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笔顺查询网 田字格笔顺笔画 字帖生成器
汉字笔顺查询网 » 汉字文化 » 汉字知识 » 求《听琴图》原文及翻译。

求《听琴图》原文及翻译。

关键词:求《听琴图》原文及翻译。 来源:汉字笔顺查询 浏览:19次 时间:2019-07-15

1、听琴图上的不是宋徽宗写的,是有"六贼"之首蔡京所题的七言绝句;
2、原文:
吟征调商灶下桐
松间疑有入松风
仰窥低审含情客
似听无弦一弄中
其中右上角有宋徽宗赵佶所书瘦金书字体的"听琴图"三字,左下角有他"天下一人"的画押,这样一来,这幅作品就成了他的了。其实这一幅作品是他画院里的画家绘画赵佶本人行乐时的状况。
3、翻译解析:
诗中引用汉代文学家蔡邕的故实,其发现邻家灶下烧饭的桐木,是制作古琴的好材料,并将之制作成焦尾琴的故实。同时,诗中又似乎在提示着琴声的旋律,透过此图将此天籁之音送出画外云霄。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常以音乐比喻政治,有意以身为国君的徽宗所弹的「调」,臣子专心聆听,在君王的主「奏」下,君臣一片「和谐」。在《宋史‧乐志》也有描述:「琴者,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文中对琴律的文化意涵有所解释,琴为乐器之君,琴音具有道德元素,能辅导人的行为。因此,《听琴图》除了反映宫庭内崇尚文人性灵的品味,与肖像画性质的徽宗行乐图外,在宫廷政治文化的角度下,是具有鉴戒的作用。

北宋·宋徽宗《听琴图》原文:
吟徵调商灶下桐,
松间疑有入松风。
仰窥低审含情客,
似听无弦一弄中。
白话释义:我们的古代,礼、乐、诗、赋,也就是一大三小棵的松竹树。或者黄冠缁服,或者纱帽红袍,或者纱帽绿袍,或者蓬头童子,颤颤悠悠声,悉悉索索听,虚虚实实境,不愧是老手,真要“哀家”绰绰有余的想不尽。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听琴图》画中是以宋徽宗为中心,以他“溺信”道教为背景,因此是有迹可循的。这不是一般的人物肖像画,而是有真实的事件为依据。其中有许多有关政治、宫廷、宗教方面的内涵。从画中解读出发,并以《宋史·徽宗本纪》相印证,由此追踪《听琴图》的作年。
其中最突出的记载,就是政和七年(1117年),恰恰也是《听琴图》的创作年代。这一年可以看作宋徽宗也是北宋王朝政治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的标志。
据史书记载:“二月辛未,改天宁万寿观为神霄玉清万寿宫。甲子,会道士二千余人于上清宝篆宫,诏通真先生林灵素,谕以帝君降临事。……乙亥,幸上清宝篆宫,命林灵素讲道经。”“四月庚申,帝讽道策院上章,册己为教主道君皇帝。”
这是徽宗崇信道教,历年活动的一个最高潮,就是“册已为教主道君皇帝”。而《听琴图》中,徽宗本人,穿的是一身道服,正是以“教主道君皇帝”的崇高身份自居。
所以,《听琴图》所描绘的正是宋徽宗在政和七年四月册为“教主道君皇帝”以后,与朝中权臣接见,抚琴论道,暗通心曲的艺术场景。其作年正是在政和七年(1117),徽宗以“教主道君皇帝”的双重崇尊身份的艺术记录和历史纪念。

《听琴图》
作者:北宋 蔡京
吟徵调商灶下桐,松间疑有入松风。
仰窥低审含情客,似听无弦一弄中。
白话释义:邻家灶下烧饭的桐木,是制作古琴的好材料,松间之中似乎有古琴曲《风入松》的声音。俯视暗中察看听琴的人们,似乎大家都心意相通。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听琴图》画中是以宋徽宗为中心,以他“溺信”道教为背景,其中有许多有关政治、宫廷、宗教方面的内涵。政和七年(1117年)是《听琴图》的创作年代。这一年是宋徽宗和北宋王朝政治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的标志。
简介:
《听琴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图绘松下抚琴赏曲的情景。画面正中一枝苍松,枝叶郁茂,凌霄花攀援而上,树旁翠竹数竿。松下抚琴入着道袍,轻拢慢捻,另二人坐于下首恭听,一侧身一仰面,神态恭谨。画上仅用松竹石表示庭院环境,悠扬的琴韵似在松竹间流动,构图凝练平衡。人物神态刻画细致传神,较好地体现出其心理状态。

《听琴图》原文如下:

《听琴图》
作者:北宋 蔡京
吟徵调商灶下桐,松间疑有入松风。
仰窥低审含情客,似听无弦一弄中。

《听琴图》是传为北宋宋徽宗赵佶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工笔画,此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图绘松下抚琴赏曲的情景。画面正中一枝苍松,枝叶郁茂,凌霄花攀援而上,树旁翠竹数竿。松下抚琴人着道袍,轻拢慢捻,另二人坐于下首恭听,一侧身一仰面,神态恭谨。画上仅用松竹石表示庭院环境,悠扬的琴韵似在松竹间流动,构图凝练平衡。人物神态刻画细致传神,较好地体现出其心理状态。
译文
邻家灶下烧饭的桐木,是制作古琴的好材料,松间之中似乎有古琴曲《风入松》的声音。俯视暗中察看听琴的人们,似乎大家都心意相通。
历史背景
《听琴图》画中是以宋徽宗为中心,以他“溺信”道教为背景,因此是有迹可循的。这不是一般的人物肖像画,而是有真实的事件为依据。其中有许多有关政治、宫廷、宗教方面的内涵。从画中解读出发,并以《宋史·徽宗本纪》相印证,由此追踪《听琴图》的作年。其中最突出的记载,就是政和七年(1117年),恰恰也是《听琴图》的创作年代。这一年可以看作宋徽宗也是北宋王朝政治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的标志。
赏析
蔡京在画上的题诗:“吟征调商灶下桐,松间疑有入松风。仰窥低审含情客,似听无弦一弄中。”其中“灶下桐”出自《后汉书·蔡邕传》,蔡邕善鼓琴,时闻灶下桐木燃烧的声音,知为制琴的绝佳木材,乃用余木制成一琴,因尾部有火烧痕迹,故名为“焦尾琴”。“无弦”来自陶渊明抚无弦琴的典故。蔡京题诗借用这两个典故,一方面指出徽宗琴艺高超,另一方面亦暗示听琴者深谙琴音,非寻常俗人。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以音乐比况政治源远流长。孔子以帝舜时韶乐尽善尽美、周武王时音乐尽美而未尽善来评判帝舜、武王朝政治状况的高下,而《史记》亦记载吴国公子季札通过一国仪式用乐来听辨该国的政治概况。在古代,琴被视为乐器之君,能匡正不正的行为。图中徽宗弹琴,自与身份相当。身为君主的徽宗弹琴,臣下专心聆听,君臣一片和谐,也意味着帝王的道德之音被臣下接收而遵行。这就是《听琴图》的深刻政治意蕴了。
作者介绍
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男,字元长,北宋宰相、书法家,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岭(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东宅村)人。先后四次任宰相,任期达17年,四起四落堪称古今第一人。
熙宁三年进士及第,先为地方官,后任中书舍人,改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崇宁元年(1102),为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右相),后又官至太师。兴花石纲之役;改盐法和茶法,铸当十大钱。北宋末,太学生陈东上书,称蔡京为"六贼之首"。宋钦宗即位后,蔡京被贬岭南,途中死于潭州(湖南长沙)。

作者不是蔡京,他是题诗的人

汉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