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字的由来
战国以前专指道德修养和功德很大很高的人,也是最高管理者。秦以后为“皇帝”简称。《庄子·庄帝王》有南海之帝,北海之帝等。商、周天子称王不称帝。公元前288年,齐湣王称东帝,秦昭王称西帝。当时列国均已称王,欲寻一更尊于王之称号,乃借上古大帝之名,用为后世人君之号。《史记》以《五帝本纪》为首篇,所载帝号,实系后人所加。秦始皇以皇帝为君主称号,帝遂为皇帝简称。
中国人说“黄帝子孙”,“龙的传人”,表示大家都是一个祖先的骨肉同胞。司马迁《史记》的首篇《五帝本纪》就说:“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颇项为高阳,帝游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度。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姐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
帝 字的演变
说法一:帝是祭台的样子。
下面是几段木头,扎捆后达成一个台子,用于祭祀,是“褅”的本子。后来绝地天通,祭天的祭祀之礼收于帝王,帝字于是有了指代的含义。(个人倾向于此解释)
说法二:一种复杂的木柄武器。
甲骨文在“木”的中间加一指事符号,表示捆扎;在“木”的上端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固定在木棍前端的刀片利刃。有的甲骨文将指事符号写成(束),强调在木棍上“捆扎”刀刃;同时将“木”字顶端的一横指事符号,写成“辛”状,强调“帝”的“武器”性质。即带利刃的木柄武器。在以竹木为武器的原始部落时代,带刃的武器“帝”威力无比,所向无敌。使用带刃的木制武器的首领叫“帝”
金文、淡化了甲骨文字形中“木”的形象,突出了木棍顶端的“辛” 、(刀锋)的形状。篆文之后有了讹化。
帝,是对人的道德修养达到一个境界之后的称谓。
帝者,德合天地曰帝。即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达到了与天地一样并且和天地贯通且和谐的地步,这个人就称之为帝。而这样的人必然是所有人类中最有智慧和能力的,故而所有人都愿意让他来管理大家的公共生活,引导教化大家,于是所有人推举他为最高管理者。由于后来人们不再重道德,而只重地位,于是“帝”的意义发生变化,由原来代表道德修养境界变为后来的地位象征。这是华夏文化的悲哀。才有了后来的所谓“帝制”说法。
战国以前专指道德修养和功德很大很高的人,也是最高管理者。秦以后为“皇帝”简称。《庄子·庄帝王》有南海之帝,北海之帝等。商、周天子称王不称帝。公元前288年,齐湣王称东帝,秦昭王称西帝。当时列国均已称王,欲寻一更尊于王之称号,乃借上古大帝之名,用为后世人君之号。《史记》以《五帝本纪》为首篇,所载帝号,实系后人所加。秦始皇以皇帝为君主称号,帝遂为皇帝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