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笔顺查询网 田字格笔顺笔画 字帖生成器
汉字笔顺查询网 » 汉字文化 » 汉字知识 » 词的基本常识

词的基本常识

关键词:词的基本常识 来源:汉字笔顺查询 浏览:129次 时间:2020-11-16

词的基础知识
今天我们主要是简单了解有关词的几个问题
什么是词;词与诗(格律诗)的联系和区别;词的创作手法
一、 什么是词
那么什么是词呢?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为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
词是一种抒情诗体,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乐府诗,是唐宋时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词作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和律诗、曲及唐以前的乐府、古体诗、楚辞、诗三百等,在分类上是处于同一个层面的,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体裁。它始于南北朝的梁代,形成于唐,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而极盛于宋。故俗称 宋词。
虽然,词与近体诗在形式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我们必须清楚一点,我们现在所说的词,首先它也是一种诗体,是形式上有别于近体诗的 一种诗体,因为它所遵循的语言规律,与近体诗具有很大的共性。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词的来源
我们都知道,词是在两宋时最为繁盛,佳作连篇,词界高人辈出,是今人很难超越的。但是,稍微了解一点词学知识的人都知道,词的起源并不是产生于宋朝。
关于词的起源有各种说法:
1、词起源于以《诗经》为代表的远古民歌
2、词起源于《古乐府》
3、词来自近体诗或唐时的绝句
4、词起源于“燕乐”( yàn yuè胡夷里巷小曲)
对此这种种说法并无定论,似乎每个说法都有自己的依据,然而,对于词起源于“燕乐”一说最具说服力。说词是由唐代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的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并以胡乐为主产生了燕乐。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即“长短句”
那么,什么是燕乐呢?
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有解释:“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为燕乐。”简单来说,燕乐就是西域胡夷流传下来的流行小调。

词体的种类,说起来头绪纷繁。采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得出不同的分类结果。本文试从词的章法、结构、押韵形式等角度,对词体种类做一个简单介绍。



一、总述

按照词的章法,词可以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这种分类就像今天一首歌曲有几段歌词一样,不分段的是单调,分两段的是双调,分三段、四段的就是三叠、四叠。

按照词的结构,或者说按照词的均拍,词可以分为令词、近词、慢词。整首词在四均以内的称作令词,六均左右的为近词,八均以上的为慢词。

按照词的押韵形式,词又可分为不换韵和换韵两大类,其中前者可进一步分为平韵、仄韵,后者可进一步分为转韵、错叶、通叶等类型。这种分类又称为格,如平韵格、仄韵格。

此外,过去还有按照字数多少将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的,大概58字以内的称作小令,59至90字的称作中调,91字以上的称作长调。这种按字数进行分类的做法并不十分科学,词谱学家万树就专门批评过,他在《词综·发凡》中写道:“若以少一字为短,多一字为长,必是无理。”故此种分类仅作了解即可,本文不详述。


二、词的章法分类

(一)单调词
单调的词起源最早,唐人单调较多。单调词字数较少,韵脚较密,比较接近民歌和近体诗。常见的如《十六字令》《调笑令》《南歌子》《如梦令》《竹枝》《忆江南》等都是单调词。

(二)双调词
双调词是词体的主要形式,分为前后两段,前段可以称作“上片”、“上阙”,后段可以称作“下片”、“下阙”。按照前后段的结构句法是否相同,双调词可分为不换头和换头两类。

有的双调词前后段结构句法完

词,原本是音乐文学,是为配合乐曲而填写的歌词,所以全称为“曲子词”,简称为“词”。既要按曲子节奏填词,就很难都用整齐的五言、七言来填,因为旋律总有长短快慢。所以除有极少数的例外,一首词中句子总是长短参差的,故词又称“长短句”。词还有“乐府”、“歌曲”、“乐章”等名称,也都可以看出它与音乐的关系,只有较为晚出的“诗余”之称。是忽略了词与音乐之间关系的。所谓“诗余”是将词说成是诗的余绪(贬低词的说法),或以为词是由诗增减字数、改变形式而演化成的。这都是只着眼于诗词语句篇章的异同,而没有考虑音乐对词的产生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而形成的片面看法,因而是不符合实际的。
词除句有长短外,尚有些体裁特点是有别于诗的。首先是每首词都有个词调,也叫“词牌”,它表明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因而也就等于是词在文字上的格律规定。词在初起时,词调往往就是题目,名称与所咏的内容一致;以后继作时,因为内容不同,又另加题目或小序(当然也可以不加),词调便只有曲调与格律的意义了。也有作者在择调时,有意识让同调的名称同时充当题目用,那是另一码事。词调还是词调,不是题目。一个词调,调名往往不止一个如《木兰花》又名《玉楼春》。《蝶恋花》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等,之所以有两名或数名,原因不尽相同,其中一个是本名,其他是别名。别名多的,可多至七八个。一调数名,是较普遍的;反之,也有两调同名的,这就只是个别的了。
词调中有些用字也可一提,带“子”字的,如《采桑子》、《卜算子》等,“子”就是“曲子”的省称。带“令”字的,就是“令曲”或“小令”;一般是字少调短的词,当起于唐代的酒令。带“引”字、“近”字的,则属中调,一般比小令要长而比长调要短(不足一百字)。带“慢”字的,是慢曲子。即慢词,大部分是长调。此外,还有局部改变原词调字数、句式的“摊破”、“减字”、“偷声”,以及增加乐调变化的“犯”等。就不详细介绍了。
每一词调都表达一定的情绪,有悲有喜,有调笑有嗟叹,有婉转有激昂……也有对不同情绪有较大适应性的,这也就是音乐曲调的情绪。曲调即已失传,我们就难以确知,只能从有关记载、当时的代表词作以及词调的句法、用韵等等去了解、分析和揣度了。
其次,词的分片,也是它与诗明显不同处。词除很少数选录是不分段的单片词(称“单调”)外,极大部分都分为两段(称“双调”)。一段叫“一片”,“片”也就是“遍”,是音乐已奏了一遍的意思。乐曲的休止或终结叫“阕”,所以“片”又叫“阕”。双调词通常称第一段为“上片”或“上阕”、第二段为“下片”或“下阕”。上下片的句式,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长调慢词中有少数是分三段,甚至四段的,称“三叠”、“四叠”。“三叠”的词中,又有一种是“双曳头”的,即一叠与二叠字句全同,而比三叠来得短,好像前两叠是第三叠的双头,故名。如周邦彦《瑞龙吟》,便是双曳头,而他的《兰陵王》就不是。四叠词极少,今仅见吴文英《莺啼序》一调,共240字,是最长的词调。片与片虽各成段落,但在作法上上下片的关系也有讲究。下片的起句叫“换头”,在作法上又称“过片”。如张炎《词源·制曲》云:“最是过片,不要断了曲意,须要承上接下。如姜白石《齐天乐》词云'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于过片云‘西窗又吹暗雨’。此则曲之意脉不断矣。”

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词、诗余,是配合燕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
词的形式有以下特点:
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释义】
①语言中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单位:词典|名词|用词不当。②语句;话语:台词|歌词|词不达意。③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句子长短不一:词曲|宋词。
【词汇】 一种语言里所使用的词的总称,如汉语词汇、英语词汇。
〖例句〗要想熟练地掌握一门语言,我们不仅要多读多听多说,还要掌握一定的词汇。

【词】起于五代与唐,流行于宋的一种文学体裁。

文体名,诗歌的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

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

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有的词限定[中]也就是在某些字上可以不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