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是什么意思
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
可以理解为:子时大睡,午时小憩。
因为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是中午,艳阳高照,而阳气尽则是说深夜子时。阴气尽,反之!
这句话出自《黄帝内经》
文词解释:
人是自然的产物,就该和自然一样,养生要顺四时,不要违背自然规律 ,古人看重“三寒两倒七分饱”的生活理念,而所谓“两倒”,就是指要睡好“子午觉”,子时指晚11 点至凌晨1点,午时指中午11点至下午1点,睡子午觉的原则是“子时大睡,午时小憩”;
子时和午时都是阴阳交替之时,也是人体经气“合阴”与“合阳”的时候,睡好子午觉,有利于人体养阴、养阳;南怀瑾是誉满海内外的禅宗大师和国学大师,每天只睡两个时辰(四个小时),他睡眠甚少,但却精神强健,奥妙之一就是坚持“子午觉”;
解释:
耗散了阳气,出现了疲劳,逐渐使大脑处于抑制状态,就将进入睡眠阶段。阳气盛,是指经过充足的睡眠,疲劳已经消除,大脑由抑制状态转入兴奋状态,人便渐渐从睡梦中醒来。
《灵枢·大惑论》说:“夫卫气者,昼晶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意为卫气日间行于阳分,夜间行于阴分。故卫气行尽阳分而入阴分时人就要睡眠,行尽阴分而入阳分人就从睡梦中醒寤。故《内经》是从卫气的循行来解释人的睡眠的机制,日间卫气由里出表行于阳。故人觉醒;夜间卫气由表入里行于阴分,故人睡眠。
23:00-1:00是中国十二时辰中的子时,子午觉是指子时与午时都应该睡觉,子午觉的原则就是子时大睡,午时小憩。睡好子午觉,对人体健康来说是特别重要的。按照东方养生的观念,睡眠与醒寤是阴阳交替的结果。阴气盛则入眠,阳气旺则醒来,所以《黄帝内经》说:“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寐”。
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是中医典籍《灵柩·大惑论》中解释睡眠机理的两句话。在《灵柩·口问》篇中也指出:“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所谓阳气尽、阴气盛,是指人体在劳动和活动的过程中,耗散了阳气,出现了疲劳,逐渐使大脑处于抑制状态,就将进入睡眠阶段。所谓阴气尽、阳气盛,是指经过充足的睡眠,疲劳已经消除,大脑由抑制状态转入兴奋状态,人便渐渐从睡梦中醒来,再开始新的一天的活动。
古人用朴素的阴阳学说,对人们睡眠的机理解释的惟妙惟肖。我们恰巧可以利用阴阳相互消长、转化的理论指导养生保健。白天尽可能使其阳气盛,多劳动,待机体感到有一定疲劳感以后,以利于夜间阴气盛的时候,大脑有充分的抑制,使人们的睡眠质量提高,为了翌日精力的充沛养足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