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用古文怎么表示
意思有很多,先说“坐”的意义和用法:
1、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跟上。如:“项王、项伯东向坐。”(《史记 项羽本纪》)
2、犯罪。 如“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春秋》)
3、株连受罚。如“副有罪,当相坐。”(班固《苏武》)
4、诉讼时在法官面前对质。“晋人使与邾大夫坐。”(《左传 昭公二十三年》)
5、驻守。如“楚人坐其南门。”(《左传 桓公二十三年》)
6、坐等。如“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7、因为,由于。 如“停车坐爱枫林晚。”(杜牧《山行》)
8、即将。如“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柳宗元《早梅》)
9、通“座”,座位的意思。如“置之坐上。”《史记 项羽本纪》
不知道你说的是哪个意思的坐
古文中也用坐。
坐的基本解释:
1、古人双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脚后跟上,这是其本义,后泛指以臀部着物而止息。
例如:席地而坐。
2、乘,搭
例如:坐船。
3、坚守,引申为常驻,不动
例如:“楚人坐其北门。译为楚人坚守在南门。
4、建筑物的位置或背对着某一方向
例如:坐北朝南。
5、把锅、壶等放在火上。
6、物体向后施压力。
7、介词,因,由于,为着
例如: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8、定罪
例如:连坐。
9、瓜果等植物结实
例如:坐瓜。
10、诉讼时在法官面前对质。
例如:《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晋人使与邾大夫坐。译为晋人让他和邾大夫在公堂上对峙。
扩展资料
古人通常采用正坐。即席地而坐,臀部放于脚踝,上身挺直,双手规矩的放于膝上,身体气质端庄,目不斜视,也就是现在日本人的坐姿。这种坐姿初学之时不宜久坐,才不致坐伤筋骨。而至祭祀宴请时,正坐姿势稍有变化,暨臀部离开脚踝,上身挺直,以示庄重。
正坐虽然早已被历史所取代,然其所蕴涵的文化内涵以及独特的气质仍然是有一定意义的。正坐讲究的是心性内涵以及通过坐姿达到一种修身养性,修炼自身气质,内外调合,和气护身,从而达到形神兼备的目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坐
跪坐,古代史没有椅子沙发的
还是坐,如 “项王、项伯东向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