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字八法的步骤是什么
历来书法家认为,永字为众字之纲领,戈汉溪《八法通解》中说:“凡学必有要,若网在纲,有条不紊。‘永’字者,众字之纲领也,识乎此则千万字是矣。”相传王羲之“用心十五年,始工一水字”,可见真正能精熟这八种基本笔法,实在是一件并不容易做好的事。
在“永字八法”中,按永字的书写顺序,第一笔为点,古人称之为“侧”,即取其侧势。起笔时以尖锋入纸,略驻,再向右下方按笔,而后把笔尖运到点的中心,再将笔腹略向右靠,然后再把笔尖运至点的右下方尽处,但此时笔尖还不可离纸,最后再将笔尖运回中央速提离纸,点成,务使背圆腹平。背圆腹平则墨、精形美,自然饱满有力。如果收笔要露锋,可将笔尖之锋从点的腹部由中央急速而出,使抽出之锋对下一笔起笔入纸处。做到顾盼精神,并能上下或左右有所应接。就如姜夔《续书谱》中说:“点者,字之眉目,全藉顾盼精神,有向有背,随字异形。”如果笔尖触纸一按即起就提笔离纸,其点必然墨不精、形不佳,视觉浮燥,面目狼籍。右军曾说:“每作一点,皆悬管掉之,令其锋开,自然劲健矣。”唐太宗《笔法诀》中说:“为点必收,贵紧而重。”古人在论点时还说,其势如“高峰坠石”,如“大石当衢”,似“利钻镂金”。可见“点”法要重,笔力要劲利、沉着、深入,所以完成一点,从起笔到收笔的全过程,其书写速度必然很慢,不慢则达不到上述效果,当然点画形态可以各异,但其实质必然相同,因此,凡“点”书写速度一定都是很慢很慢的。
第二笔为横,古人称之谓“勒”。意思是犹如勒马收缰,有欲行不行,意有所顾,强仰力制,愈收愈紧的意思。故写横画时,不宜顺笔平过而信马由缰。行笔太快就会滑,则意思浅薄。唐太宗《笔法诀》中说:“为画如勒,贵涩而迟”,指的就是这个意思。滑则快,涩必迟。后汉蔡邕《九势》中说:“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沈尹默先生是这样解说的:“涩的动作,并非停滞不前。而是使毫行墨要留得住……是审慎地用力推进,而不是无阻碍的”。再从造形看,“横如千里层云”,“变起伏于锋秒”,横画线条要跌宕舒展。柳宗元《八法诵》中说:“勒常患平”,过于平直则易刻板,要使横画富有变化,写快必滑,滑则必平。因此,横画的正确书写速度不能快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行进,是相对较慢的。
第三笔为竖,古人称之谓“努”,“努”含有用力的意思。努字古通作弩,一是竖画造形如弓弩之弯曲,二是竖画有力如弓弩张开之饱满,所谓弓开满月,蓄势而强劲。柳宗元《八法诵》中说:“努过直而力败”,颜真卿《八法颂》中说;“努弯环而势曲”。唐太宗《笔法诀》中说:“为竖必努,贵战而雄……努不宜直,直则失力”。说明竖画造形不宜过直,而是于曲中见直,方有劲健之势。蔡邕在《九势》中说:“横鳞、竖勒之规。”这里的竖勒,把竖画等同于横勒一样来理解。沈尹默先生说:“鳞就是鱼的鳞甲,鳞是具有依次相叠着而平生的形状,平而实际不平。勒的行动就象勒马缰绳那样,是在不断地放的过程中而时时加以收紧的作用”。在这里竖画写法类同子横,横画是勒用涩势,竖勒也是勒,也用涩势,再则努如“弓开满月”是慢慢将弓拉开;其间一张一弛更有涩势。所以竖画的书写速度也肯定是慢的,并且不会比横快,因为竖画比横画粗,聚墨也多。
第四笔为钩,在八法中称为“趯”,(趯,读音为tì;“趯也叫作挑”-沈尹默语),含有跳跃的意思。在出钩之前,须蓄势蹲锋,而后得势而出,把力量聚于锋尖。出锋速度要快,就象踢足球一样,先把脚向后弯曲,然后粹然向前用力对球踢去,峻快利落。若稍作犹豫,疾势尽夫,水渗墨滞,力疲势软,其画必败。颜真卿在《八法颂》中说:“趯峻快如锥”,柳宗元《八法诵》:“趯宜存而势生”,唐太宗《笔法诀》:“趯须存其笔锋,得势而出”。毫无疑问,钩笔的写法其速度一定是峻快如飞了。
第五笔为右向挑,是为仰画,八法中称为“策”,有鞭策之意,就是如以鞭策马,用力在“策本”即发笔,得力在“策末”即收锋。书写时先用点法,或用横画起笔也可,当慢,而后轻提而行,顺势而出,空中暗收。柳宗元在《八法诵》中说:“策,仰收而暗揭”。唐太宗《笔法诀》中说:“策者,仰策仰收”是也。其实“策”属右向挑,其形如右尖横画,左粗而右细,墨色左润而右淡,未处带飞白,如是者其笔画书写速度当比横快,并在行进之中无涩势,《永字八法评说》认为:“策笔仰锋趯”,说明策与趯相近,两者行笔都比较快。但我认为由于策和趯在形态上有所不同,策形长,趯形短,故策真正书写速度属稍快,但比趯要慢。
第六笔为撇,形稍长可称为长撇,在八法中谓之“掠”,形容犹如飞燕掠檐而下,又峻快而有斜出之势。对于撇笔,情况相对复杂,比如短撇、直撇、长撇形态不同,实际应用时,线条指向角度也不尽相同,所以书写时速度也相对有所不同,而相同者俱为“左出而锋轻”。如果与下尖竖作比较,只要将下尖竖向左作斜写即可。不同的是撇笔之形须微曲而力均,把力送到撇尖,但出锋之时须峻快,不能滞墨。如果撇笔长,且行笔方向角度较竖接近,则行笔速度相对慢,如果撇笔短且行笔方向角度较平,则行笔速度相对快。但不论何种撇,他们出锋的速度一定是快的。颜真卿说:“掠仿佛以宜肥”,唐太宗说:“为撇必掠,贵险而劲,掠须笔锋左出而利”。蔡邕说:“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
第七笔为左向挑,在八法中称为“啄”,如鸟之啄食,形容用笔短促,锐而且速,峻快利落的意思。如果把“啄”称为短撇,其实也无尚不可。但比较之下有所区别,就行笔方向而言可谓之撇,就行笔速度而言说挑则更为贴切。柳宗元在“八法诵”中说:“啄怆皇而疾掩,”颜真卿《八法颂》中说,“啄,腾凌而速进”。唐太宗《笔法诀》:“啄须卧笔而疾罨”。康有为《广艺舟双辑》:“啄之必峻”。可见“啄”笔之书写速度当快。再则,啄笔书后之形其出锋处必为枯笔,如果出锋不枯而淡且锐,则与撇之出锋相同,其书写速度也当属快。
第八笔为掠,在八法中称为磔。书写时起笔可类同于横画,先反折向右上,再折向右下方写成平捺,起笔后直接反折向右下,可写成直捺。行笔时须缓而渐重,一波而三折,至折角处,为该笔最粗处,稍作驻后会出一棱角,再提按并用,边行边调锋,将笔锋调到位,迅速出锋,空中作收,捺笔自然饱满有力。捺笔书写速度较为复杂,须“一波而三折”。从落笔始至一折处,因稍短可略快,至棱角处二折,因稍长须缓行速度慢,从棱角处至出锋前的调锋行笔时也不能快,但当出锋时与掠、啄、趯一样,速度迅疾一提即收。蔡邕在《九势》中说:“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把磔与啄、趯相题并论,等同看待,所以捺笔出锋迅疾,绝不亚于啄和趯的出锋。
给分让我完成任务吧,祝你好运!
具体步骤:
笔画一 侧
笔锋着纸后向右,慢慢加重力道下压再慢慢上收转向,回笔藏锋视情形改变其角度。
笔画二 勒
笔锋触纸向右下压再横画而慢慢收起,作一横向笔画。
笔画三 努
为一直向笔画,以直笔之法作开头,竖笔慢慢向下写,向左微偏作一曲度后返回,其笔画不宜直,否则无力。
笔画四 趯
当竖直笔画完后,趁其势顿笔再向左上偏,一出即收笔向上。
笔画五 策
笔锋触纸向右压再转右上斜画而慢慢收起,要点是需轻抬而进。
笔画六 掠
向左下的笔画,必须快而准,取之中的险劲为要节,出锋需乾净俐落,利而不墬.
笔画七 啄
又称短撇,为一向左下之笔画,如同鸟啄树般的力道和气势。
笔画八 磔
向左下之笔画,徐徐而有劲,收尾时下压再向右横画而慢慢收起。
以上为永字八法,势中国书法笔画的根基,由练熟此八划后,即可延伸多样笔画,并各得其精神气度。
永字八法其实就是「永」这个字的八个笔画,代表中国书法中笔画的大体的运笔方法,分别是「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八划,以诸宗元所着中国书学浅说一书中解说较为明了。
笔画一 侧
笔锋着纸后向右,慢慢加重力道下压再慢慢上收转向,回笔藏锋视情形改变其角度。
笔画二 勒
笔锋触纸向右下压再横画而慢慢收起,作一横向笔画。
笔画三 努
为一直向笔画,以直笔之法作开头,竖笔慢慢向下写,向左微偏作一曲度后返回,其笔画不宜直,否则无力。
笔画四 趯
当竖直笔画完后,趁其势顿笔再向左上偏,一出即收笔向上。
笔画五 策
笔锋触纸向右压再转右上斜画而慢慢收起,要点是需轻抬而进。
笔画六 掠
向左下的笔画,必须快而准,取之中的险劲为要节,出锋需乾净俐落,利而不墬.
笔画七 啄
又称短撇,为一向左下之笔画,如同鸟啄树般的力道和气势。
笔画八 磔
向左下之笔画,徐徐而有劲,收尾时下压再向右横画而慢慢收起。
以上为永字八法,势中国书法笔画的根基,由练熟此八划后,即可延伸多样笔画,并各得其精神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