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的笔顺
撇、横撇/横钩、竖提、竖、横折、横、横、竖、横折、竖、竖、横、横撇/横钩、捺
笔顺
详细释义
〔~头〕a.一种用发面蒸成的食品,圆形或长方形,无馅;b.方言,指包子(“头”均读轻声)。
组词:
馒首 mán shǒu
馒头
馒头 mán tou
一种用面粉发酵蒸成的食品,形圆而隆起。本有馅,后北方称无馅的为馒头,有馅的为包子。
英语:
steamed bun;steamed bread; steamed dumplings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广韵》母官切《集韵》《韵会》《正韵》谟官切,音瞒。《集韵》馒头,餠也。《正字通》麫食也。馒开首者曰橐驼脐。吴下呼膪,读若匘诈,言熟食之肥也。长曰茧,斜曰桃。《晋·书束晳赋》馒头薄持。《事物纪原》诸葛亮南征,将渡泸水。土俗杀人首祭神,亮令以羊豕代,取麫,画人头祭之。馒头名始此,又南唐有子母馒头。《燕翼诒谋录》仁宗诞日,赐羣臣包子,卽馒头别名。今俗屑麫发酵,或有馅,或无馅,烝食者谓之馒头。 《集韵》或作。[4]
演变史
馒头演变从古到今确实很复杂的。
馒头简介
馒头是中国的传统面食,以面粉和水发酵后蒸制而成,一般圆形,大小从直径4厘米左右到直径15厘米左右均有。中国北方传统上以馒头或面条作为主食。
早在春秋时期,中国人便以开始将发酵后的面团蒸制食用,称之为酏食,由于当时磨尚未出现,因此并不流行。汉朝时,由于磨已广泛应用,蒸制的面食也随之流行于全国各地,当时统称为“饼”。
馒头演变程
据晋人笔记记载,馒头一词出自三国蜀汉诸葛亮之手。当时诸葛亮率军南渡泸水以讨孟获。根据当地的习俗,大军渡江之前必须以人头祭祀河神。诸葛亮遂命人以白面裹肉蒸熟,代替人头投入江中。诸葛将其命名为“瞒头”,即欺瞒河神之假头之意。(一说命名为“蛮头”,蛮人之头之意)。
晋以后,有一段时间,古人把馒头也称作“饼”。凡以面揉水作剂子,中间有馅的,都叫“饼”。《名义考》:“以面蒸而食者曰‘蒸饼’,又曰‘笼饼’,即今馒头。”《集韵》:“馒头,饼也。”《正字通》:“〔焙换成饣〕〔愉换成饣〕,起面也,发酵使面轻高浮起,炊之为饼。贾公彦以酏食(酏:酒;以酒发酵)为起胶饼,胶即酵也。涪翁说,起胶饼即今之炊饼也。”“韦巨源《食单》有婆罗门轻高面,今俗笼蒸馒头发酵浮起者是也。”
唐以后,馒头的形态变小,有称作“玉柱”、“灌浆”的。《汇苑详注》:“玉柱、灌浆,皆馒头之别称也。”
南唐时,又有“字母馒头”。唐人徐坚《初学记》把馒头写作“曼头”,《梦粱录》中,又作“馒〔设换成饣〕”。
至此,馒头的“馒”字一直沿用至今!
馒头称谓
馒头的称谓到今天为止仍然很混乱。
比如,北方之对于没有馅料的,有叫做“馍”、“卷子”,也有叫作“包子”的。
南方对于有焰料的,也有称作“面兜子”、“汤包”的。
现时不管什么样的有馅的无馅的馒头,其实都距诸葛亮当初创制的馒头相去过远。馒头的馒字,最早作“〔曼字的又换成方〕”。卢湛《祭法》:“春祠用〔曼字的又换成方〕头。”荀氏《四时列馔传》:“春祠有〔曼字的又换成方〕头饼。”
另外还有个说法:“馒头本是蜀馔(此说,似乎在诸葛亮之前已有馒头),世传以为诸葛亮征南时以肉面像人头而为之。流传作‘馒’字,不知当时音义如何,适以欺瞒同音。孔明与马谡谋征南,有攻心战之说。至伐孟获,熟视营障,七纵而七擒之,岂于事物间有欺瞒之举,特世俗释之如此耳,后因和阻拦去路,孟获说要以七十个人头来祭拜河神,诸葛亮想到刚打完战争不能再杀了,于是下令做七十个像蛮人一样的头的面,从而顺利通河。”,后取谐音“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