涎和唾有什么区别
涎为肾之液,出于舌下金津,玉液两穴。古代导引有很多要搅动舌根,使津液满口,徐徐咽下,主要就是通过饮肾之液,达到强健或炼化的目的。
唾为脾之液,对食物的消化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如果胃火上炎,或饮酒之后,阳明热盛,则消耗津液。所以就会出现口干口臭的情况。
1、产生脏器不同
肾主藏精,精气化生为唾;脾主运化,运话水谷水液为涎。
2、浓稠不同
涎与唾同为口津,俗称:“口水”,是唾液中质地较为清稀者。脾的经脉连舌本散舌下,涎为津液上溢于口而化生,故脾在液为涎。唾是唾液中质地较稠厚者。肾的经脉上挟舌根通舌下,唾为肾精所化,故肾在液为唾。
3、作用不同
涎是保护和清洁口腔,湿润和溶解食物,使之易于吞咽和消化作业。 唾具有溶解食物,以利吞咽和保护滋润口腔的作用。
相关词语解释:
1、涎缕[ xián lǚ ]
吐丝。
2、涎濊[ xián huì ]
口中涎唾多。
3、涎漫[ xián màn ]
广阔无涯貌。
4、涎滴[ xián dī ]
唾液。
5、涎水[ xián shuǐ ]
〈方〉口水
涎为脾之液,唾为肾之液。涎质地清稀,唾质地稠厚。
肾主藏精,精气化生为唾;脾主运化,运话水谷水液为涎。涎是五液之一,与唾同为口津,俗称:“口水”,是唾液中质地较为清稀者。脾的经脉连舌本散舌下,涎为津液上溢于口而化生,故脾在液为涎。涎是保护和清洁口腔,湿润和溶解食物,使之易于吞咽和消化作业。所谓脾在液为涎是指人体涎液主要由脾气所主管。唾是唾液中质地较稠厚者。肾的经脉上挟舌根通舌下,唾为肾精所化,故肾在液为唾。唾具有溶解食物,以利吞咽和保护滋润口腔的作用。
我们中药老师的解释是:你饿的时候,想吃的的时候流的比较稠的是涎,平时正常情况下的口水,比较清稀,就是唾。
唾的读音太像人唾唾沫的声音了,从口,这可能是造字者本意。
涎,流口水,又引申为贪。
又《素问》,脾为涎,肾为唾。
太深奥了,不懂,我只知道都叫口水
都是哈喇子
对
1、古人称“唾”“涎”为口津,均属五液,口津只有唾和涎这两种。
2、现代“唾”的意思是“口腔里的消化液”;“涎”的意思是“唾沫,口水”,基本是同属概念。
3、中医把汗、涕、泪、涎、唾五种分泌物或排泄物称之为五液。五液由五脏所化生,即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
4、涎为口津,唾液中较清稀的称作涎。涎具有保护清洁口腔和帮助消化的作用。在进食时涎分泌较多,可湿润和溶解食物,使之易于吞咽和消化。
涎为脾之液,脾胃正常则津足,口中和,不燥不渴,食而知味;脾胃虚寒则冷涎上涌,口淡泛恶;胃火炽盛则涎少口燥;脾胃湿热或内有虫积,中风或癫痫发作,多有口角流涎。
5、唾为口津,即唾液。唾液中较稠者为唾。唾液除了具有湿润与溶解食物,使之易于吞咽,以及清洁和保护口腔的作用外,还有滋养肾精之功:因唾为肾精所化,多唾或久唾。则易耗肾精,所以气功家常吞咽津唾以养肾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