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的笔画顺序
伊字笔顺
伊的笔顺详解
伊字笔画写法
伊,汉语常用字(一级字,读作yī,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关于“伊”的本义,则颇有争论。在上古文献中,“伊”常作为语辞使用,后世作助词的用法也时时可见。义可表示远指,相当于“那”;表示第三人称,相当于“她”、“他”、“彼”;表示第二人称,相当于“你”,等等。
“伊”,甲骨文中有其字。从人,从尹,尹像又(手)持针状物,均为会意。金文与甲骨文大概相同,小篆整齐化。隶变为伊。
关于“伊”的本义,则颇有争论。《说文·人部》:“伊,殷圣人阿衡也。尹治天下者,从人尹。”段玉裁注则以为“殷”上效“伊尹”二字,当作“伊尹,殷圣人阿衡也”。其根据是《诗·商颂》毛传:“阿衡,伊尹也。”郑笺:“阿,倚;衡,平也。伊尹,汤所依倚而取平,故以为官名。”并发挥说:“伊与阿,尹与衡皆双声,然则一语之转也。”从尹的甲文形体来看《说文·右部》释为“治也,从又丿。握事者也”。“伊”当是“尹”的后起加形旁字,也就是说,二者之间是古今字的关系,“伊”“尹”同义连文。至于林义光《字源》云:“一人之名,无专制字之伊尹生于伊川空桑,本以伊水为姓,故从人,犹姬姜之字从女也。”其说似不可信从,《吕氏春秋·本味》也有内容明显可以看出,所谓伊水,原本后因伊尹而得名(比之后世,地名常与人物有关,似也比较合理)。
伊,原为动词无疑,何以而作前缀,似看不出其虚化途径。词缀的形成有是意义的虚化使然,有时则不过是借其音而已,它并不与本字的意有所瓜葛。“伊”当是如此。在上古文献中,“伊”即常作为语辞使用。后世作助词的用法亦时时可见。“伊”作前缀,在先秦只见于《诗经》,以作代词前缀为主。后世用法大致与《诗经》同,主要是用在“谁”、“余”、“我”、“彼”、“君”等之前(君,指用作二称代词敬称的“君”),在魏晋南北朝,偶有用于名词之前的,如上所举的“伊草”、“伊夜”、“伊谌”。但在后世,不见有所扩大。再,从前缀“伊”的总体面貌看,它主要出现在韵文中,很少例外,于此更可见它衬音的特点。在现代汉语中,似不见“伊”缀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