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和“和”的用法区别
“和”往往用于人或者拟人化的句子,表达“共同、包括”的意思。比如:我和他是同学;小熊和小猫一起去钓鱼。
“与”往往用于物或者非人的句子,表达“比较、区别”的意思。比如:地形雨与锋面雨的区别。
至于连用,无所谓顺序,看你具体句子要表达的意思。
一、关系不同
1、“与”:连接的词语之间也是并列关系,但是往往在意义上有主次、先后之分,主要的成分、顺序在前的词语应放在“与”的前面,例如“钢铁、煤炭、石油、电力与其他工业”(主次之分)、“婴儿、儿童与少年”(先后之分)。
2、“和”:连接的词语之间是并列关系,可以不分先后。
二、词性不同
1、“与”:连接的通常是名词,例如“小学、中学与大学”。
2、“和”:连接的可以是名词,例如“工人和农民”;也可以是动词,例如“传播和接受”;可以是形容词,例如“聪明和美丽”;还可以是代词,例如“我和他”。
三、用法不同
1、“与”:在某种程度上将有一些偏向于前者,且表达效果比和稍好一些,而和则比较准确的平衡与两者。
2、“和”:作连词能表示选择,相当于“或”;“与”则没有这样的意思。
与:(一) “与,赐予也。一勺为与。”会意字,以一、勺示意,勺即酌,以物与人不问所欲,当斟酌而与之。与的本义为“赐予”,为实词。
(二)虚词“与”是假借字,可作介词、连词和副词。作连词的“与”,从先秦至现在没有大的变化。介词“与”,唐宋以后又产生了新义,如“使”“将”等义,但这些新义在现代汉语中又消失了。副词“与”是“举”的通假字,也是多音字。
和:(一)连接并列成分,表示平等的联合关系,可连接名词性词语,也可以连接动词性词语。例如:“拳头和眼泪解决不了问题,现在需要的是理智。”“这些法律条文要逐条地进行学习和讨论。”
(二)在连接的两项之间表示选择关系。例如:“你的去向是要在工作和继续深造之中做出选择。”“他去和不去,都不会对我们的谈判有什么影响。”
两者没什么区别,基本通用
一般理解为与更书面化古语化
而和更口语化
连用的时候与在前
一、“与”和“和”用作连词时,用法区别是:“与”是书面语,“和”是口语。
“与”和“和”都有多种涵义,意思相同的是用作连词。
二、与,赐予也。一勺为与。与,是会意字,以一、勺示意,勺即酌,以物与人不问所欲,当斟酌而与之。与的本义为“赐予”,为实词。虚词“与”是假借字,可作介词、连词和副词。作连词的“与”,从先秦至现在没有大的变化。介词“与”,唐宋以后又产生了新义,如“使”“将”等义,但这些新义在现代汉语中又消失了。副词“与”是“举”的通假字,也是多音字。
与yǔ
1.连词,和:正确~错误。
2.介词,跟:~虎谋皮。生死~共。
3.给:赠~。~人方便。
4.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5. ~其 连词,常跟“不如”、“宁可”连用。
6.协同:~人为善。
与 yù
1.参加:参~。~会。
与 yú
1.同“欤”。与之
与yǔ
1. 计算机的一种逻辑运算方式【两运算数都为1结果为1,否则为0】
三、和
(一)作为连词,意思是“与”,也可作动词,表示应和或搅和。
(二)作为形容词,是指不同事物或方面的相互关系是令人满意的,知道的人都皆大欢喜的一种状态。例如:和谐、和而不同、和为贵、和平......
(三)在列举时和通常加在最后一个列举项前面。
“和”是社会学和美学特别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
1. 发音:hé
(1)平稳,和缓
(2)协调,关系好,均衡。
米字格中的
米字格中的 (2张)
(3)和解,媾和。
(4)不分胜负,如:和棋。
(5)数字之间相加的结果,也叫和数。
(6)日本民族与服装,如和服,大和民族。
(7)跟,如:和你商量。
(8)介词,表示相关、比较,如和他比。
(9)并列,如:理论和实践。
(10)或者,如:无论数量和质量都有提高。
书法和
书法和
(11)古代的姓氏之一:和氏璧。
(12)连带:和盘托出(完全说出来)。和衣而卧。
(13)连词,跟、同。如:我和老师打球。
(14)姓氏之一,和姓。
(15)表示并列结构。
2. 发音:hè
〈动〉
(1) 应和;跟着唱 [join in (the singing)]。
荆轲和而歌。——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
拊石而和之。——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当哭相和也。——清·林觉民《与妻书》
(2) 又如:唱和;曲高和寡;和歌(应和他人之歌声而唱歌)。
(3) 附和;响应[follow;echo;respond to]。如:和从(附和顺从);一倡百和;一唱百和。
(4) 以诗歌酬答;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作诗。词 [compose a poem in replyto oneby another poet using the same rhyme words]。如:和章(酬和他人的诗章);和答(酬答别人的诗);和酬(以诗酬答他人)。
(5) 答应;允许 [agree]。如:和应(犹应和)。
3. 发音:huó
混合,如:和面
在粉状物中搅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和面。和泥。
姓氏(huó)河南安阳滑县一带方言。
4. 发音:hú
用语,成功
打 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有'胡牌'说法属误。
5. 发音:huò
(1)混合粉状或液状物。
(2)次数,多洗几和。
粉状或粒状物搀和在一起,或加水搅拌:和药。奶里和点儿糖。和弄。和稀泥。
量词,指洗衣服换水的次数或一剂药煎的次数:衣裳洗了三和水。
6. 发音:huo
无字义,仅为衬字,在双音节词语中作为动词的词尾或形容词的词尾,在字典中不单立读音。此音在某些方言中有时弱化为hu,甚至再次弱化为he,就像后面所举第9条。
用于词语“暖和”、“软和”、“匀和”等形容词以及“掺和”、“搅和”等动词。
7. 发音:hàn
在台湾地区国语中,“和”字作为连词使用时,在日常口语中读作hàn,但正式读音中读hé。(源自老北京口语,不过在大陆已基本绝迹。)(在中国大陆晋西北、陕北、内蒙(鄂尔多斯、内蒙呼和浩特和内蒙包头一带)一带的方言口语中,仍然如此发音。)另外,山东有些地方方言中将“和”读为hào、hèn。
W:发音:wo
粤语区“和”字的发音方式,意思和普通话的一样。
8. 发音:wo
在表示日本或日本人的时候,读音和字义与倭字相同。例如,大和(倭)朝廷、和(倭)服、和(倭)侨。具体请参照日本语文,特此注明。
9. 发音:he
凑和
这个读音有争议。在《新华字典》旧版中无此发音;而在《新华字典》新版中有。
有些资料也称“凑和”为错别字,正确写法是“凑合”。念còu h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