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即是有 有即是空 怎么理解
空即是有,有既是空可以理解是在这个基础上佛法中这句话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原是要使我们了解万事本无其永恒的体现,一切皆将坏散,教我们不要对万物起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结果有些人谈空却又恋空,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同样是执取而不放。
恋空的人弃绝一切以求一个空字,最后还是有一个“空”的意念无法除去。殊不知万事万物本空,弃与不弃都是空的,有弃绝的念头便已不空,爱空的念头已是“有”了。说明了有和空是不相碍而相同的。执着于有的人不明白“有即是空”,执着于空的人也不明白“空即是有”。
万事皆有因果,不要太过执着于空与有,才能做的真正的空既是有,有既是空。
从本源上说:
色、空从本源上说,是一体的。色是空性“因缘和合”而产生或幻化而出,一切色都是通过一定的“因缘和合”而从空性中产生或幻化出来,也就是说,色是空性在一定因缘条件下的表征或表象或表相。色来自空,一切色都有空性,而空性则是色的本源或本质。
一切色都可以回归其本性,也就是回归到空性。当色(或有情众生)回归到空性或本源,也就是成佛了。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空即是色,色既是空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此句出自于《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在中国流行最广泛的佛经.据说这是观音菩萨和舍利佛的一段对话.在佛学界,对心经的评价是很高的.认为心经是佛经的总括,读懂了心经,读佛经就入门了.
佛法中这句话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原是要使我们了解万事本无其永恒的体现,一切皆将坏散,教我们不要对万物起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结果有些人谈空却又恋空,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同样是执取而不放。恋空的人弃绝一切以求一个空字,最后还是有一个“空”的意念无法除去。殊不知万事万物本空,弃与不弃都是空的,有弃绝的念头便已不空,爱空的念头已是“有”了。说明了色和空是不相碍而相同的。执着于色的人不明白“色即是空”,执着于空的人也不明白“空即是色”。
还有句话曰“耽静反为静缚”,不知大家听过没。也是同样的道理。静并不是教人躲到安静的地方,不听不想,那样等于用一个静字将自己束缚住,动弹不得,又有什么好呢?真正的静是心静而非形静,是在最忙碌的时候,仍能保持一种静的心境,不被外物牵动得心烦气躁。我很欣赏这句话,同时也在参悟此种心境。觉得在尘嚣之中保持着心的静境,岂不比那些寂静中虚度时日,或是身在寂静心不寂静的人更有意韵吗?
‘色'是指有形质的一切万物。此万物为因缘所生,并非本来实有,因此其当体是空。此谓之‘色即是空'。
五蕴
指色、受、想、行、识。
空即是色
指人间之物质、身体本系空无实体,而由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故称空即是色;四大若离散,则复归空无,故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并非析色见空,而系体达色之当体即空之故,空者亦非意味断灭,即有即空方是真空。此真空既为有,故必不异于有,以空即是有,而说空即是色。
指真空不异于色法,空的当体即是色。
可以理解为:以物质为表象的世界其实质是空无所有的,而所谓"空无所有"是依心起解的。
所以色即是空--相对人的认识的表象世界是空的,而空的表现形式是依附于心(例:人)的认识的--空即是色。
《般 若 心 经》
唐玄奘法师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声、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捶,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
有个杯子,我们看不到杯子本身(自性),只看到颜色,颜色是主观感觉,是头脑的产物,是妄想。
换句心经的话,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与色一样、相等、0=0、空=空。
再举个例子 ,对于一个先天盲人来说,不知道什么是颜色,他没有这个概念。你和他说你现在看到的颜色是一遍黑色,但他没法理解什么是看到、什么是颜色,颜色这个概念不在他的意识范围内,他无法理解,他的世界只有声香味触(无色),有如夏虫无冬。
这个“空”只是强名为空(道可道非常道),这个字本意已经超脱了五蕴的范畴,我们只能以否定的表达来描述,不是五蕴、不是眼耳鼻舌身意、不是色声香味触法、不是你能了解的一切,“空”掉你所了知的一切认知,见诸相非相才是真实。
空才是实相(有),这个有不是正常人类所了解的有,如果这么理解也行。
对正常人说有就是没有,会怎么样呢?
最简单的俗语就是什么呀没有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