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壳”,这两个字究竟叫什么?
两个字都是多音字,第一个ha,ge。蛤ha蟆,蛤ge蜊。第二个ke,qiao。外壳ke,地壳qiao。
蛤是个多音字,读作há或者gé。壳也是个多音字,读作qiào或者ké。
蛤,形声字。从虫,合声。本义:蛤蜊。产于浅海泥沙中,也可以人工养殖。肉可食,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恶臭而伤腹胃,民多疾病。——《韩非子·五蠹》 又如:蛤子(小蛤蜊),蛤蟹(蛤蜊与螃蟹),蛤灰(以蚌蛤壳烧成的灰),蛤像(蛤蛎的佛像),蛤蛎(即蛤蜊)。
壳,即坚硬的外皮,当壳的厚度与其曲面率半径的比值小于0.5时,称为“薄壳”,反之称为“厚壳”。“qiào”义同“ké”,用于书面语词。
多音字组词:
1、壳:
[ké]
贝壳、蛋壳、外壳、脑壳、蚌壳、卡壳、弹壳、素壳、壳物、蝉壳、壳叶、箬壳、壳质、蜕壳、鼈壳、蜗壳、白壳、身壳、枳壳、蚬壳
[qiào]
躯壳、地壳、壳菜、甲壳、介壳、壳多糖、地壳运动、金蝉脱壳
2、蛤
[gé]
文蛤、蛤蜊、蛤蚧、蛙蛤、车蛤、蛤梨、珠蛤、蛤柱、蛤像、蠯蛤、蛤子、蚌蛤、瑕蛤、魁蛤、风蛤、蛎蛤、蛤棃、玄蛤、蛤骨、夜蛤
[há]
蛤蟆、蛤蟆镜、癞蛤蟆、蛤蟆锁、蛤蟆夯、且食蛤蜊、井底蛤蟆、蛤蟆夜哭、踞鼃食蛤、蛤蟆叫天、元宝文蛤、鬼头蛤蟆眼、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扩展资料:
词语解析:
一、贝壳
1、拼音:bèi ké
2、释义:生活在水边软体动物的外套膜,由软体动物的一种特殊腺细胞的分泌物所形成的保护身体柔软部分的钙化物。
二、地壳
1、拼音:dì qiào
2、释义:地质学专业术语,是指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地震波的研究判断,地壳与地幔的界面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莫霍面)。
三、金蝉脱壳
1、拼音:jīn chán tuō qiào
2、释义:指蝉脱去外壳的蜕变。比喻制造或利用假象脱身,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为“三十六计”中的一计),或比喻事物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3、出处:《西游记》第二十回:“这个叫做金蝉脱壳计,他将虎皮盖在此,他却走了。”
四、蛤蜊
1、拼音:gé lí
2、释义:软体动物,壳卵圆形,淡褐色,边缘紫色,生活在浅海底,有花蛤、文蛤、西施舌等诸多品种。
五、蛤蟆
1、拼音:há ma
2、释义:也叫蟾蜍。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癞刺、癞疙宝。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蛤
百度百科-壳
百度百科-贝壳
百度百科-蛤蟆
百度百科-蛤蜊
百度百科-金蝉脱壳
百度百科-地壳
蛤两个读音
蛤(ha二声)蟆
蛤(ge二声)蜊
壳两个读音
贝壳(qiao四声)容易出错
甲壳(ke二声)虫
希望帮到你!
“蛤”和“壳”这两个字都是多音字,都有两个读音,具体如下:
蛤
【读音】[gé] [há]
【部首】虫
【部外笔画】6
【总笔画】 12
【释义】
蛤 [gé]
〔~蜊〕软体动物,壳形卵圆,色淡褐,稍有轮纹,内白色,栖浅海沙中,肉可食。
〔文~〕软体动物,略呈三角形,栖近海沙泥中,有黑白两种,幼时称“棋子蛤”。
〔~蚧〕爬行动物,土黄色,像壁虎,头大,尾部灰色,有红色斑点。中医用作强壮剂。
蛤 [há]
〔~蟆〕青蛙和蟾蜍的统称(“蟆”读轻声)。
壳
【读音】[ké] [qiào]
【部首】士
【部外笔画】4
【总笔画】7
【释义】
壳 [ké]
坚硬的外皮:鸡蛋~儿。
壳 [qiào]
义同(一):甲~。地~。金蝉脱~。
蛤壳海产软体动物。贝壳坚厚,大型,壳高6~8厘米,壳长约7.3厘米,壳宽约4厘米;背缘略呈三角形,腹缘略呈圆形。壳顶突出,位于贝壳中部,略靠前方,壳顶尖端微向腹面弯曲。贝壳表面膨胀光滑,外面被有一层光泽如漆的黄灰色壳皮。由壳顶开始常有许多环形的褐色带,顶部具有齿状花纹,有的壳全为暗褐色,放射线和轮线不明显,老年时壳顶的表皮很易脱落而现白色。
壳,ke二声,还有qiao四声
蛤,ha,念二声。
壳,ke,念二声
qiao,念四声
一、蛤
读音:蛤[gé] [há]
解释:
蛤 [gé]
〔~蜊〕软体动物,壳形卵圆,色淡褐,稍有轮纹,内白色,栖浅海沙中,肉可食。
〔文~〕软体动物,略呈三角形,栖近海沙泥中,有黑白两种,幼时称“棋子蛤”。
〔~蚧〕爬行动物,土黄色,像壁虎,头大,尾部灰色,有红色斑点。中医用作强壮剂。
蛤 [há]
〔~蟆〕青蛙和蟾蜍的统称(“蟆”读轻声)。
二、壳
读音:壳[ké][qiào]
解释:
壳 [ké]
〈名〉
[口]∶物的坚硬外皮
[shell]。如:壳儿;贝壳儿;脑壳;驳壳枪;壳子(外壳);壳族(贝类、介类等有壳动物);壳菜(称有壳的海贝);壳果(带硬壳的果品)
另见 qiào
壳 [qiào]
〈名〉
[文]∶坚硬的外皮 [shell;hard surface]
蠃蚌脱壳。——[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又如:躯壳;甲壳;地壳;金蝉脱壳;介壳;外壳;躯壳;枳壳
另见 k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