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笔顺查询网 田字格笔顺笔画 字帖生成器
汉字笔顺查询网 » 汉字文化 » 汉字知识 » “一”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哪些?

“一”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哪些?

关键词:“一”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哪些? 来源:汉字笔顺查询 浏览:412次 时间:2013-12-13

“一”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有如下几种“ 1 数之始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 2 数词 “一人,一桌,一扇,一抚尺而已”(林嗣环 《口技》) 3 满;全 “上下一白”(张岱《湖心亭看雪》) 4 统一 “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 5 作语助,以加强语气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杜甫《石壕吏》) 6 同一;一样 “所行者异,所归者一”(《淮南子 说山训》 7 专一 “专心一意”(《论衡 感虚》) 8 用以指“道” “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老子》 9 指从无形的道派生出来的混沌之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10 指对立面的统一体 “不有两则无一”(张载《正蒙 太和》) 11 一概 “一可以为法则”(《荀子 劝学》) 12 一下;才 “一学就会” 13 一旦;一经 “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庄子 徐无鬼》) 14 另一;又 “杜鹃,一名子规” 15 或 “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孙子 谋攻》) 16 乃;竟 “为法之弊,一至此哉”((《史记 商君列传》) 17 工尺谱中的音名之一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示判断语气的,如:
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左忠毅归逸事》)
2.表示肯定语气的,如: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
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如:
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书博鸡者事》)
3.表示疑问语气的,如: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4.表示感叹语气的,如: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答案补充 如《桃花源记》中的词语有:舍:①舍弃,如“便舍船。”②房子,如“屋舍俨然。”寻:①寻找,如“寻向所志。”②不久:“寻病终。”志:①做标记,如“处处志之。”②标记,如“寻向所志。”向:①从前的、旧的,如“寻向所志。”②对着,如“眈眈相向。”这是对一篇课文中的一词多义词语的整理,便于一课一课地扎扎实实地掌握。在具体复习时也可以就六册书所有篇目中的词语进行系统的整理,便于全面系统地复习。
(2)古今异义。文言文中有许多词语与现代汉语差别比较大,不仅是理解和翻译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考试命题者的关注点,如《桃花源记》中的“交通”“ 妻子”“ 绝境”“ 无论”“ 不足”“ 鲜美”“ 延”等词语,应把握好它们的古义和今义,便于复习和记忆。
(3)词类活用。词类活用现象不是初中文言文学习的重点,但它是初中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需将课本中一些重点的活用词加以了解即可,不必深究。如:“渔人甚异之”中的“异”,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异。”“复前行,欲穷其林”中的“穷”,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走尽”的意思。