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笔顺查询网 田字格笔顺笔画 字帖生成器
汉字笔顺查询网 » 汉字文化 » 汉字知识 » 水牮文化什么意思

水牮文化什么意思

关键词:水牮文化什么意思 来源:汉字笔顺查询 浏览:80次 时间:2019-09-04

牮(jiàn),是用土石挡水的意思。水牮文化就是古代水利文化
如果你想深入了解水牮文化,可以查找江苏南京高淳的水牮
高淳水阳江水牮是目前全国保存的最好的古代水牮,位于高淳区砖墙镇相国圩旁,共有两部分组成,一为“九牮八垱”,二为“鳡鱼嘴分水牮”。“九牮八垱”的作用是固堤护堤,“鳡鱼嘴分水牮”功能为分水。
百度似乎不能发链接,下面我帮你把全文复制过来
关键词:水牮;水利遗产;鱼嘴
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位于南京南部,东临溧阳,西靠当涂,南连郎溪,北接溧水区,素有“江南圣地”的美誉,是名副其实的水乡。
高淳区原有三湖环绕,石臼湖、丹阳湖、固城湖,三湖本为“古丹阳大泽”,另有众多溪河,其中“水阳江流经西部圩区,胥河横贯东西,官溪河连接运粮河通当涂达长江”[1]。胥河贯通青戈江、水阳江和太湖水系,明代东坝增高后,胥河水被截断,不流入太湖,水流转入长江。
水阳江发源于安徽的南部山区,有东津、中津、西津三个支流,以东津与中津在中河口相汇处始称水阳江。水阳江高淳段从水碧桥开始,到费家嘴西北部与运粮河合流,总长约20.4公里,是高淳西部圩区的主要河流。
相国圩是最古老的圩田之一,建于春秋时期。北临永丰圩,南接保胜圩,东连秦仙圩,西临水阳江,处于水阳江流域的下游,受江水冲击较强。高淳先民在此建涂泥防、“九牮八垱”、分水牮、上中下三坝、挡浪埂等抵挡水阳江水冲击。
一、水阳江“九牮八垱”和“鳡鱼嘴分水牮”
牮,是用土石挡水的意思。水牮是高淳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文献鲜有关于水牮的记载。水牮从清 始才见于文献记载,主要集中在江苏和安徽两省的县志中。
(康熙)《当涂县志》卷二:
积土筑成水牮,则水不能撼塔而又能护塔,尤为善[2](卷二)
(乾隆)《江南通志》卷六十六:
桐城知县胡必选修城北河堤……昔人疏浚之法,日募工若干深浚,河行故道,束之使不得他出。鳞修水牮,复为雉堞作干城,无如河[3](卷六十六)。
(同治)《编纂江宁府志》卷四十九之上:
张朝栋,字邦泰,高淳人。事亲孝,善读书,治家以俭。见义勇为,修学宫、造水牮,当襄其事,捐数千金[4](卷四十之九上)。
(光绪)《金陵通传》卷三:
张朝栋,字邦泰,高淳人。当修学宫、造水牮,不惜数千金,同县赵季诜字文蠡,捐田入宗祠,以为考费[5](卷三)。
(民国)《民国高淳县志》:
涂泥坊:抵徽、宣大河之水,为相国圩险要处。本圩业户,于此处甃石为牮垱,以防冲决[6](卷三)。
至河中水牮,原为拦水护堤而设[6](卷二十一)
据文献记载,为杀水势,安徽桐城、当涂,南京高淳,均建有水牮。而安徽境内的水牮规模小,保存状况差,远不如高淳水阳江水牮。高淳水阳江水牮是目前全国保存得最好的古代水牮,于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发现,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水阳江水牮位于高淳区砖墙镇相国圩旁,共由两部分组成,一为“九牮八垱”,二为“鳡鱼嘴分水牮”。“九牮八垱”的作用是固堤护堤,“鳡鱼嘴分水牮”功能为分水。
“九牮八垱”,从水碧桥开始至大花滩,共有9座水牮,8座“垱”。用石块构建的为“水牮”。用土构造的为“垱”。第一座水牮叫头水牮,保存状况最好,其后为二水牮、三水牮、四水牮……九水牮,每牮之间相距约150~200米,规模逐渐小于头水牮,九牮中用长方形条石筑成的有头水牮……四水牮及分水牮。其它用不规整的石块构建。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水阳江头水牮(濮阳康京摄)
八垱因圩堤逐渐增高,已经被圩堤掩埋,难以辨认。
头水牮,是几个固堤水牮中保存状况比较好的,平面呈圆筒形,总高约10米,水面露出部分高约2.5米,纵横直径长16.5米,外壁采用长0.82米、宽0.32米、厚0.16米不等的青石块构筑。用木头作梅花桩为地基,每根木头之间距离约为20厘米,再填土、乱石块、草等,地基上用石块平铺一层,再用条石以石灰拌糯米汁,以两竖一平的手法砌筑外围,中间填土。
鳡鱼嘴分水牮用青条石筑,全长约71米,高10多米,宽14米,枯水季水面显露3~4米。两侧用块石筑成竖壁,石壁宽0.75米,上游头部分水牮呈倒“V”形,外壁为防止来往船只撞击,用突出的13块条石护身。分水牮作用是将上游江水分为二股,一股由水阳江下泄,一股为圩内村落通航灌溉。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九水牮(濮阳康京摄)
二、《重修相国圩局暨重修水牮碑记》
《重修相国圩局暨重修水牮碑记》立于水阳江相国圩,青石质,长方形。
碑文如下:
自来讲农田者,必以水利为当务之急,而山农泽农之间,其于水之或利或不利则又攸关焉。盖山农之于水利,在蓄之,使不外泄;而泽农之于水,既忧澎胀于内,又虑冲刷于外。凡外水驱势倾泻者则防之,尤为□□此。我圩涂泥坊所以有九牮八礑之设,而更驻局於兹,以便随时筹防也。乃者自民廿六“七七事变”以后,我圩局所废于敌伪,而涂泥坊□□水牮,又因年久失修之故,龟坼□圮。今幸抗战八年,胜利属我,我相国圩委会诸君子他务未遑,汲汲以圩局不建,来此服务者无以庇风雨,水牮不彻底重修,无以杀水势,而谋全圩磐石之安。遂决议鸠工庀材,同时并举,使废者兴,圮者整焉。是役也,自经始迄落成,为时仅三阅月,赀稻虽近七百担,十之九为工料之代价,工不虚耗,款不空糜,劳民伤财之诮,诸君子可以免矣!所虑者,民国辛未大水,大江南北圩尽崩溃,独我相国为岿然之灵光,圩之人咸以为得天独厚,于圩工或玩愒视之。讵知韩非有言,“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盖每中于所忽。愿诸君子安不忘危,于春筑夏护诸事,宜勉尽职责,为芸众先路之导,俾我圩永永受水之利,不至蒙水之害,斯真所谓得天独厚者矣。是为记。
姚渡六 人 尤笏谨撰
相国圩务委员会委员 史长乐 葛英立张贻程 李先悟 徐谦隆 刘维熙 周谟定周贻仕 卞熙积 陈冕南 卞钟凎 葛国春
总圩长 卞涌佑 李遵福 葛英云 刘际盛
主任委员 万国春书丹 石工合肥□其富手镌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岁次丁亥孟秋月 谷旦合圩同立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重修相国圩局暨重修水牮碑记 (濮阳康京摄)
此碑记载了重修相国圩及水牮的始末,是研究水牮和相国圩的重要资料。水牮位于相国圩的涂泥坊,《高淳县志》:“涂泥坊:抵徽、宣大河之水,为相国圩险要处。本圩业户,于此处甃石为牮垱,以防冲决。”[6](卷三)关于涂泥坊,还有个传说,以往屡建不成,后有一仙人经过此地,用手涂泥而建成,故称涂泥坊,又称“涂泥防”,指堤防。水牮的重修历时三月之久,用尽稻谷七百担,工程巨大。相国圩为春秋所筑,距今已有两千多年,民国辛未大水,大江南北的圩堤都崩溃,只有相国圩岿然不动,素有“铁相国”之称,而相国圩之所以多年屹立不倒,与水牮有着重要的关系。水牮对于杀水势,护圩堤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尽管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和物力,村民仍然需要通过修水牮来固堤,使之不受水患之害。圩局,是管理圩堤的重要机构。明清时期,圩局的最高领导称为圩长或者圩董,平时主管“养堤护堤”,检查并督促一些民约乡规的实施情况,汛期还需负责防汛排涝工程经费的分摊以及组织调度等。民国时,增加了管理和营造防浪林带、挡浪埂的事务。圩局这个机构一直延续至今,现在高淳每个圩都设有圩局,由圩局主任,副主任及办事员组成,负责管理泵站排水等事务。跟古代相比,圩局不仅职能简化,圩局领导的选任也有很大的改变:宋代的由朝廷直接派官管理圩务,而明清时期的圩长或圩董是由乡绅来担任,现在圩局主任则由镇里快退休的老领导担任。
水牮鲜见于文献记载,这块碑是现唯一详细记载水牮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珍贵的研究价值。
三、水阳江鳡鱼嘴水牮与都江堰鱼嘴对比
水阳江鳡鱼嘴水牮与都江堰鱼嘴相比,名不见经传,却有异曲同工之妙。水阳江鳡鱼嘴分水牮的功能与鱼嘴功能相似,都起到了分水的作用,都江堰鱼嘴是将岷江水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灌溉,外江排洪。高淳鳡鱼嘴分水牮的作用是将水阳江的水一分为二,一为灌溉水,为相国圩内村镇所用,二入水阳江,泄洪排洪。
据文献记载,都江堰鱼嘴是用竹笼装石块堆砌而成,“用竹编长笼,自一二丈至三四丈不等,中将碎石填实,垒筑成堤。面盖押二笆,每块长二丈,阔一丈五尺,用白夹竹百根,每根银一厘六毫,编工银一钱二分。竹笼折长三丈,径一尺八寸,用白夹竹四十根。”[7](卷九三一)元明时期,更是用铁柱巩固鱼嘴。
水阳江鳡鱼嘴分水牮是以木头做梅花桩为地基,每根木头之间距离约为20厘米,再填土、乱石块、草等,地基上用石块平铺一层,再用条石以石灰拌糯米汁,以两竖一平的手法砌筑外围,中间填土。外壁为防止来往船只撞击,用突出的13块条石护身。
都江堰鱼嘴前端扁平入水,水阳江鳡鱼嘴分水牮前后是在同一水平面。都江堰鱼嘴长30多米,水阳江鳡鱼嘴水牮长约71米。
鳡鱼嘴水牮的规模不小于都江堰鱼嘴,甚至长度更大于都江堰的鱼嘴,二者功能相似,笔者认为鳡鱼嘴水牮可与都江堰鱼嘴相媲美。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鳡鱼嘴分水牮(濮阳康京摄)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鳡鱼嘴分水牮地基(濮阳康京摄)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鳡鱼嘴分水牮护身石(濮阳康京摄)
四、高淳水阳江水牮群的意义
水阳江水牮的始建年代未有明确记载,但相国圩建于春秋时期,《高淳县志》有明确记载:“相国圩内田四万八千亩,周四十里。春秋时吴筑固城为濑渚邑,因筑是圩附于城,为吴之沃土。后吴丞相钟有宠于君,因以是圩赐之,故名。”[6](卷三P63)《高淳县志》中关于水牮的记载是寥寥数语。《高淳县志》:“涂泥坊:抵徽、宣大河之水,为相国圩险要处。本圩业户,于此处甃石为牮垱,以防冲决。”[6](卷三P57)
虽现水牮的建造方式为明代手法,但相国圩乃春秋时期建造,堤防的建筑起源于战国。《汉书·沟洫志》“盖堤防之作,近起战国,雍防百川,各以自利……河从河内北至黎阳为石堤,激使东,抵东郡平刚;又为石堤,使西北抵黎阳、观下;又为石堤,使东北;抵东郡津北;又为石堤,使西北;抵魏郡昭阳,又为石堤,激使东北。百余里间,河再西三东,迫厄如此,不得安息。”[8](卷二十九)为抵徽、宣大河之水,战国时期涂泥防也应建成。因此,笔者推测,水阳江水牮始建于战国,历朝历代不断地修葺,以护堤固圩,致使相国圩经历两千余年仍然固若金汤,屹立不倒。
水阳江水牮群是国内保存状况最好的水牮,也是难得一见的古代水利遗产群,可与都江堰鱼嘴相媲美,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改造自然的能力。其对于研究古代水利文化遗产、古代水利技术和古代圩田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了高淳区文保所马永山、濮阳康京等领导的悉心指导,并承赐照片,在此由衷地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高淳县水利志编纂委员会.高淳县水利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2](康熙)祝元敏.当涂县志[M].康熙三十四年刻本.
[3](乾隆)黄之隽.江南通志[M].乾隆元年刻本.
[4](同治)汪士铎.续纂江宁府志[M].同治十三年刻本.
[5](光绪)陈作霖.金陵通传[M].光绪三十年刻本.
[6](民国)民国高淳县志[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5.
[7](清)托津.钦定大清会典事例[M]台北:台北文海出版社,1988.
[8](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原载:《农业考古》 2018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