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是什么
诗:诗是一种最普遍的艺术,如阳光一般洒落在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我们的祖先——原始人类对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如风、电、雷、雨等无法理解,于是 统统把这一切归于神明。出于敬畏,原始人类唱歌跳舞地对神明唱出颂歌,表达了人们的期望——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等等。这便是诗的起源。
它源于宗教。还有一种形式,起源于劳动。原始人一面劳动,一面发出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以忘却劳动带来暂时的痛苦和振奋精神,协调动作。渐渐这种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声,发展成为模仿劳动本身的声音和表达劳动者本身感情诗歌。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诗是韵文,从劳动时发生的;小说是散文,从休息时发生的。”所以我们说,诗是普遍的艺术,是一种最为古老的文学艺术样式。
诗最本质的特征是抒情美。无论是小说、散文、戏剧、最优美之处,无不闪现出诗的光环来。因而诗是文学中的文学。在艺术领域中,诗无所不在。诗美是艺术美的普遍因素的最高体现。诗歌的美也不时出现在非文学艺术的领域中,科学著作中的精美片段,甚而在人的生活状态、工作状态中也散发出智慧光彩都有诗的踪影。
诗并不是只在诗里,而且抒情美是一切文学样式和艺术类型的共同质素。所以,诗是一种普遍的艺术,甚至是超过艺术疆界的艺术。
中外历代诗论对诗的本质有两种很著名人的界说:一是“诗如画”,二是“诗父音乐同质”。这两种界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一定的合理性,因而当时影响较大。但是事实上,这两种界定法却缺乏科学性。
词:词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乐府诗。它的严格的格律和在形式上的种种特点,都是由音乐的要求而规定的。词和诗在形式上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点:
(1)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如《菩萨蛮》、《水调歌头》、《沁园春》等,称为词调。词调表明这首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并不就是题目。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并且各不相同。
2)一首词大都分为数片,以分两片的为最多。一片即是音乐已经唱完了一遍。每首词分成数片,就是由几段音乐合成完整的一曲。
(3)押韵的位置各个词调都有它一定的格式。诗基本上是偶句押韵的,词的韵位则是依据曲度,即音乐上停顿决定的。每个词调的音乐节奏不同,韵位也就不同。
(4)句式长短不一。诗也有长短句,但以五、七言为基本句式,近体诗还不允许有长短句。词则大量地使用长短句,这是为了更能切合乐调的曲度。
(5)字声配合严密。词的字声组织变化很多,有些词调还须分辨四声和阴阳。作词要审音用字,以文字的声调来配合乐谱的声调,以求协律和好听。
词是按照乐谱填作的,所以,作词先要选择词调。《词源》卷下附杨守斋(缵)《作词五要》,说作词之要有五:“第一要择腔。腔不韵则勿作,如《塞翁吟》之衰飒,《帝台春》之不顺,《隔浦莲》之寄煞,《斗百花》之无味是也。”每个腔调都表现一定的声情。作词择调,主要就是选择声情与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相切合的腔调,使声词相从,取得声情与文情一致。这样的词才可仿到声文并茂。——这是填词择调必须首先注意的。否则望文生义,就会出现形式与内容乖离的毛病,甚至南辕北辙,闹出笑话。例如,《贺新郎》,是表达慷慨激昂的思想感情的。与“燕尔新婚”风马牛不相及。如果一见“新郎”二字,就当作庆贺新婚的词调,加以滥用也就错了。又如《寿楼春》,也不能因为其中有一个“寿”字,就认为是用以祝寿的词调,实际上恰恰相反,它的腔调是悲哀的。南宋词人史达祖,曾用以填制哀悼之词。
曲:盛于元。元曲分杂剧、散曲。散曲又有套数。曲的宫调出于隋唐燕乐,共二十八宫调.每一宫调都有不同曲牌。套数则由两支以上周一宫调的不同曲牌联缀而成。
1、民间性。元曲是人民群众的戏曲,与圣殿神曲、宫廷诗剧不同,它是市民和农人的艺术;
2、广泛性。元曲题材极为广泛,绝不局限于朝政权位、贵胄家事之类,涉及士农工商,妇幼老弱各种人间生活。
3、深刻性。元曲反映各种社会矛盾深刻而直白,不以人情世态掩盖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
4、典型性。元曲塑造的人物形象,多样而复杂,既是现实生活的典型,又有人间普遍的理想;
5、曲折性。元曲有大悲剧,也有大喜剧,悲与喜相互转换、涵融,追求团圆结局;
6、艺术性。元曲以唱、做、念、打等艺术硬功将歌、话、舞、斗紧密结合,虚拟与实演相生,形态与神理兼备。
1、诗
诗是一种文学体裁,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现象来高度集中的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在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
诗是普遍的艺术,是一种最为古老的文学艺术样式。它源于宗教。还有一种形式,起源于劳动。
2、词
一种诗的别体,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词子、曲词、乐章、琴趣、诗余等,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3、曲
一种韵文形式,盛行于元代,又称元曲。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但也有相同之处。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因此,散曲,剧曲又称之为乐府。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
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扩展资料:
诗、词、曲的句法特点及联系:
一、在句法及修辞上。
1、诗:四句或八句(排律10 句以上,古风多双数句),每句字数相同,措辞严谨;
2、词:各诗句长短不一,语言较典雅;
3、曲:各诗句长短不一,语言较通俗。
二、在艺术手法中,赋、比、兴,都是诗、词、曲最基本的运用手法。
1、赋:既赋陈、铺陈、排比,就是将一连串内容紧密相关的事物景观、人物形态、主观行为等, 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法或写作章法。
2、比:即比喻,是为了让描述的对象更加生动具体和特征显明, 便于读者联想和想象。
3、兴:即以物寓志,以景寄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观古人诗词,兴起者运用较为普通,兴结者不多见,而兴起兴结者,在一首诗中,尤为少见。
三、诗词曲的不同体式, 就如人们不同的服饰, 以适应不同季节和审美的需要。
今人对于诗词曲的好恶及应用文风,乃属个人偏爱。其实,三者之间不同的特色体现在题材、意境、风格、手法、形式等诸方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 (文学体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词(文学体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曲(字形字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元曲 (文艺形式)
诗:诗是一种最普遍的艺术,如阳光一般洒落在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我们的祖先——原始人类对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如风、电、雷、雨等无法理解,于是 统统把这一切归于神明。出于敬畏,原始人类唱歌跳舞地对神明唱出颂歌,表达了人们的期望——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等等。这便是诗的起源。
它源于宗教。还有一种形式,起源于劳动。原始人一面劳动,一面发出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以忘却劳动带来暂时的痛苦和振奋精神,协调动作。渐渐这种单纯而有节奏的呼叫声,发展成为模仿劳动本身的声音和表达劳动者本身感情诗歌。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诗是韵文,从劳动时发生的;小说是散文,从休息时发生的。”所以我们说,诗是普遍的艺术,是一种最为古老的文学艺术样式。
诗最本质的特征是抒情美。无论是小说、散文、戏剧、最优美之处,无不闪现出诗的光环来。因而诗是文学中的文学。在艺术领域中,诗无所不在。诗美是艺术美的普遍因素的最高体现。诗歌的美也不时出现在非文学艺术的领域中,科学著作中的精美片段,甚而在人的生活状态、工作状态中也散发出智慧光彩都有诗的踪影。
诗并不是只在诗里,而且抒情美是一切文学样式和艺术类型的共同质素。所以,诗是一种普遍的艺术,甚至是超过艺术疆界的艺术。
中外历代诗论对诗的本质有两种很著名人的界说:一是“诗如画”,二是“诗父音乐同质”。这两种界定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一定的合理性,因而当时影响较大。但是事实上,这两种界定法却缺乏科学性。
词:词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乐府诗。它的严格的格律和在形式上的种种特点,都是由音乐的要求而规定的。词和诗在形式上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点:
(1)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如《菩萨蛮》、《水调歌头》、《沁园春》等,称为词调。词调表明这首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并不就是题目。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并且各不相同。
2)一首词大都分为数片,以分两片的为最多。一片即是音乐已经唱完了一遍。每首词分成数片,就是由几段音乐合成完整的一曲。
(3)押韵的位置各个词调都有它一定的格式。诗基本上是偶句押韵的,词的韵位则是依据曲度,即音乐上停顿决定的。每个词调的音乐节奏不同,韵位也就不同。
(4)句式长短不一。诗也有长短句,但以五、七言为基本句式,近体诗还不允许有长短句。词则大量地使用长短句,这是为了更能切合乐调的曲度。
(5)字声配合严密。词的字声组织变化很多,有些词调还须分辨四声和阴阳。作词要审音用字,以文字的声调来配合乐谱的声调,以求协律和好听。
词是按照乐谱填作的,所以,作词先要选择词调。《词源》卷下附杨守斋(缵)《作词五要》,说作词之要有五:“第一要择腔。腔不韵则勿作,如《塞翁吟》之衰飒,《帝台春》之不顺,《隔浦莲》之寄煞,《斗百花》之无味是也。”每个腔调都表现一定的声情。作词择调,主要就是选择声情与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相切合的腔调,使声词相从,取得声情与文情一致。这样的词才可仿到声文并茂。——这是填词择调必须首先注意的。否则望文生义,就会出现形式与内容乖离的毛病,甚至南辕北辙,闹出笑话。例如,《贺新郎》,是表达慷慨激昂的思想感情的。与“燕尔新婚”风马牛不相及。如果一见“新郎”二字,就当作庆贺新婚的词调,加以滥用也就错了。又如《寿楼春》,也不能因为其中有一个“寿”字,就认为是用以祝寿的词调,实际上恰恰相反,它的腔调是悲哀的。南宋词人史达祖,曾用以填制哀悼之词。
曲:盛于元。元曲分杂剧、散曲。散曲又有套数。曲的宫调出于隋唐燕乐,共二十八宫调.每一宫调都有不同曲牌。套数则由两支以上周一宫调的不同曲牌联缀而成。
1、民间性。元曲是人民群众的戏曲,与圣殿神曲、宫廷诗剧不同,它是市民和农人的艺术;
2、广泛性。元曲题材极为广泛,绝不局限于朝政权位、贵胄家事之类,涉及士农工商,妇幼老弱各种人间生活。
3、深刻性。元曲反映各种社会矛盾深刻而直白,不以人情世态掩盖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
4、典型性。元曲塑造的人物形象,多样而复杂,既是现实生活的典型,又有人间普遍的理想;
5、曲折性。元曲有大悲剧,也有大喜剧,悲与喜相互转换、涵融,追求团圆结局;
6、艺术性。元曲以唱、做、念、打等艺术硬功将歌、话、舞、斗紧密结合,虚拟与实演相生,形态与神理兼备。
三者都是精炼文学的一种表达形式,我也打不出那么多字,就挑了篇我看着觉得还算贴切的说明给你.
什么是诗?古今中外,众说纷纭。《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歌咏言。”。晋陆机说:“诗言情而绮靡。”(《文斌》)美国诗人桑塔耶那(1863-1952)说“诗歌是表现感性思想和理性思想的.有韵律的.夸饬文体的议论。”(《诗歌的基础和使命》)。古罗马但丁《论俗语》中说:“诗不是别的,而是写得合乎韵律,讲究修辞的虚构故事。”我国当代美学家宗白华说得简洁而完整。他说:“诗的定义可以说是----用一种美的文字--音律的.绘画的文字表写人的情绪中的意境。”
在中华民族光辉灿烂.多姿多彩的文化宝库中,诗词曲是颗光彩夺目的明珠。诗的起源非常久远。远古歌谣,最初用的是二言短句,形式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演变,到了西周.春秋期间出现的《诗经》,则以四言句式为基础。到了战国时期,出现了骚体《楚辞》,则又以三.四言乃至七.八言不等。跟《诗经》同在先秦时期相映生辉。到了两汉,不论是民间歌谣还是文人创作,基本形式是五言。它为音节的变化及抒情.叙事,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增强了形式美。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继承发展了前人的成就,更加成熟,运用对偶,注重文采。又出现了“四声”.“八病”的规范,为唐诗的发展准备了条件。齐梁时代,以沈约.谢眺为代表的一批上层文人,利用声韵学的研究成果,开始创作新体诗,号称“永明体”,成为近体诗的先声。永明体诗侓是以一个诗联为范围来安排声律的。安排的原则是字声交替。格式有两种: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是平起仄收式。二为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如北魏陆凯的《赠范晔》“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首诗正付合永明体“对律”的要求。两联的声调都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大家注意,它的二.三句不粘,声调重复,缺少声调的变化。这个问题,是在唐代解决的。唐代格律诗为了克服上述缺欠,引入了粘对规则,使诗的句式由永明体的两种衍化为四种,丰富了格律诗的语言形态,形成了承传至今的格律诗。从唐代起,中国古典诗歌都沿着格律的道路向前发展。唐诗之后的宋词.元曲.都是格律诗的一种。所以学术界又把唐代的格律诗称为齐言诗,把词.曲称为非齐言诗或“长短句诗”。
词创始于隋唐,形成于晚唐五代,盛行于两宋。它的产生主要是与音乐有关,当时流行燕乐,根据燕乐依声填词。还有一种是当时流行声诗,依现成诗篇谱曲,也是词的源流之一。文人创作新词,到中晚唐才为多见。宋初词人崇尚典雅,要求细致缠绵。如宴殊.欧阳修的小词就很柔婉。但也有例外,如范仲淹带兵抗击西夏时所作《渔家傲》词,反映边塞生活,颇为苍凉悲壮。词的开拓跌宕,视野广阔,还是到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的作品出现,才有了新的意境。词,尤其长调,字句多,长短不等,适于铺陈,适于歌颂内容更多的事物和更为复杂的感情。
到了元代,又兴起了一种诗歌形式----散曲。它与音乐的关系比词更加密切。初起于民间艺人的演唱,后因文人的创作而兴盛。它与词虽都是按曲调填写,但形式却有新的变化。句式有更多的自由,可以加不少衬字,且不拘平仄,方言土语皆可入曲,直白率真,更可贴近人民生活。明代散曲也出现了许多具有时代气息的作品,笔锋犀利,内容充实,或讽刺时弊,或描绘风俗,或抒亡国之痛。所以,曲具有与诗词不同的特点和优势。
在创作时,是采用诗.词还是散曲,要根据自己要描述的事物的多少.感情的忧乐及颂刺的不同去选体裁。一般地讲,诗,尤其绝句,宜抒一时一事之情;词宜铺陈,可描述较多的事物;曲宜灰谐.讽刺.也可以抒情。诗词讲温柔敦厚,一般不写讥讽内容。也有例外,有些咏物诗,暗含讽刺,但总不如散曲泼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