妾和妻在地位上有什么区别?
妻子是由夫家的父母之命决定的,而妾则完全是丈夫的喜好决定,家族通常不干涉。因此丈夫对于妾在家庭的一切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常说,一个人只需要对掌握他命运的人物负责,对妻子而言,丈夫不是决定妻子的最重要因素,妻子的地位也不是由丈夫给予的,娶妻休妻都有严格的宗法制度要求,由不得丈夫胡来,因此妻子对于丈夫可以不邀宠,甚至基本不理睬。我们常常看到影视作品里面丈夫对于妻子恨得牙痒痒却又毫无办法就是这个道理,说到底,丈夫不是妻子地位的决定性因素。但妾却不同,妾的一切可以说都是丈夫赐予的,对于妾来说,丈夫就是她在这个家庭的一切,所以小妾对丈夫无一不是使出千般手法,百般讨好,曲意奉承,总之对于妾而言,让丈夫高兴比什么都重要。因为丈夫是决定妾生活好坏,地位高低,甚至生死存亡的最重要的因素。这个绝非夸张,历史上杖毙小妾的大有人在,但杖毙妻子的却寥寥可数。再说,丈夫纳妾本来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愉悦,所以在自己可以自由选择的情况下,当然会选让自己中意的女子为妾了。所以我们常说“妻不如妾”决不是指地位的差距,而是在丈夫心中的宠爱程度。偏爱小妾几乎是一种必然,因为妻不是自己选的,而妾一定是自己中意的。
再来看妾与妻的关系。再强调一次,宠妾压主的事情,如果严格的按照宗法制度和法律的规定,这个妾是可能被杖毙的。因为妻和妾实质上是一种主仆关系。妾压妻就是以下犯上,不仅仅是家庭矛盾的问题,而是奴才冒犯主子的问题,这个在古代伦理中绝对是大事,因而通常情况下只有虚构的影视作品里才能存在。具体来说,妻子是可以和丈夫相提并论的,夫妻是一种配偶伴侣的关系,根据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丈夫是家庭在外部事务中的主事者,妻子就是家庭内部事务的决定人。因此妾的一切妻子都可以插手,因为这些都属于内务问题,是宗法保障的妻子的权力范围,放大了来看,连皇帝宠幸妃子(实质是妾)也必须得到皇后(实质是妻)的许可,这就可想而知妻子在家庭内部事务的话语权有多重了。其实想想道理也很简单,妻子的作用某种程度是维护家族与家族姻亲的纽带,妻子地位的动摇往往是会影响家族外部势利的消长,而妾不过是丈夫的一个玩物,对于家族可有可无,这种地位两者又如何能平等呢。当然这里也要说明一下,这些都是指按照宗法制度的标准,实际上很多男人因为枕头风的关系无视礼法,宠信小妾,冷落妻子也是很正常的。但是妾对妻子却绝不能这种逾制的行为,不仅如此,对于两者之间的具体相处也有明确的规定,如小妾必须每天向妻子请安,妻坐下时,妾只能站着,即使妻赐座,也只能做半边屁股之类的,这里就不累述了。
再说妾家与夫家的关系。我们知道妻家和夫家是一种姻亲关系,这种在古代实际上就是互相依存的关系,所以古代屠灭三族,就是父族,母族和妻族。因而某种程度,妻家和夫家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战略盟友关系。而妾家和夫家完全没有这种关系,正如前面所说,娶妻是一种家族行为,所以娶妻要由家族来决定,而纳妾基本就是出于丈夫个人的好恶来决定,这是一种个人行为,因此家族也不会对此负责,也不会认同与妾的家族有什么联系,所以古代的连坐制度从来不包含妾族的说法就是这个道理。因而夫家是不认妾家这门亲戚的。
最后说说妾和丈夫子女的关系。首先说明的是,妾和丈夫其他女人所生子女之间基本可以认为是没有任何关系,妾没有照顾抚养这些子女的义务,这些子女也没有赡养父亲小妾的责任。两者就是同在一个屋檐下的陌路人。最重要的是妾和自己所生子女的关系,按照宗法制度的要求,这只是血缘上的母子关系,而不是宗法认可的母子关系,宗法上的母子关系是所有子女(无论妾生还是妻生)与丈夫嫡妻之间的关系。任何子女不论是否妾所生都与妾没有宗法意义上的母子关系,这在我们现在看来多少有点不近人情,但是制度就是如此,连皇帝也得遵循,一个不太准确的例子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嘉靖朝大礼仪事件,不能认生身母亲为母亲,这连皇帝都无法改变,可见古代宗法制度的严苛了。
从上面可以看出,妾与妻实在是相差甚远,这就是为什么诸多小妾总想扶正的原因了。这一步如果成功,实在是一步登天。但真实的情况却是很少有妾能够成功上位,这跟我们前面分析妻和妾不同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作用太过相关。大家看大宅门,里面白老七最后娶香秀的时候,杨九红抱怨说自己从来都没有要求扶正就是这个道理,不是不想,而是困难太大。后来这件事也遭到全族人的反对,就是因为这是娶妻,跟家族相关,而纳妾则无所谓。当然也只有七爷这种不受礼法约束的人才能这么荒唐,通常情况下,娶“太太”和娶“姨太太”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妻和妾在地位上有很多区别,简单来说有以下几点:
1、嫁娶
妻,齐也,意为男子的配偶。古代男子的妻子只有一个,叫做正妻,是双方父母做主商定的,需要有媒人、聘礼,接亲时可使用八抬大轿从正门迎进家中,即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明媒正娶”。
妾,主要指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结构中,地位低于妻的,男子在妻以外娶的女子。娶妻需要父母同意,而纳妾则可以不经过父母。
2、子嗣
妻子所生的儿子为嫡子,享受第一继承权。同时,妻还是男子所有孩子的嫡母,无论是否亲生,并且有抚养照顾他们的义务。
妾所生的孩子与妾只有血缘上的母子关系,而没有宗法上的母子关系。妾同时也没有抚养照顾男子其他妻妾的孩子的义务。
3、家庭地位
妻作为一个家庭的女主人,是家庭内部事务的决定人,享受的是主人的待遇,有财产以及下人的支配权,也有照拂整个家庭的义务。娶妻、休妻都有宗法制度的约束,男子不能随意做主。休妻要满足“七出”,即夫妻离婚的七个基本条件,妻子至少需满足一条男子或其家族才能休妻,能使女子最低限度地免于任意被夫家抛弃的命运。
而妾从本质上说还是奴才,是下人,需要侍奉包括妻在内的主人。妾属于丈夫的私有财产,丈夫可以随意处置甚至变卖、处死自己的妾而不受法律制裁。
4、与夫家的连带关系
妻家和夫家是正式的姻亲,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往往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比如夫家犯了罪连坐时,妻家也是要承担犯了罪的后果。
妾家与夫家是没有正式关系的,即夫家不承认妾家亲戚关系。夫家犯罪时,妾家也不会受到牵连。
扩展资料:
除了妻、妾之外,与男子有关系的女子还有其他几种类型的称呼,比如姨娘、陪房、通房等等,但本质来说她们都是男子的妾。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古代还有一种大房、二房的说法,此处的二房却不是“妾”,而是“妻”,宗法上也是承认的。
比如红楼梦中,尤二姐就属于贾琏的二房,也是贾琏的妻子,所以凤姐即使心里恨,表面上也要与她姐妹相称。
男子休妻的标准“七出”包括:
1、不顺父母;
2、无子;
3、淫;
4、妒;
5、有恶疾;
6、口多言;
7、窃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妻(男子的配偶),百度百科-妾
妻是八抬大轿,明媒正娶,只能有一个,相对来说可以与丈夫平起平坐,妻生的儿子是嫡出;妾可以有很多,地位低于妻,妾生的儿子是庶出。
妻,意为男子的配偶。早在周代,“妻”是指庶人配偶或宫中女御。如《礼记·曲礼》记载: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 人曰“妻”。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妇,有嫔,有妻,有妾。[1]
妻还被称为“内助”,意为帮助丈夫处理家庭内部事务的人。“贤内助”成为好妻子的美称。旧时对别人谦称自己妻子为“拙内”、“贱内”。而在官职较高的阶层中对妻子的称呼却反映出等级制度来。如诸侯之妻称“夫人”,在诸侯面前自称“寡小君”,汉代以后王公大臣之妻称夫人,唐、宋、明、清各朝还对高官的母亲或妻子加封,称诰命夫人。
妾,作为名词,指女奴,或旧时男子在妻以外娶的女子。作为动词,谓役使如女奴,或娶为小妻。作为代词,是旧时女子自称的谦词。妾亦为姓氏,见《万姓统谱·叶韵》。[1]
妾主要指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结构中,地位低于妻的,男子在妻以外娶的女子,又称小妻、傍妻、下妻、少妻、庶妻等。在其他东方国家(如东亚、印度、阿拉伯世界)也有或曾有过类似存在。
妻子是由夫家的父母之命决定的,而妾则完全是丈夫的喜好决定,家族通常不干涉.因此丈夫对于妾在家庭的一切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常说,一个人只需要对掌握他命运的人物负责,对妻子而言,丈夫不是决定妻子的最重要因素,妻子的地位也不是由丈夫给予的,娶妻休妻都有严格的宗法制度要求,由不得丈夫胡来,因此妻子对于丈夫可以不邀宠,甚至基本不理睬.常常看到影视作品里面丈夫对于妻子恨得牙痒痒却又毫无办法就是这个道理,说到底,丈夫不是妻子地位的决定性因素.但妾却不同,妾的一切可以说都是丈夫赐予的,对于妾来说,丈夫就是她在这个家庭的一切,所以小妾对丈夫无一不是使出千般手法,百般讨好,曲意奉承,总之对于妾而言,让丈夫高兴比什么都重要.因为丈夫是决定妾生活好坏,地位高低,甚至生死存亡的最重要的因素.这个绝非夸张,历史上杖毙小妾的大有人在,但杖毙妻子的却寥寥可数.再说,丈夫纳妾本来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愉悦,所以在自己可以自由选择的情况下,当然会选让自己中意的女子为妾了.所以常说“妻不如妾”决不是指地位的差距,而是在丈夫心中的宠爱程度.偏爱小妾几乎是一种必然,因为妻不是自己选的,而妾一定是自己中意的.
再来看妾与妻的关系.再强调一次,宠妾压主的事情,如果严格的按照宗法制度和法律的规定,这个妾是可能被杖毙的.因为妻和妾实质上是一种主仆关系.妾压妻就是以下犯上,不仅仅是家庭矛盾的问题,而是奴才冒犯主子的问题,这个在古代伦理中绝对是大事,因而通常情况下只有虚构的影视作品里才能存在.具体来说,妻子是可以和丈夫相提并论的,夫妻是一种配偶伴侣的关系,根据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丈夫是家庭在外部事务中的主事者,妻子就是家庭内部事务的决定人.因此妾的一切妻子都可以插手,因为这些都属于内务问题,是宗法保障的妻子的权力范围,放大了来看,连皇帝宠幸妃子(实质是妾)也必须得到皇后(实质是妻)的许可,这就可想而知妻子在家庭内部事务的话语权有多重了.其实想想道理也很简单,妻子的作用某种程度是维护家族与家族姻亲的纽带,妻子地位的动摇往往是会影响家族外部势利的消长,而妾不过是丈夫的一个玩物,对于家族可有可无,这种地位两者又如何能平等.当然这里也要说明一下,这些都是指按照宗法制度的标准,实际上很多男人因为枕头风的关系无视礼法,宠信小妾,冷落妻子也是很正常的.但是妾对妻子却绝不能这种逾制的行为,不仅如此,对于两者之间的具体相处也有明确的规定,如小妾必须每天向妻子请安,妻坐下时,妾只能站着,即使妻赐座,也只能做半边屁股之类的,这里就不累述了.
再说妾家与夫家的关系.妻家和夫家是一种姻亲关系,这种在古代实际上就是互相依存的关系,所以古代屠灭三族,就是父族,母族和妻族.因而某种程度,妻家和夫家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战略盟友关系.而妾家和夫家完全没有这种关系,正如前面所说,娶妻是一种家族行为,所以娶妻要由家族来决定,而纳妾基本就是出于丈夫个人的好恶来决定,这是一种个人行为,因此家族也不会对此负责,也不会认同与妾的家族有什么联系,所以古代的连坐制度从来不包含妾族的说法就是这个道理.因而夫家是不认妾家这门亲戚的.
最后说说妾和丈夫子女的关系.首先说明的是,妾和丈夫其他女人所生子女之间基本可以认为是没有任何关系,妾没有照顾抚养这些子女的义务,这些子女也没有赡养父亲小妾的责任.两者就是同在一个屋檐下的陌路人.最重要的是妾和自己所生子女的关系,按照宗法制度的要求,这只是血缘上的母子关系,而不是宗法认可的母子关系,宗法上的母子关系是所有子女(无论妾生还是妻生)与丈夫嫡妻之间的关系.任何子女不论是否妾所生都与妾没有宗法意义上的母子关系,这在我们现在看来多少有点不近人情,但是制度就是如此,连皇帝也得遵循,一个不太准确的例子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嘉靖朝大礼仪事件,不能认生身母亲为母亲,这连皇帝都无法改变,可见古代宗法制度的严苛了.
古代施行一夫一妻多妾制(这是最为标准的说法,而并非一夫多妻)。妻为男子的配偶,是家庭中的女主人,而妾地位很低。纠正上面nijiuyi的错误,妾不一定是后娶的,也可以先纳妾,再娶妻。
妻所生的儿子为嫡子,妾所生的孩子为庶子,嫡庶子地位不同。
如果你看看《邹忌讽齐王纳谏》,妻妾对邹忌说话的不同反应她们的身份高低。
妻只有一个,但妾可以有多个。
妻是男子的原配偶,妾是后娶的。
简单的说,按我自己的理解,妻代表情与爱,妾是男人的占有欲,欲望。皇后与妃子也一样。真正的配偶(妻子)是一起共患难走过来的,而妾不是。
妻只有一个,但妾可以有多个。 一夫一妻多妾制
妻是正房 妾只不过是2房
我与徐公谁美?妻子的回答,和妾的回答都一样。但却从邹忌和妻子妾的语气中看出,妻子地位很高,丈夫也是平等的语气对话,与妾的语气则不同。是一种自傲的语气
一分钟看完:古代正妻和小妾的家庭地位相差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