中,“天”常用来表示天空和气象现象,例如“蓝天白云”、“阴天下雨”等。同时,“天”也常用来表示时间,例如“今天”、“明天”等。总之,“天”是充满深意和含义的汉字,不仅是物理概念,更是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代表着人们对自然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崇敬和敬畏。
一横一竖一撇一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