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这句话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说的。
1、“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的意思是:谁能够像浑浊的水流一样停止流动,安静下来慢慢变得澄清?谁可以像草木那样保持长时间的静寂,却又萌动生机而不息?这是道德经中形容古之善为道者的境界。谁能使自己的思想从追逐外境的烦扰中慢慢的澄净于虚灵无有的状态呢?谁能长久地保持这种虚灵无有的状态进而能在日常的处事中而不失生动活泼呢?
2、这句话出自《道德经》,《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春秋时期老子所作的哲学著作,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道德经》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至今广泛流传的原因之一就是具有较强的文学性。
3、这句话的作者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楚国苦县人,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向老子问礼。老子思想的精华是朴素辩证法。在修身方面,讲究性命双修、不与人争。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其思想对后代影响深远。
老子说的。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谁能像他们一样,能把混乱的情况有条有理的逐渐解决?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谁能像他们一样,能在大家苟安的时候,还能掌握时机继续行,让大家不断的能够创造生机和进步?
翻译:谁能在浑浊中安静下来,使它渐渐澄清?谁能在安定中活动起来,使它出现生机?
以上是解释,取自《傅佩荣细说老子》的解释。
其中的意思不能断章取义,应该结合这章的内容和哲学思想来看,建议去认真阅读傅佩荣老师的书,会了解的更加好的。在这里老子主要是想说明得道者是怎么样的一种状态,是描述得道者的。
谁能够(象一杯浑浊的水那样)在浑浊中沉淀下来,使水慢慢变得清澈?谁能够(象一颗春牙那样)在安然中成长,使它逐渐呈现勃勃生机?
意思是,无徐清,人会浑浊而迷失自己,外围的翻江倒海会使自己不知所措,树欲静而风不止,怎么做,都是错。 无徐生,人会沉沦而失去生机,外围的春意复苏无法唤醒自己的迷蒙睡意,任花开,空蹉跎。 浊以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保有自己,保有生命力,才是依道而行。
附注:
1、 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2、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动得太厉害,浊;一动不动,安逸,又没有长进。不欲盈,动得太满,静一静,留点力气;也别死气沉沉,太安逸,安满,一点动的空间都不预留。动静兼顾,一阴一阳之谓道。
屈原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偷工减料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