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一分殊是什么意思
“理一分殊”是中国宋明理学里讲“一理”与“万物”关系的重要命题,源于唐代华严宗和禅宗。华严宗在四法界中讲理法界和事法界时,认为理是全遍,不是分遍。
所谓理一分殊,就是说天地间有一个理,而这个理又能在万事万物之中得以体现,即每个事物中存在自己的一个理。朱熹首先是用“太极”的观点来论述这一思想的。
扩展资料:
发展历程:
明代的罗钦顺改造了朱熹的理一分殊说,认为理只是气之理。世界上的人和物禀气而生,理便是一气变化的理,其理是唯一,所以叫理一;在其“成形之后,其分则殊”,便叫分殊。两者的关系是,理一存在于分殊之中,即存在于千差万别的事物之中,这种认识接触到了一般寓于个别之中的辩证关系。
王夫之揭示朱熹以月印万川喻理一分殊的矛盾,指出“迨其分殊,而理岂复一哉!夫不复一,则成乎殊矣!”认为理一既可分殊,就不再是理一;理既是全遍,就谈不上分殊。王夫之从逻辑矛盾上批判了朱熹,并从本末、大小关系上论述了理一分殊。
他认为,万物之大原惟天地,如由一向万,本大为一,即理一;末小而万,便是分殊。这包含着事物的同一性与差别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同时,由于王夫之把被朱熹颠倒了的理气关系又颠倒过来,使理成为气的理,认为“而气必有理,则理既殊而气亦不同。”从而把理一分殊建立在了唯物论的基础之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理一分殊
总合天地万物的理,只是一个理,分开来,每个事物都各自有一个理。同一本体显现为形形色色的事物,千差万殊的事物的本质又同一。
理一分殊是指只是一个理,分开来,每个事物都各自有一个理。
理一分殊是中国宋明理学讲一理与万物关系的重要命题。源于道家。道家认为"一"在直观上就显示出了与万物之"多"的对应关系。相对于宇宙中"万物的多","一"则是万物的"生成者"和"统一者";。 宋明理学家采纳了道家思想,提出了“理一分殊”的命题。朱熹从本体论角度指出,总合天地万物的理,只是一个理,分开来,每个事物都各自有一个理。
来源于
理一分殊是中国宋明理学讲一理与万物关系的重要命题。源于唐代华严宗和禅宗。宋明理学家采纳了华严宗、禅宗的上述思想,提出了“理一分殊”的命题。朱熹从本体论角度指出,总合天地万物的理,只是一个理,分开来,每个事物都各自有一个理。
“理”统而为一,而其“分”则殊。这里的“一”用如动词;“分”字读去声,作名词用。“殊”是“不同”的意思。
一只小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