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伙的由来
云南伙姓蒙古族2008-10-03 20:11云南境内的蒙古族主要分布地区是通海、西畴、麻栗坡、马关、现山、文山和安宁等县。姓氏分别为“火”、 “伙”、“余”、“马”和其他。其中伙姓计101户,约700人,集中居住在西畴的西洒,麻栗坡的铁厂和八布,马关的都龙,文山县城及其附近。解放前,由于统治当局实行民族压迫政策,云南境内的蒙古族人民也备受欺凌,历尽艰辛,甚至不敢如实表达自己的民族成份,只好改称汉族。解放后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普照祖国大地,全国各少数民族都享有民族平等权,国家尊重少数民族成员正确表达本人民族成份的自由。云南境内的蒙古族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帮助下,终于恢复了自己的民族成份,伙姓蒙古人,自然也不例外。
滇南的伙姓,是蒙古族中的一姓。1984年,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恢复州内l01户伙性由汉族改为蒙古人的民族成份。消息传来,男女老少,无不欢天喜地,额手称庆。
根据文山州西瞬县和砚山县许多伙姓蒙古人墓碑碑文和这两县县志上的记载,伙性蒙古人的祖先不是随忽必烈和几良合台大军来到云南的。他们进入云南的时间要晚得多,已经是在朱元璋灭亡元朗之底即距离忽必烈和冗良合台征服云南之后一百多年了。
1279 年,即在蒙古兵平定云南之后整整二十六年,忽必烈才灭亡了南宋,建立了元朝,并称帝即位,是为元世祖。当年随忽必烈南征的武将中,有武威郡的虎姓成员,他们原籍蒙古塔滩里(在今青海省)。元朝末电虎姓将领的后裔中,有一个唤虎都松木儿的人,宫至元朝政府中央枢密烷金头居住在南京水西门珠子巷。1368年,朱元璋灭元建立明朝政权后,对元朝旧部大肆清洗,对蒙古族人民则实行报复主义和大汉族主义的压迫政策。虎都帖木儿及其家属幸因其外祖父安某在明朗中央政府做官经他大力保购拾得幸免于祸。虎都帖木儿虽末澄清洗和镇压,甚至还被明朝中央政府留用,但因明朝统治者封建迷信思想作祟,认为虎会吃猪。 “猪”同“朱”同音,重用虎都帖木儿对大明江山不礼,故他在政治上仍受歧视和打面实难以继续在朝中为官。洪武九年(1376年),虎都帖木儿被迫与神保太尉率领大小头目三百系人离开南京,到山西大同周都指挥此任大同前卫总旗及同卫屯种。但他和他的家属,仍然逃脱不了备受歧视和打击的厄运。其后,经安某向皇上多次说情,明廷才下令继续重用虎都帖木儿,但前提是:一、必须效忠朝廷,不得参与元荣残余势力的反朗活办二、从此举家改换姓氏,不得再姓“虎”。虎都帖木儿喜出望儿对大明天子感恩戴德,无论什么前程,都欣然接受了。说到效忠明廷,那么从虎都帖木儿本人到他的后他对朱氏王朝确实是忠心耿耿,尽心尽力。至于改换姓氏,更无问题,经全家反复商议,将“虎”姓改换为“火”姓。虎都粘木儿为了报答外祖父安某多次营救之恩,称全家除姓“火”之外,还姓“安”。这便是今日云南境内伙胜蒙古人也姓安的来由。
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军进军云南。当时滇中统洽者为梁王。出师之前,考虑到交战对方主要是蒙古军。明军不通晓蒙语和不了解蒙古人的习俗,因而考虑重用那些已经真心实意归顺过来的元蒙旧将,让他们充分的发挥招降纳叛、瓦解元军的作用。火都帖木儿正是明廷最理想的人选。是年,朱元琼派傅有德、蓝玉和称英三位将军,率领三十万大军入良并任命火都帖水儿随军到云南。这便是火都帖木儿入该的历史背景。达段史实,文山州麻栗坡等五县伙姓蒙占人的墓碑上,均有极明确的文字记载。另据五县伙姓豢人家涝上载,平定云南之后,明廷鉴于火都帕木儿助讨有功,特任命他为滇南临安卫摄守,其后不久又调往通海任守御,举家便定居通海。洪武十九年(1386年),明廷恢复了火都帖木儿的世袭百户职事。洪武二十三年(140 5年),升授世袭昭信校尉管军千户。永乐六年(1409年),病故于通海任上,伙姓墓碑和家谱上的记乳在西踌和砚山两县的县志上亦有记载。迄今为止,尚未发现在火都帖木儿入滇之前有火姓蒙古人到过云南因此,说火都帖木儿是云南境内伙姓蒙古人的一世祖,是言之成理的。
此后,火姓蒙古人世代都有人在明朝的云南地方政府中做官,官职均世袭。他们都效忠明廷,为明朝统治云南出了大力,其中八世祖火凋鼎于祟帧九年(1636年)战死沙场,得到明廷褒纪遗属受到明廷的从优抚恤。但是到164d年明亡之后,入主中国的清朝统治者,对世代效忠明廷的火姓蒙古人自无好感,火姓蒙古人也不愿仕清。因此,在整个清朝统治二百多年问,火姓蒙古人在政治上再也没有得到过他们在明朝统治时期所得到过的那种殊遇,基本上以务农为业。这从炊姓的家措上,看得很清楚。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第十三世祖火天衙谐弟火成南从通海迁居砚山探柯,将火”字加上人旁,正式变“火”为“伙”。据家语上解称这是为了使自己的姓氏,变得较为文雅。 “伙”姓沿用至今。在变“火”姓为“伙”姓的同时,还为子孙后代排了字辈:“斗、世、文、田、朝.万、心、辅、国、安、邦、定、太、平。”现在的伙姓成员,多为辅、国、安字辈。通海那些没行随火天畅、火成南兄弟徒居砚山的火姓成员,吐代仍住通海火家营一地直至今天。他们一直保留着原来的姓氏“火”,没有改变为“伙”。据了胀现在在南京市也居住着几户火姓蒙古人,当系火都帖木儿的后裔。与通海的火姓蒙古人相文山州的伙姓蒙古人,应是一家。
清光绪末年,十五世祖伙世明率亲人从砚山探柯迁居麻栗坡铁厂和八布一带。其后,他的子孙中的一些人又从这一带徒居西畴西洒。民国年间,一些伙姓成员又从上述地方分别迁居马关的都龙和文山县城。这就是今日文山州的五个县内都用伙姓蒙古人的原因。这些史实在伙姓家谱中,记载详细。
据了解,伙姓人口分布情况是:麻栗坡铁厂、关告,38户、241人;麻栗坡那登,2户,1 3人;西畴西洒48户, 391人;马关都龙7户,36人,文山县城及其附近5户,1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