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同“啮”。
2.啃、咬。《漢書•卷五十四•蘇建傳》:“天雨雪,武臥齧雪與旃毛並咽之,數日不死。”唐•杜甫《哀江頭詩》:“輦前才人帶弓箭,白馬嚼齧黃金勒。”
3.侵蝕。《戰國策•魏策二》:“昔王季歷葬於楚山之尾,戀水齧其墓。”宋•陸游《秋日出遊戲作詩二首之二》:“薄雲韜日未成雨,野水齧沙爭赴溪。”
4.缺口。《淮南子•人間》:“夫牆之壞也於隙,劍之折必有齧。”
5.姓。如唐堯時代有賢人齧缺。
读音:[niè]部首:口五笔:KHWB 释义:咬:~齿动物。虫咬鼠~。~合(a.牙齿咬紧;b.像牙齿那样咬紧,如“齿轮~~得很好”)。齧怎么读音是什么 齧的拼音 [读音][niè][解释]咬:~齿动物。虫咬鼠~。~合(a....
” 词语分解 齧的解释 齧 è 同“啮”。 部首 :齿; 棃的解释 棃 í 同“梨”。 部首:木。
嚼齧的解释 咬啮。 三国 魏 阮籍 《元父赋》 :“于其远险……熊虎是生。 故人 民被害嚼啮。” 唐 杜甫 《哀江头》 诗:“辇前 才人 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一本作“噍啮”、“ 嚼囓 ”。 唐 韩愈 《...
《玉篇》中释“咥”字为“齧也”“大结切”。“齧”即“咬”5108的意思,《说文》释为“噬也”,如《汉书·卷五十四·苏武传》中“天雨雪,武卧齧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又如杜甫《哀江头》中言“辇前才人...
何将伯之却顾。”7、龁齩[hé yǎo] :亦作“齕咬”。啮咬。8、齧龁[niè hé] :咬。清 陈梦雷《抒哀赋》:“挈蚘首以啮齕兮,何将伯之却顾。”9、龁疣[hé yóu] :亦作“齕肬”。螳螂的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