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这个姓氏的来历和历史人物?
一、邓姓源于邓国
1.受姓始祖:曼季
《姓氏急救篇注》说:“邓,古国名,本曼姓,其后称邓氏。以国为姓,是为得姓受姓之始。
早在炎黄二帝时,一个以邓 (登)命名的远古部落就已出现在今邓州一带。这一部落的首领邓伯温曾在黄帝时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并跟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到夏朝初年,夏王仲康把其儿子分封到了邓地。
黄帝的子孙本来姓姬。邓姓虽然也属黄帝子孙,但由于该姓源于帝喾的儿子契的系统,所以人们认为邓姓源于子姓。
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曹圉(音语,Yu),曹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报乙,报乙生报丙,报丙生主壬,娶妻名扶都,扶都见白气贯月,感而生天乙,是为成汤。成汤为圣王,创立了商朝。
入商以后,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分封到了邓地,建立邓国。《路史·后纪九》记载:“初,武丁封叔父于河北蔓,曰蔓侯,有曼氏、蔓氏等,优、邓其出也。”《世本》说:高宗武丁“封叔父于河北,是为邓侯,后因氏焉”。
成汤传19世至小乙,小乙之子武丁,是个开拓性的君主,将商朝的版图大大扩展。
武丁占领当今河南省的地区,在汉水、淮河之间分封了很多小侯国。武丁封其叔曼季于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附近,称其地为邓。曼季立国于颍川昭陵之间,国名为邓国。因此,曼季是邓姓的远古始祖。(邓国的地方在今河南省南阳市,秦以后叫邓县,属南阳郡,隋改郡为州,邓县所在的地方叫邓州。)
进入春秋后,郑庄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邓氏女,并积极参与国家政事,表现出较高的见识和才能,展示了邓国丰厚的文化底蕴。《春秋·桓公七年》载:“邓侯吾离来朝。”邓侯到鲁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动,通过访鲁,提高了邓在东周列国中的政治地位。
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国派往邓国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国使者在邓国南境遭到(夏阝)(you)国人袭击,财物被掠,人被诛杀。楚王闻讯大怒,派斗廉率领楚巴联军攻打(夏阝)国。邓国知道后则派了养甥和聃甥率军援助(夏阝)国,爆发了“楚巴与邓之战”,经过三次进退后,楚巴联军采用前后夹击的战术,打败邓国。这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发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战争。
15年后,当楚文王率军借道邓国北上攻打申、吕二国时,作为文王舅舅的邓国侯设宴招待了这位实力强大的外甥。这时,邓国以骓甥、聃甥和养甥为代表的一批大夫,极力主张乘机杀掉楚文王。但邓侯固执己见,不听劝告。结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攻打邓国。邓国最后终于被楚国灭掉。亡国之后的邓侯子孙和邓国百姓为了纪念邓国,便纷纷改姓邓氏。如邓扈乐在周宫廷内任卿士,邓廖为良将于楚,邓季为贤大夫于吴。
邓姓来源:
1,源于曼姓,出自商高宗武丁给叔父曼季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今天湖北襄阳邓城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邓,曼姓,殷时候国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两周时期,邓国是周王朝南方较为重要的诸侯国之一,历经西周、春秋,一直延续了有六百多年,后邓况徙居南阳新野。
递传到曼公第47代孙禹公,禹公中兴汉室,辅佐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因“云台首功”而受封为“云台二十八将之首”。
汉和帝刘肇在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去世,禹公孙女邓绥进入了刘氏东汉王朝权力中心,直至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垂帘听政的皇后。邓氏家族也成了东汉王朝最具权势的外戚家族。
禹公世居新野,而新野在东汉时归南阳郡管辖,邓氏在东汉因禹公“云台首功”、“禹公十三子,后世皆可法”被称为南阳郡邓氏。 自曼季之后,邓国历邓晁侯→邓徽侯→邓庆侯→邓恒侯→邓昆侯→邓忠侯→邓辉侯→邓浩侯→邓煦侯→邓杞侯→邓熹侯→邓怡侯→邓沛侯→邓壁侯→邓淳侯→邓衡侯→邓略侯→邓宣侯→邓尚侯→邓粹侯→邓明侯,计二十二代,经六百余年,连续世袭侯爵,这是邓氏先世的鼎盛时期。
亡国之后的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以国名为姓氏,称邓氏,史称邓氏正宗,亦称曼姓邓氏。
2,汉化改姓为氏。源于蒙古族、满族、哈尼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
历史人物:
商末周初:邓九公:原为殷商三山塘关总兵,曾领兵讨伐过西周,后来因为不满商纣王暴政投靠西周,为西周开国功臣,死后封神青龙星,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邓家门村祖神庙有其画像,被当地邓姓尊为祖神。
战国:邓通:西汉时蜀中以邓氏钱遍天下而闻名,为邓氏家族第四十二世祖。
东汉:邓禹:跟从光武帝刘秀破王匡、刘均等军,名震关西。天下平定,功勋显赫,封高密侯。后绘图云台,居二十八将之首,为邓氏家族的第四十七世祖。
三国:邓芝:邓禹的后裔。蜀国大将军。他为将军二十余年,赏罚分明,善恤卒伍,是历史上著名的清明廉洁的军事将领。为邓氏家族第五十三世祖。
三国:邓艾:曹魏名将,官任镇西大将,率军灭蜀汉,为邓氏家族第五十四世祖。
东晋:邓攸:晋元帝时南迁前后声誉卓著的名臣。
元代:邓牧:自称“三教外人”,表示不列入儒、释、道三教正宗,著有《伯牙琴》《洞霄图志》。
明代:邓子龙:抗倭名将,1598年援朝抗倭,战死釜山南海。
清朝:邓世昌:清末海军名将、爱国将领,在1894年的黄海战役中,率致远舰奋勇作战,全舰官兵壮烈殉国。
清朝:邓廷桢:历任两广总督、闽浙总督,曾率军阻击英舰于厦门,著有《双砚斋诗钞》。
一、邓姓源于邓国
1.受姓始祖:曼季
《姓氏急救篇注》说:“邓,古国名,本曼姓,其后称邓氏。以国为姓,是为得姓受姓之始。
早在炎黄二帝时,一个以邓 (登)命名的远古部落就已出现在今邓州一带。这一部落的首领邓伯温曾在黄帝时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并跟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到夏朝初年,夏王仲康把其儿子分封到了邓地。
黄帝的子孙本来姓姬。邓姓虽然也属黄帝子孙,但由于该姓源于帝喾的儿子契的系统,所以人们认为邓姓源于子姓。
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曹圉(音语,Yu),曹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报乙,报乙生报丙,报丙生主壬,娶妻名扶都,扶都见白气贯月,感而生天乙,是为成汤。成汤为圣王,创立了商朝。
入商以后,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分封到了邓地,建立邓国。《路史·后纪九》记载:“初,武丁封叔父于河北蔓,曰蔓侯,有曼氏、蔓氏等,优、邓其出也。”《世本》说:高宗武丁“封叔父于河北,是为邓侯,后因氏焉”。
成汤传19世至小乙,小乙之子武丁,是个开拓性的君主,将商朝的版图大大扩展。
武丁占领当今河南省的地区,在汉水、淮河之间分封了很多小侯国。武丁封其叔曼季于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附近,称其地为邓。曼季立国于颍川昭陵之间,国名为邓国。因此,曼季是邓姓的远古始祖。(邓国的地方在今河南省南阳市,秦以后叫邓县,属南阳郡,隋改郡为州,邓县所在的地方叫邓州。)
进入春秋后,郑庄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邓氏女,并积极参与国家政事,表现出较高的见识和才能,展示了邓国丰厚的文化底蕴。《春秋·桓公七年》载:“邓侯吾离来朝。”邓侯到鲁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动,通过访鲁,提高了邓在东周列国中的政治地位。
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国派往邓国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国使者在邓国南境遭到(夏阝)(you)国人袭击,财物被掠,人被诛杀。楚王闻讯大怒,派斗廉率领楚巴联军攻打(夏阝)国。邓国知道后则派了养甥和聃甥率军援助(夏阝)国,爆发了“楚巴与邓之战”,经过三次进退后,楚巴联军采用前后夹击的战术,打败邓国。这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发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战争。
15年后,当楚文王率军借道邓国北上攻打申、吕二国时,作为文王舅舅的邓国侯设宴招待了这位实力强大的外甥。这时,邓国以骓甥、聃甥和养甥为代表的一批大夫,极力主张乘机杀掉楚文王。但邓侯固执己见,不听劝告。结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攻打邓国。邓国最后终于被楚国灭掉。亡国
邓氏族人自上古至清,出有众多国君侯爵、丞相大夫,将军总兵、名士文人;君为明君,如邓氏第十九世祖邓侯吾离;将为名将,如邓禹、邓艾、邓羌、邓廷桢、邓世昌;文士或德高善政,如邓通;或通博艺文,如邓石如父子。
邓氏现代历史名人大家较为熟知,邓颖超、邓子恢、邓恩铭、邓宝珊、邓演达、邓中夏……,众多革命先驱为我们树起面面光辉旗帜,至于我们敬仰爱戴的中国 第二代领导人 ,其名字举世瞩目,不仅是邓氏的骄傲,更是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