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里的菉是个什么意思?
道教的箓是有其含义及功用的。在《云笈七签•秘要法诀•明正一箓》中记载:“箓者,三天妙炁,十方神仙,灵官名号,与奉道之人修行。”这里说的就是把上天的仙官、神仙的内秘与名号等不公开传的内秘的书文传授给奉道者,以方便奉道人去修行。通过授箓,我们就可以沿着这个升真的航梯,通过修行,最后成为仙宫的神仙灵官之一。因此,“箓”首先可以引导人们修行。
其二,箓可以明证道位。明证道位有两个方面,第一,《三洞修道仪》中说“授正一箓,方可以为人章醮。”就是说受完箓以后才是法师,才可以去主持斋醮活动,因此授箓很重要。为什么受完箓以后才可以去主持斋醮活动?因为受完箓以后,你才有神职神位。授箓是为了明确自己的位置,也就是有了神职之位,在主持宗教活动中通过变身,通到神仙那里,这样我们上陈表章才能上达到神明。第二,道经说“生无道位,死为下鬼”。也就是说在生的时候就应有一个道位即奉道修行的神职之位,这样死后就有了上升之路而不至于沦为下鬼。从表象上来说,授箓以后,我们就有了一个道位,在仙宫里有了一个名号、位置,通过我们的修行,最后就能成真成仙,归位到那个地方。在这个过程中,你要积功德的,你要度人济世。反之,如果不做善事,你有那个位置也没用,因为你“不正”,你奉的已经不是正教了。也就是说,这里面是有修行要求的,如果我们不去行善修行,这条路就不通。
第三,箓是如此重要、神圣,我们都想受箓,但箓是分为很多阶的,如唐朝有七阶,正一、洞神、高玄、升玄、洞玄、三洞、大洞。这在一般人看来应该是得受的品阶越高越好,但这种想法是有问题的,因为授受的品阶有规范和要求。经书中早就说,“初门不可顿受”,初入门的时候不能马上就去受箓,按照现行规定,必须要三年以后才能初授箓,受太上三五都功经箓。“若修奉有功”,才可以升授,升到“太上正一盟威经箓”,然后是“上清三洞五雷经箓”。但是必须有功,有功才可以升箓。“上古真人寻按经箓,唯受一二阶,修行便登上真。”所以授箓不在进升的高,也不在进升的快。有的人一入道门就要授箓,有的人没有功就要授到三洞五雷经箓,虽然名得到了,但是没有功行,是会适得其反的。所以经中说“不明修行之由,于身未能有益”。而其要“道在用心真”,我们修道,心要真,即真一不二,如果再加上“而又正修行”,以正的道路去修行,这样才能“契合于道”,与道合真,“其应如神也”,这样才会有神来感应。所以授箓不在快、高,而是要按规定来循序渐进,有功有行才能“更升”。
第四,受箓是要促使人“戒律情性,检束身心,止塞衍非,制断恶根,发生道业”。怎样才能做到?很多经典里面都有这样的内容,比如说,《度人经》里面有“十不”,不杀、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盗、不贪、不欲、不憎、不恨,这些都是这样的要求。《道德经》里面讲,“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些都是很重要,很高的要求。另外,道经里面说,受箓也要受戒,先受三戒、五戒,再受八戒、二十七戒,我们现在是受五戒、九戒,就是让大家通过戒律捡束自己,止塞邪伪是非,制断诱发恶的根源,使我们向善的方面、契合道的方面发展。
箓的本义为“薄藉”,即“记录”。箓分两大类:一为纪奉道者之名册,记载受箓道士的姓名、道号、师承和所授之道阶;二为纪诸天曹佐吏之名讳与职能等。即“天神名录”。通晓此法箓,才能召神遣将,除妖镇邪。
法箓是道士应持之典,也是对修道者功行修持的认定,故升授、加授均有严格的考核程序。同时法箓又是道士行法的凭证,只有授过箓之后,才能召唤箓上神兵将吏 显灵。未授箓者,行法不灵,吏兵远身,如强行施法,不但不灵,且自身反遭天谴。
其次,道士修持一生,超凡脱俗,一旦羽化,即可凭箓登仙,颁以仙职,免除冥府地狱之苦。
箓的种类,从大的方面来讲,分为“记录”、“符箓”、“经箓”、“职牒”四大类。记录是记奉道者名册及诸天功曹之名;符箓是行法所专用,经箓是供箓生学习念诵的经忏,职牒是受戒的凭证。
请看《道教999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