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中,焉是什么意思
“焉”字常见于文言文。基本解释:
1、与介词“于”加代词“是”相当。例如:心不在焉、不复出焉。
2、 乃,才:必知乱之所自起。例如: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3、文言疑问词,怎么,哪儿。例如:且焉置土石?
4、文言文实义词,在那里,在其中。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 文言助词。例如:又何戚焉。
扩展资料: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几乎是家喻户晓,出自于《论语·述而》。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白话意思是:孔子说:“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2、其中三是虚数,极言很多。三、六、九、百、十、千都一样。此句中泛指多个人。焉:是兼词“于之”的意思,翻译为“在其中”。翻译:“几个爱好相同的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焉
焉,在这里是兼词,兼有介词“于”和代词“此”的功能,相当于“于此”、或“于是”。
出焉:直译“出于此”,即“从……(这里)出”。例如:“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漳水从这个地方流出,一直向东流入黄河。再如:“琢磨璞玉,美玉出焉;琢磨君子,圣贤出焉”——美玉从“琢磨璞玉”中出;圣贤从“琢磨君子”中出。
“焉”字常见于文言文。基本解释:
1、与介词“于”加代词“是”相当。例如:心不在焉、不复出焉。
2、 乃,才:必知乱之所自起。例如: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3、文言疑问词,怎么,哪儿。例如:且焉置土石?
4、文言文实义词,在那里,在其中。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5、 文言助词。例如:又何戚焉。
扩展资料: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几乎是家喻户晓,出自于《论语·述而》。原文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白话意思是:孔子说:“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2、其中三是虚数,极言很多。三、六、九、百、十、千都一样。此句中泛指多个人。焉:是兼词“于之”的意思,翻译为“在其中”。翻译:“几个爱好相同的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这是我在网上找的资料,一共8种,应该算是比较全面的了,是按照 字音、词性、解释、例句。的顺序来排列的。焉 字大多数时候是做语气助词用的。建议多看文言文故事,看得多了,自然就有很好的语感了,碰到这一类的字就很容易懂了。希望帮到你哦!
yān
①相当于“之”,可译作“它”、“他”等。《捕蛇者说》:“以俟夫观风者得~。”
②表示疑问,相当于“何”,可译作“怎么”、“哪里”。《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置土石?”
③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
④多用于反问,相当于“怎么”。《十则》:“后生可畏,~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⑤用于句末,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了”、“呢”,常可不译。《毛遂自荐》:“此百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
⑥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呢”。《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
⑦用于句中,表示语气舒缓、停顿。《望洋兴叹》:“于是~河伯欣然自喜。”《序》:“又或有记载而语~不详。”
⑧词缀,用于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的样子”;在动词前可译作“……地”。《阿房宫赋》:“盘盘~,囷囷~,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黄生借书说》:“必虑人逼取,而惴惴~摩玩之不已。”
也在文言文中不译。也可以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判断、表陈述或解释、表语气停顿;也还可以用于句末,表判断、感叹等。
:我都是用不着了吧,我
语气助词 用于疑问
不喜欢嘘嘘回复vd
哪里?
如何?
无意!
怎样
如何
那里
。。。呢
焉:
(1)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例: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在其中)
②不复出焉。(焉:从这里。)
(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例:
①且焉置土石?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3)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例: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今其室十无一焉。
(4)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例:
①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②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5)相当于“之”。例:
①谨食之,时而献焉。(焉:它,指蛇。)
②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焉:它,指作者自己所写的这篇文章。)语气助词 用于疑问
.助词:①用在完整的句子后面 ,作语气词,主要表示直陈语气,相当于“了,啊,呢”, 可不译。②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③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2.代词:①疑问代词,用在动词前面,“哪里”; ②指示代词,用在及物动词后面,相当于“之”,可译为“他”、“它”。3.疑问副词,“怎么”、“哪里”。4.兼词:用在非及物动词后面,译为“于之”,兼有介词和代词两种词性
1.<代>相当于“之”,可译作“它”、“他”等。《捕蛇者说》:“以俟夫观风者得焉。”
2.<代>表示疑问,相当于“何”,可译作“怎么”、“哪里”。《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
3.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4.<副>多用于反问,相当于“怎么”。《<论语>十则》:“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5.<助>用于句末,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了”、“呢”,常可不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